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第一分编明代文学教案(32课时) - 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第四编第一分编明代文学教案(32课时) - 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392628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13

二、辫状编结,突出主干。汉末动乱至西晋统一天下的百年历史中,是以三国的建立与互相争斗的叙述为重心的。三个国家,三条线索,两两发生关系,如发辫之三股,在编结过程中,或两联斗一,或两斗一观,又有主线存在。小说没有平均使用力量。根据渴望明君仁政,赞颂忠智勇义的主题的需要,则以蜀汉为主体。小说遂以蜀汉的开国英主刘备与二兄弟的“桃园结义”为开场;以代表忠智的人物诸葛亮为全书的中心人物,以代表勇义的人物关羽为重要人物结构全书。又根据比照凸现主题的需要,三股“发辫”中,又以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

三、战争谋略,各尽其宜。《三国志演义》是一部全景式描写战争的军事文学,又是描写攻战谋略的智慧全书。叙写战争之胜负,必写战争双方运筹于帷幄的谋略;叙写谋略之成败,必写攻战的实践。小说描写战争的时间之久、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形式之变,在古今文学中极为罕见。而每战之双方,必运筹在先。仅赤壁一役,就用了反激计、离间计、苦肉计、诈降计、骄兵计、连环计、火攻计、埋伏计等等。所以,三国间的争斗,又是人的争斗,智的争斗。因此,这部小说描写了战争的宏伟,膂力的勇武,也赞颂了人的智慧。从而展示美,张扬美。

四、人物众多,个性鲜明。《三国志演义》塑造了数百名有名有姓的人物,许多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如料事如神的孔明、义重神勇的关羽、奸雄兼能臣的曹操、懦弱而昏庸的刘禅、胆大心细的赵云、纯厚笃实的鲁肃、机敏量仄的周瑜,老奸巨滑的司马懿等等,即便是过场的司马徽、蒋干、杨修、刘琮等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上的这些小说人物便成了历史人物、现实生活中的“这一类”。

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是值得注意的,“出场定格”的性格恒定是《三国志演义》人物塑造的特色,这果然有益于性格的鲜明,但却有缺少发展乃至平板之失,这应该与评话的长年累积有一定的关系,这可以看作塑造人物的古典方法。有时还因过分强化、夸张而失真。鲁迅所指出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极为深刻的。

我们还应注意到,小说已经注意把历史人物置身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使人物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真切感。如官渡之战中的曹操与袁绍,赤壁之战中的周瑜与诸葛亮,彝陵之战中的陆逊与刘备,六出祁山中的诸葛亮与司马懿等等。小说还既注意到了塑造主导性格恒定的一面,又注意到了用生活细节刻划非主导性格的另一面,如刘备在“煮酒论英雄”中的惊雷失箸,诸葛亮在“三顾茅庐”的雪中高卧,曹操在“赤壁大战”的横槊赋诗,刘禅在洛阳俘虏营里的“乐不思蜀”,这就使人物性格不全是平板而有了层次性、丰满性。此外,小说注意比照中的对比、烘托、映衬,使得人物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西蜀五虎将,关羽为神勇,张飞为猛勇,赵云为智勇,马超为骁勇,黄忠为壮勇。东吴的三代谋士,周瑜、吕蒙、陆逊亦是同中有异;号称一龙一凤的诸葛亮与庞统则似中有别。小说还使用了顺叙与倒叙,补叙与插叙,正写与侧写,实写与虚写等多种艺术手法,使得小说详略得当,摇曳生姿。

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蒋大器《序》)”。《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颇有特色,为浅近文言文体,它雅致、洗炼,与历史氛围极为合拍。与后来的长篇小说相比,可谓独树一帜。

下面来讲《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三国志演义》在长篇小说中虽为开山之作,却具有典范意义,因此各方面均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

首先是历史演义的勃兴。《三国志演义》刊行后,历史演义就成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一种固定的题材类型。嘉靖以后,此类小说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写到当代,将一部二十四史,演了个遍。今存的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有一百余部。其中类型十分复杂,有的是一朝史由几个人写,又大多是承接前人而加以改编;有的只是将正史稍加敷衍,缺少虚实结合的艺术创造;也有的脱离正史演义的轨道,史仅是名目,叙写的传说故事,乃至荒诞的神话。无论从史实与虚构的正确把握,还是艺术风格,再也没有达到像《三国志演义》这样的成就了。著名的有余邵鱼编写的《列国志传》,冯梦龙又将其增补为《新列国志》;稍后则有托名罗贯中编辑的《隋唐两朝志传》,熊大木编集的《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北宋志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甄伟编撰的《西汉通俗演义》,杨尔曾编的《东西两晋演义》,无名氏撰的《英烈传》等;清代乾隆年间又有杜纲撰写的《北史演义》、《南史演义》等。与历史演义几乎同时产生的英雄传奇小说及稍后的神话小说也深受《三国志演义》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演变。由《隋唐两朝志传》及《唐书志通俗演义》等脱胎的,冠于隋唐两朝史名的《隋唐演义》,其实也只是英雄传奇;署名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完全是借史封神,所借商周之争,只是躯壳,纯是一部神话小说。但《三国》的影响还是可以见到的。

