药物化学实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药物化学实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307eeb5ef7ba0d4a733ba2

药物心痛定硝苯地平的合成与光谱鉴定

【实验目的】

1.学习用Hantzsch反应合成二氢吡啶类心血管药物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薄层色谱法跟踪反应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

硝苯地平(Nifedipine),又名心痛定,化学名为l,4-二氢-2,6-二甲基-4-(2-硝基苯基)-3,5-吡啶二甲酸二甲酯,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第一个二氢吡啶类抗心绞痛药物,还兼有很好的高血压治疗功能,是目前仍在广泛使用的抗心绞痛和降血压药物。硝苯地平是由邻硝基苯甲醛、乙酰乙酸甲酯和氨水通过Hantzsch反应缩合得到。

CHOO2N2 CH3COCH2COOCH3NH3 ,H3COOCH3CNHNO2COOCH3CH3

【仪器与药品】

仪器:三口烧瓶(50 mL)、电热套、磁力搅拌器、锥形瓶、球形冷凝管、薄层色谱板、层析缸、紫外分析仪、超声波清洗器

[1]

药品:邻硝基苯甲醛、乙酰乙酸甲酯、无水乙醇、氨水(20%)、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

【实验步骤】

在50 mL三口烧瓶中加入2.45 g(16 mmol)邻硝基苯甲醛、3.8 g(32.8 mmol)乙酰

[2]

乙酸甲酯、10 mL乙醇和1.5 mL氨水,加入搅拌磁子,插入温度计,装上回流冷凝管,以及恒压滴液漏斗,漏斗中装1.0 mL氨水。搅拌下加热至回流(保持温度稳定,微沸)。1 h后,再加入余下的氨水。用薄层色谱法(TLC)跟踪反应,4 h后原料邻硝基苯甲醛基本消失,新点(反应主产物)显著,Rf =0.44(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为1∶1)。停止反应,将反应瓶内的混合物转移到烧杯中,冰水冷却,析出黄色固体,如产物呈棕色黏状物,将烧杯置于超声波清洗器中振荡15 ~ 20 min。抽滤,用水洗涤固体得粗产品。粗产物用乙醇重结晶,得淡黄色晶体或粉末,干燥,称重,计算产率。

对硝苯地平进行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实验,解析谱图。

纯硝苯地平为淡黄色针状晶体,熔点172~174 ℃,其红外和核磁共振图谱见图1。 本实验约需9h。 【注释】

[1] 20%氨水相对密度为0.9229,100 mL水溶液中含氨气18.4 g。 [2] 回流冷凝管上口可套装一气球。

【思考题】

1. 试写出本实验中环合反应的机理。 2. 为何反应温度不能太高? 3. 为何氨水分两次加入比较合适?

图1 (a) 硝苯地平的红外光谱图

图1(b) 硝苯地平的核磁共振谱图(1HNMR)

镇痛解热药阿司匹林的合成与含量检测

【实验目的】

1.学习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原理和实验方法。

2.了解药物研制开发的过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实验原理】

乙酰水杨酸又名阿司匹林(aspirin),典型的非甾类抗炎镇痛药,临床上常用于感冒、流感等原因引起的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以及月经痛、术后伤口痛等慢性钝痛,阿司匹林与非那西丁(phenacetin)、咖啡因(caffeine)配成的复方阿司匹林(APC)为市面上使用最广泛的复方解热止痛药。此外,由于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小板的聚集作用而被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肌梗塞、脑血栓)的防治和治疗[1]。

乙酰水杨酸的合成属于酚酯的制备,即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分子中的羟基被乙酰化。本实验以浓磷酸为催化剂,通过水杨酸与乙酸酐的酰化反应来制备阿司匹林。可用浓硫酸代替浓磷酸,但不能用乙酰氯代替乙酸酐,原因是乙酰氯过于活泼,易使水杨酸分子中的羧基同时酰化。

COOH+OH(CH3CO)2OH+COOH+OCOCH3CH3COOH

由于水杨酸分子中既有羧基又有羟基,因此在生成乙酰水杨酸的同时,水杨酸分子之间也可能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少量的聚合物。

OCOOHnOHH+HOOH+( n-1) H2On

乙酰水杨酸能与NaHCO3反应生成水溶性钠盐,而副产物聚合物却不能溶于NaHCO3水溶液,而聚合物故可采用过滤法除去聚合物杂质。分离后的乙酰水杨酸钠盐溶液通过酸化,即可得到产物乙酰水杨酸。

由于乙酰化反应不完全或产物在分离步骤中发生水解反应,导致产品中还有可能存在杂质水杨酸。水杨酸含量一般相对较少,它可以在各步纯化步骤或最后的重结晶过程中被除去。与大多数酚类化合物一样,水杨酸可与三氯化铁形成深紫色络合物;而乙酰水杨酸因酚羟基已被酰化,不与FeCl3显色。因此可用三氯化铁水溶液检验产品中是否存在残余的水杨酸。

