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古代汉语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4ee17d6edb6f1aff001fee

第一章 古代的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战国时代,《公羊传》、《谷梁传》就已涉及汉语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式。西汉初,《毛诗诂训传》提出了“辞”的语法概念。唐孔颖达正式提出“语法”这一术语。宋洪迈提出“句法”的术语。 元卢以纬的《语助》标志着古人对汉语语法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运用分析比较、排比归纳的方法,揭示出大量的古汉语句法结构的规律,接触到许多汉语语法方面带规律性的问题。 晚清马建忠《马氏文通》标志着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词类研究 一、虚词:《墨子·经说上》:“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谷梁传·桓公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遂,继事之辞也。” 《说文解字》:“者,别事词也。”“矣,语已词也。”“乎,语之余也。”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把虚词分为三类:“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劄句之旧体;乎哉矣也, 亦送末之常科。” 真正把汉语词类分为虚、实两大类,并在比较明确的语法理论指导下提出分类标准的是唐代的著名语文学家孔颖达。其语法思想集中在他的《五经正义》中。孔氏以词义为标准,把词分成“义类”和“非义类”两大类。“全取以制义”的是义类;“假词以为助”的是非义类,即语助类。 元泰定元年(1324),卢以纬收集古籍中的常用虚词129个,著成《语助》一书,这是我国虚词专著的先河。 清刘淇《助字辨略》,将476个虚词,分为30类,是对虚词分类的第一个人,奠定了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基础。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收汉以前古籍中的虚词160个。因声求义;多解释特殊用法; 固定格式

一、如何、若何、奈何

二、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吾无以酬之,若何《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何??为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庄子?外物》 亡人得生,又何不来为《国语?楚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三、何(奚)以??为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四、有所、无所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史记?刺客列传》 居戏下,无所知名。《史记?淮阴侯列传》 五、有以、无以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战国策?燕策》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左传?僖公四年》 六、何所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语论?子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七、无乃??乎、得无??乎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段干木,贤者,其君礼之,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淮南子?修务》

八、然则虽然婚礼不称主人。然则曷称称诸父兄师友。《公羊传?隐公九年》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战国策?秦策一》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孟子?滕文公上》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

“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

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过去曾先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现在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当然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