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鲁琼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落实训练高效增分小说文本阅读(三)(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京津鲁琼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落实训练高效增分小说文本阅读(三)(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36953f58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d

们都有准备,那边铜锣一响,这边村民们都收拾重要家当爬进小船。洪水来得快、大,冲倒了七八间房屋,但没有一人受伤。保住了性命的群众都说小耿有眼力,是个好干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小耿就成了非常时期的典型人物,受到了头头的亲自接见。雨季过后,小耿连升三级,给县长做助理。

上任前一天,一直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小耿才发觉这些天来很少看到老耿。小耿心里顿时就慌慌的。他想到了老耿,老耿就出现在他的面前。赤着脚,喘着粗气,手里还提了一双被泥巴包裹了的解放鞋。

小耿的脸一阵发白,浑身起鸡皮疙瘩。 父子俩对视良久,小耿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耿一字一句地说:“去自首吧,河堤是你挖了才决口的。” 不。

你不去,我去。老耿说着就往外走。

小耿扑通跪了下来。爹啊,你是我亲亲的爹啊。你不能把这事沤在肚子里吗? 不能。

那我就死在你面前。

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就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

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流。

(选自《小小说选刊》第4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的语言直白、质朴,富有乡土气息。文中人物的语言不雕琢,不华丽,真实地展现了农村生活的面貌和基层人物的特点。

B.小说中的处级干部“泥鳅”是文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言语触动了小耿,直接导致了小耿后来造假冒功的行为。

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小耿眼前一亮,吩咐村里要准备好二十只木船”,一个“亮”字,生动揭示了小耿内心邪念的滋长。

D.小说标题意蕴丰富,对比鲜明。小耿为了一己之私丧失了原则、突破了底线,而老耿却一心为百姓,深明大义、不徇私情。

解析:选B。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B项,“直接导致了小耿后来造假冒功的行为”分析不正确。“泥鳅”的话触动了小耿,使小耿产生了造假作秀的想法,才有了后来的挖开河堤冒功事件,所以“泥鳅”的话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间接导致了小耿的造假行为。故此题答案为B项。

- 5 -

5.文章开头说:“爷父子,捣蛋铺子……捣蛋,对着干,谁也不服谁。”请结合全文谈谈它的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构的能力,重点考查开头段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爷父子”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捣蛋铺子”“对着干”表明父子二人个性不同,待人处事的观念不同。结合全文来看,“爷父子,捣蛋铺子”贯穿全文,揭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老耿不同意小耿当书记,小耿生气,父子二人对着干,谁也不服谁;小耿当书记后虽然表面上烦老耿但仍按照老耿说的去做,干实事赢得好口碑,父子二人齐心为百姓谋福利;其后小耿为图政绩偷挖河堤,老耿揭发,父子“对着干”的矛盾冲突达到高潮。从结构上来看,开头段既总领了下文,又起到了行文线索的作用,另外,小说标题是“爷父子”,开头段还有点题作用。

答案:开篇点题,交代人物身份和关系,点明了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与观念差异,揭示小说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领起下文,又是行文线索,使小说情节紧凑。

6.有人说,小说结尾儿子造假冒功的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答: 解析:本题题干已经明确指出小说的结尾特点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解答时可先结合情节发展分析为什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可指出儿子偷挖河堤的情节是意料之外的,但这一结局是与上文父亲评价儿子“没公心,不顾人”,父亲说河堤坚固,儿子安排备船、准备演习等细节相照应的,因此是在情理之中的。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发现真相的是父亲,父亲要揭发儿子,父子对比突出了二人不同的个性特征。从主题表达来看,父亲和儿子兢兢业业为民办事,没有得到提升,儿子因听了“泥鳅”的话,造假冒功却立刻被提拔,反映出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更反映出干部作风腐化的问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答案:①使情节发展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小说到结尾处才交代决口处是小耿自己挖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老耿劝小耿留下、反对准备木船等情节都为这一结尾做了铺垫。这样的结局使小说情节发展有起伏,有波澜。②突出人物形象。儿子造假冒功,父亲揭发,表明父子二人同为军人、同为村干部却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价值观,在对比中突出了父亲的正直、有责任心,一心为民,不徇私情;也突出了儿子的自私和沽名钓誉。③深化小说主题。儿子造假冒功是为了获得上级领导赏识,被提升,而他也确实获得了成功,小说这一结局凸显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性的改变、干部作风的腐化,引人深思。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