其次是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蒋大器《序》中说:“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歌谣里巷之义也。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其雅俗共赏,易观易入。关羽之为武圣人,曹操之为白脸奸相,诸葛亮之为中华

民族智者的代称,不能不说是《三国志演义》所起的作用。满清统治者入关之前“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王嵩如《掌故零拾》)”,明清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帐内唯一之秘本”,直至民间有“老不看三国”之训诫。而如今,犹有人从中发掘领导科学、人才战略、商战技巧,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早在明隆庆年间,《三国志演义》已经流传至朝鲜;明崇祯年间,一种明刊本的《三国志传》入藏英国牛津大学;康熙年间,已有日文译本。至今,日本、朝鲜、越南、泰国、印尼、英国、法国、俄国等都有了本国的文字,并发表有研究深度的专著与论文。《三国志演义》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古典文学名著。

精读作品篇目: 《三国演义》 思考题:

(1)为什么三国故事率先成为长篇小说? (2)《三国演义》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3)你是怎样认识诸葛亮与曹操这两位历史人物与小说人物的? 参考书目:

1、《明清小说史》 蒋松源 谭邦和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6 2、《明代小说史》 齐裕焜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3、《三国志演义》 [清] 毛伦 毛宗岗评点 刘世德 郑铭点校 中华书局1995年3月排印本 4、《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 陈谦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第三讲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的演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浒传》成书过程及其版本; 2、掌握《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掌握《水浒传》的叙事线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水浒传》高超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水浒传》是紧承《三国志演义》的又一部长篇章回小说。该书虽也署罗贯中参与编撰,但却有很大的区别:两书虽都据以一定的历史影迹,但前成者是据史演义,所演是朝代的兴亡,今称之为历史演义小说;后成者的史实仅借名目,所叙是人物的命运,今称之为英雄传奇小说。前者折射出老百姓对明君仁政的企盼,后者反映了老百姓对平等自在富足生活的渴望;前者是实多虚少,后者大多凭空拟造;前者为文言语体,后者为白话语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浒传》是《三国志演义》的一种嬗变与发展。前者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引起历史演义小说的勃兴;后者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圭臬,且分化出侠义公案小说等新路。

下面主要介绍《水浒传》版本、成书过程与作者问题。

《水浒传》的版本极为复杂,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分剖:若以描写的详略作区别的标准,可分为繁本与简本两大系统--其关系是简本是繁本的节略,而不是繁本是简本的修润发展。从评者、整理者是否“腰斩”结尾以及记述事件的多寡可分为全本与“缺本”--全本是指120回本,有征田虎、平王庆的内容。“缺本”之一种指金圣叹评批时将120回全本“腰斩”删

除70回以后,改以卢俊义噩梦作结;另一种“缺本”指解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以金批本为基础,将金批本的楔子改成第一回,最后一回“惊噩梦”恢复为“排座次”的71回本。再一种“缺本”,指比120回繁本缺平田虎、王庆的那一类本子。版本的复杂还体现在存本回数的不同,现存有70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以上为繁本;又有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以上为简本。