【仪器与药品】

仪器:普通玻璃仪器、标准口玻璃仪器、电子天平、循环水真空泵、红外灯、加热恒温磁力搅拌器、显微熔点测定仪

药品:水杨酸、乙酸酐(新蒸)、85%浓磷酸、饱和碳酸氢钠、浓盐酸、1%三氯化铁溶液、95%乙醇

【实验步骤】

1.乙酰水杨酸的制备

在干燥的10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2 g(0.014 mol)水杨酸、5 mL(5.4 g,0.05 mol)乙酸酐、10滴85 %浓磷酸,安装冷凝管。磁力搅拌、水浴加热使水杨酸全部溶解,控制水浴温度在85 ~ 90 ℃[3],维持10 min。取出烧瓶并缓慢加入3 mL水,使过量的乙酸酐水解。反应完全后,将反应物转入烧杯中,加入22 mL去离子水,并用冰水浴冷却,使晶体析出(若无晶体析出,可用玻璃棒摩擦烧杯内壁,促使结晶析出)。待晶体析出后,再缓慢加入15 ~ 25 mL水,继续用冰水浴冷却使结晶完全。抽滤,用滤液反复淋洗烧杯,直至所有晶体收集到布氏漏斗中。用少量冷水洗涤晶体。抽干后,将粗产物移至表面皿中,在红外灯下烘干,称重。

[2]

2.乙酰水杨酸的提纯

将粗产物移至250 mL烧杯中,在搅拌下缓慢加入25 mL饱和NaHCO3溶液,加完后继续搅拌几分钟,直至无CO2气泡产生。抽滤,除去少量副产的聚合物,用5 mL水冲洗漏斗,合并滤液。将滤液倒入预先盛有5 mL 浓盐酸和10 mL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即有乙酰水杨酸晶体析出。将烧杯用冰水浴充分冷却,使结晶完全。抽滤,少量冷水洗涤晶体。抽干后,将晶体转移至表面皿,在红外灯下烘干,称重。

3.产品纯度的初步检测及光谱鉴定

取几粒结晶加入盛有5 ml水的试管中,加入1 ~ 2滴1% FeCl3溶液,观察有无颜色反应。若有显色现象,说明有未反应的水杨酸残留,产物需进一步提纯。

为了得到更纯的产品,可将上述晶体移入100 mL烧杯中,溶于最少量的95 %乙醇中(约3 mL)[4],在水浴上小心加热(50~60 ℃)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7ml水,继续加热1 min,冰水浴中冷却,结晶,抽滤,干燥后称重并计算产率。

[5]

乙酰水杨酸为白色针状晶体,熔点135 ~ 136 ℃。其红外和核磁共振图谱见图2。

4. 产品含量测定

参照中国药典二部标准附录(2005年版)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Ⅴ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1%冰醋酸溶液-甲醇(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阿司匹林峰不低于1500,阿司匹林峰与水杨酸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测定法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研细,精密称取适量样品(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置100 mL量瓶中,用1%冰醋酸无水甲醇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 mL,置100mL量瓶中,用1%冰醋酸无水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中,另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精密测定,用1%冰醋酸无水甲醇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 1 mL中约含50 μg的溶液,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本实验约需9 h。 【注释】

[1] 阿司匹林的历史开始于18世纪,最初的发现是柳树皮中的提取物具有强效止痛、退热及抗炎消肿作用,不久就分离、鉴定了其中的有效成分为水杨酸。1859年,Kolbe反应的发现使水杨酸的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并供医用。但随后发现水杨酸酸性强,严重刺激口腔、食道及胃壁黏膜,故试图改进之。先制成水杨酸钠试用,发现虽然改善了其酸性和刺激性,却具有令人不愉快的甜味,大多数患者不愿意服用。l893年,合成了乙酰水杨酸,既保持了水杨酸钠的药效,又降低了刺激性、口味较好。1899年,Bayer公司上市了它的新产品-乙酰水杨酸,称为 aspirin 。1950年,aspirin 摘入吉尼斯世界记录,被称为商业史上最成功的药物。1971年,英国皇家医学院 John R Vane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 K Sune Bergtrom 和 Bengt I Samuelsson 先后解释了aspirin 的药理(抑制体内前列腺素及相关生物活性物的形成),并共同获得1982年的 Nobel 医学或生理学奖。更有趣的是,1980年,科学家们共同确认了aspirin 能防治心肌梗塞和脑血栓。Aspirin 的产生历史是医药发展史上新药发现成功的典范,即开始都以植物的粗提取物或以民间药物出现,再由化学家分离出其中的活性成分、测定结构并加以改造,结果才变成比原来更好的药物。

[2] 乙酸酐应是新蒸的,收集139 ~ 140 ℃的馏分。

[3] 由于分子内氢键的作用,水杨酸与醋酸酐直接反应需在150~160 ℃下才能生成乙酰水杨酸。加酸的目的主要是破坏氢键,使反应在较低的温度 (90 ℃)下就可以进行,从而大大减少副产物的生成,因此实验中必须要控制好温度。

[4] 乙酰水杨酸也可以用乙酸乙酯、甲苯等溶剂重结晶。

[5] 乙酰水杨酸易受热分解,其分解温度为128 ~ 135 ℃。测定熔点时,应先将热载体加热到120 ℃左右,然后加入样品测定。

【思考题】

1. 水杨酸与醋酐的反应过程中,浓磷酸的作用是什么? 2. 若产品中含有未反应的水杨酸,应如何鉴定?

3. 本实验中加入碳酸氢钠的目的是什么?为何不用氢氧化钠代替碳酸氢钠?

图2(a) 乙酰水杨酸的红外光谱图(KBr压片)

图2(b) 乙酰水杨酸的核磁共振谱图( 1HNMR,400MHz,CDCl3,T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