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浅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a6a3fc9b89680203d8255e

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位经济活动特点及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进行突破创新,发展新的理论。审计人员可根据被审计单位系统会计处理特点及审计的目的等选择适当的方法与技术,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对一些企业内控管理薄弱、资产流动性较强或多有权难以确定、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经济业务繁杂等审计风险较高的事项,要引起足够额重视,适当扩大样本量,增加审计覆盖范围进行分析、复核。对线索较少的计算机审计采用辅助审计技术,包括系统根系、系统测试、数据测试、特殊问题处理、管理自动化或办公自动化,提高审计效率。 3.加强审计立法,明确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责任。国家应针对新情况建立一套新的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使工作制度规范化。一方面,要加快审计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努力改善和优化审计环境,使审计法律更完备、更权威,使审计执法的依据更科学、更有效,使审计工作更规范、更具体,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另一方面要明确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的责任。被审计单位应保证出具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保证会计报表充分披露有关信息;审计人员应按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被审计单位与审计人员双方应做出书面承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各自责任,才能避免审计中带来的不必要风险。[6]

4.实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时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采取的控制程序。做好质量检查工作,是提高社会审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为降低审计风险,应立配套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内部制定质量考核办法,形成质量与个人的责任利益挂钩的内部监督机制。与委托方进行质量承诺并对质量问题进行处罚。做到事前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准确有效地估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确定收集成本高低,编制实施计划。始终审查计划安排是否与委托单位要求相符,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计划,检查审计方法是否得当,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审计判断是否恰当。事后进行承办人复核、部门负责人重点审查、实务所负责人则要抽查的歌层次检查工作,把好审计证据质量关,突出证据有效性,对审计人员的取证材料、底稿进行审核、确认,实行三级复核制度。[7]

在外部做到规范控制和检查控制。规范控制即事先制定各种控制规范来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检查控制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检查、审计署的检查和法律责任大小。 5.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体系。目前我国虽然制订了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但大部分仅限于上市公司应用,其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仍有一定差异,中国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进程中,应全面分析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会计准则的内容,使中国的会

9

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编制出规范、高质量额涉外审计报告,降低因会计规范不同而形成的审计风险。[8]

四、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审计人员受委托对渝香食品有限公司20X8年12月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1.该公司会计报表显示,20X8年全年实现利润800万,资产总额4 000万。2.审计人员在审查和阅读该公司会计报表时,发现下列问题:

(1)该公司10月份虚报冒领工资1 820元,被会计人员占为己有; (2)11月15日收到业务咨询费3 850元,列入小金库;

(3)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低估16万元,原因尚待查明。上述问题尚未调整。 根据上述问题,做出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1.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的重要性水平﹦ 4 000 *0.5% ﹦ 20万元。 根据利润表计算的重要性水平 ﹦ 800 * 5% ﹦ 40万元。 根据稳健性原则,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元。

2.问题(1)、(2)涉及违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问题,性质严重,尽管金额不大,但属于重大错报;问题(3),存货低估16万元,达到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80%,超过了存货的可容忍误差,属于存货项目的重大错报。

某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时,分别假定了ABCD四种情况 审计风险评价

风险类别 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 情况A 1 60 情况B 2 50 情况C 3 80 情况D 4 70 (1)上述四种情况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分别是多少

(2)哪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最多的审计证据 (3)说明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之间的关系 (1) 情况A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1%÷60%=1.67%

情况B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2%÷50%=4%

10

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情况C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3%÷80%=3.75% 情况D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4%÷70%=5.71%

(2) A情况需要获取最多的审计证据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所需要的审计证据越多

(3) 由题可以看出,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

(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1.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

我国新的审计准则1221号第11条把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描述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9]。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考虑这种反向关系。 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将增加。

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如何理解这个关系呢?举例说明一下他们的关系。例如:重要性水平为8000元时的审计风险就比5000元时的审计风险要低。因为如果重要性水平是8000元,则意味着低于5000元错报与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注册会计师仅仅需要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查处高于8000元的错报与漏报,如果重要性水平是5000元,则金额在5000元到8000元的错报与漏报仍然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行审计程序查处高于5000元的错报与漏报。显然,查出所有高于8000元的错报与漏报要比查处所有高于5000元的错报与漏报的风险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重要性水平是那种形式的水平呢?审计重要性水平的表现形式与审计的风险的表现形式有着对应的关系。即我们可以这样来解释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计划或评价审计结果阶段所计划或估计重要性水平越低,那么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就越低,既审计的风险就越高。注册会计师必须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反之,则相反。而最终审计工作完成后所承受的实际审计风险则取决于计划或估计重要性水平与实际重要性的偏离程度,一般有两种结果:一是比实际的重要性是水平计划或估计的高了,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审计程序本身本来要执行的审计程序少,审计范围有所减少,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很有可能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增加了实际承受的审计风险。二是比实际的重要性水平计划或估计的低了,就意味采取更为谨慎的审计策略,执行更详细的审计程序, 从而增加查处错报与

11

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漏报的可能性,降低实际承受的审计风险。但这会加大审计成本。所以笔者认为审计准则里的重要性水平指的不是实际的重要性水平,而是计划或估计的重要性水平。而审计风险指的不是最终接受的审计风险。而是由于采用更高或更低的重要性水平,所导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时不能查出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的大小,即出错的概率。实际上实际的重要性水平与实际的项目审计风险只是能够定性而不能定量的,如果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实际的重要性水平,而审计风险是实际的审计风险,将会使这种关系的描述失去意义。

2.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

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在重大错报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即如果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较低,那么就必须接受较低的检查风险水平,必须扩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规模或追加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也就是说,应该确定较低的重要性水平,才能满足较低的期望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的要求;反之亦然。即这里所指的是计划重要性水平或估计重要性水平与期望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计划重要性水平或估计重要性水平高于实际重要性水平,即高估重要性水平,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比本来应当执行的要少,审计的范围要小,从而会导致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增加审计风险。但如果计划重要性水平或估计重要性水平低于实际重要性水平,即低估重要性水平,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要采取谨慎的审计策略,执行详细的审计程序,以查出所有高于计划重要性水平的错报,以降低审计风险。

3.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相互作用

由于审计工作固有的限制,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而重要性水平则是抽样审计理论下的产物。在现代的审计理论与实务中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一是重要性水平的确定需要考虑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检查风险高,则重要性水平就会计划或估计的低一些,如果检查风险低,则重要性水平就会高。二是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会影响审计风险。总之在审计的理论与实务中我们要从两方面考虑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一是从重要性的确定角度考虑审计风险,二是从审计风险的角度考虑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只有考虑这两方面才会更加深入的理解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反向关系。从而指导我们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工作与学习。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