今知最早成书时的书名是《忠义水浒传》,是100回本,据晁瑮《宝文堂书目》及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等记载,嘉靖年间武定侯郭勋家即有家刻100回本;今存最早的是清康熙五年石渠阁补修的万历己丑(1589)天都外臣序100回本;繁本120回是由100回本增加平田虎和王庆的故事而成。明李卓吾与明末清初金圣叹均有评批本,犹以金批本更为著名。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也与《三国志演义》颇为相似。其题材也有一定的史实依据。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曾爆发了以宋江为首领的农民起义:“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徽宗本纪》)“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宋·王偁《东都事略·侯蒙传》)“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宋史·侯蒙传》)以上史实涉及宋江起义、拟予招安、使征方腊等,在《水浒传》中俱有影迹。宋江起义的故事迅速在民间流播。在南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所记的目录中,有如下记述:公案类“石头孙立”,朴刀类“青面兽”,杆棒类“花和尚”、“武行者”等。南宋遗民龚开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经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绰号,已与《水浒传》中的绰号十分接近,说明了已经有人将分散的水浒故事集中整理。而成书过程中的话本时期的标志即是《大宋宣和遗事》,该书已经初具《水浒传》的胎形,有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张叔夜招安”、“南征方腊”、“宋江受封”等主干情节。与《三国志演义》相同的是,进入元朝,也有一个蓬勃发展的水浒杂剧时期,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水浒戏有三十余种。在无名氏作《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有“寨名水浒,泊号梁山”,而《宣和遗事》只有“太行山梁山泊”一语。在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中,梁山英雄由《宣和遗事》的36人演变成了“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在康进之《李逵负荆》中,也由《宣和遗事》中描写的“杀人放火”的草寇,演变成了“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这些都可以看出内容的丰富、艺术的演进、主题的提升。今见的《水浒传》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整理创作起来的。

《水浒传》的作者问题是水浒研究中的疑难问题之一。嘉靖年间最早著录此书的高儒《百川书志》,题为“钱塘施耐庵的本 罗贯中编次”;同时的刻本《忠义水浒传》则印为“施耐庵集撰 罗贯中纂修”。(见书影)郎瑛《七修类稿》亦如此记载。稍后的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及王圻《续文献通考》又记为罗贯中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则又说施耐庵作。金圣叹则说施作罗续,且视罗续为恶札而腰斩之。

现代学者中颇有人以为施耐庵并无其人,罗贯中也仅为加大卖点的假托。《三国志演义》是雅洁的浅近文言,而《水浒传》则是畅晓通俗的白话语体,语言风格相去甚远,说成同为罗贯中作,实在难于令人置信。而在《三国志演义》所署“晋平阳侯陈寿志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中,“陈寿志传”本属硬拉充数性质,这就十分类似《百川书志》中“钱塘施耐庵的本”一句的性质,偏偏宋末元初的《靖康稗史》的编者亦“耐庵”,这就更增加了“施耐庵”为假托说的理由。

有关施耐庵的事迹资料更为渺茫稀少,明时的笔记偶叙他为南宋人、元人、钱塘人,罗贯中为其门人等片言只语。从上一世纪20年代起,出现了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今属盐城市大丰市白驹镇)的说法。在现存的辗转传抄《施氏支谱》上,有元至顺辛未进士施彦端字耐庵,元末自苏州迁来占籍;明初征书下至,坚辞不仕,隐居著水浒自遣等语。(以上文字在别的支谱为下左角后添)在江苏江阴与大丰市白驹镇的民间调查中,有施耐庵辅佐张士诚及创作水浒的传闻。(本节史料均见《明清小说研究》第四辑《再次调查有关施耐庵历史资料的报告》)惟自明嘉靖至清咸丰年间的四种《兴化县志》均不载施彦端其人其事,只在20年代传言产生后的民国三十二年修的《兴化县志》上始载其人其事,且经查核,元至顺辛未无科,等等。鉴于民间修谱,每有牵拉名人为远祖的习俗,故一些学者对施彦端即施耐庵,且是创作《水浒传》的施耐庵的结论持谨慎态度。总之,《水浒传》的作者问题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的学术问题。

第二课时

本节主要介绍《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与主题。

《水浒传》叙写了北宋末年贩夫走卒、猎人渔夫、官佐胥吏、和尚道士、农夫工匠、绿林好汉在官奸逼迫之下聚义梁山、替天行道,嗣后接受招安、报效朝廷,最终又被权奸残害毒死的故事。

作为长期民间流传而累积起来的长篇小说,题旨比较复杂。小说流行至今,不同的阶层、相同阶层的不同视角对其主题有

各种不同的看法。小说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表达的,而小说塑造的不同的形象也折射着迥然相异的题旨。

《水浒传》最早版本的名称为“忠义水浒传”,明杨定见《忠义水浒传全书小引》中说:“《水浒》而忠义,忠义而《水浒》也。”这里把小说的主题认定为“忠义”。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认为,梁山英雄不是造反的强盗,而是被驱逼的“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他们“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并且指出“乱自上作”,“逼上梁山”;把小说描写的斗争归结为“贤”与“不肖”即“忠”与“奸”的冲突,强化了主题的忠义性质。

《水浒传》大概是最早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禁毁的小说,崇祯末年,山东梁山发生以李青山为首的农民起义,刑部给事中左懋第奏请禁毁《水浒传》:“李青山诸贼啸聚梁山,破城焚漕,??始于《水浒传》一书。??青山虽灭,而郓城、钜、寿、范诸处,梁山一带,恐尚有伏莽未尽解散者。《水浒传》一书,贻害人心,岂不可恨哉。”清代禁毁小说的三大罪名为“违碍”、“诲盗”、“诲淫”,《水浒传》之遭禁,即为“诲盗”,这表明了广大封建统治阶级对《水浒传》主题的看法。就是对《水浒传》的艺术美推崇备至的金圣叹也持相同的观点。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二》中写道:“若使忠义在水浒,忠义为天下之凶物恶物乎哉!且夫忠义而在水浒,国家无忠义耶?”这句话好象是专门回答杨定见与李贽的,表明他针锋相对的观点,他还这样写道:“(若如《水浒》之)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也。”这就完全是“诲盗”观了。民间谚语“少不看《水浒》”,正表明百姓对统治阶级观点的认同。

而“文革”前长期流行的观点是把《水浒传》的题材看成是描写农民起义,把题旨归结为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罪恶及分析农民起义失败原因的小说。而“文革”以后,有学者根据梁山好汉出身成份认为是描写市井细民心态的小说。

鲁迅先生与毛泽东主席的主题观倒是十分接近。鲁迅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三闲集·流氓的变迁》)毛泽东主席则是这样说的:“《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又说:“《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以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人民日报》1975年9月4日)两人都敏锐地看到小说叙写的招安问题,“奴才”与“投降派”在这里的内涵是相近的。以上可以看出由于阶级、阶层以及视角的不同导致认识主题的差异。

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示的,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宋江确实是忠义的化身。他在小说的前半部分着重体现“义”,他时时处处地仗义疏财,济困扶危。他仗义,私放朝廷钦犯晁盖;为防不测,杀了自己的妾阎婆惜;被迫上了梁山,又把第一把交椅让给卢俊义。这三件事表明他为朋友之义,能以生死相许,不求权位名利。宋江的忠主要集中写在后半部中,体现在忠君报国。宋江犯事以后,无处可去,就是不愿上梁山,因为上了梁山,就是“不忠不孝”;既上梁山,则无时不挂记招安。所以,一上梁山,即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为接受招安作准备。而作为第一层面小说人物的李逵、武松、鲁智深等则是明确反对招安的。李逵说是“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武松则说“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鲁智深则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去寻趁罢”。从小说的描写,宋江的“招安论”在梁山好汉中是很少有市场的。用现在文论观照第一主人公与第一层面主人公群体的观念,确实看出小说折射题旨的矛盾性。

作为长期流传于坊曲街巷、瓦舍勾栏的民间小说,逐渐消融积淀了底层百姓的朦胧的理想。《水浒传》的题旨,应当是表达了长期压制下的底层百姓渴望摆脱羁绊、束缚,企求自由、率性生活的的理想。这里说的所受的“压制”与“羁绊、束缚”,既有封建思想的束缚,又有封建制度的桎梏,还有具体的苛捐杂税的搜刮、官府豪绅的欺凌压榨。底层百姓在长期生活的实践中,已经失去了对“明君”、“仁政”出现的希望。于是,他们渴望无拘无束、无人管制、自由平等、率真任性、自由自在而又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希望的物质生活是“大秤分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他们希望的人际关系是“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他们最大的目标即是落草为寇、占山为王!至于“落草”、“占山”以后干什么,就是为了“分金”、“吃肉”、“喝酒”,就是自由自在的没有欺诈压制的生活!很少人说是谋大事、建政权、开朝代的--因为“政权”、“国家机器”与率性、自由的生活是很难相容的。也显然,梁山好汉的生活理想与黄巢、李自成、洪秀全他们明确的改朝换代的要求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即便这样地去定位《水浒传》的题旨,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小说看出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画面与深刻的思想内容。 小说通过梁山众好汉不同的遭遇,被官府、恶霸逼迫下无路可走而只能投奔梁山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皇帝,下至贪官污吏,及至土豪劣绅巧取豪夺、草菅人命、强抢民女等罪行,展示出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激化下底层百姓纷纷走上反抗道路,封建统治的国家机器摇摇欲坠的社会大背景,揭示了“官逼民反”的朴素的道理。王韬在《水浒传序》中说:“使观一百八人中,谁是甘心为盗者?必至于途穷势迫,甚不得已,乃出于此。盖于时宋室不纲,政以贿成,君子在野,小人在位。赏善罚恶倒持其柄,贤人才士困踣流离,至无地以容其身。??呜呼,谁使之然?当轴者不得不任其咎!”小说的笔触直接指向执掌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