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规划3-27g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规划3-27g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ee4036e011ca300a6c390d9

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2011-2015]

一、专业现状和发展基础 (一)专业现状

市场营销专业是省内开设市场营销专业最早的财经类院校之一,于2003年申报并获批准,2005年开始招生,2008年成为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专业在校学生227人,是学院招生规模较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之一。

(二)发展基础

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规划,定位日趋准确,规划日益合理,并通过有效措施来确保落实,成效显著:

(1)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规划,在每年一次的专业建设研讨会和专家论证会的基础上,于2008年通过学院改革专业立项,成为我院第一批改革试点专业;

(2)2011年市场营销专业开展“一个平台、两大方向”工程。即在培养通用营销人才的平台上,开辟了营销策划和网络营销两大就业方向,从而拉开毕业生发展层次和就业档次; (3)目前专业已初步形成一支工作踏实肯干、学历层次较高、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人,双师型教师10人,研究生7人。 (4)依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接区域产业、岗位能力、职业标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训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所占比重大于50%。

(5)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建成校内专业实训室4个,校外实训基地有10个。 (6)市场营销专业办学7年来,共计培养了高素质技能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近140余人,毕业生主要分布于省内外各公司或事业单位,许多人成为单位或部门的业务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深受社会的好评。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主动地适应“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本土化”新环境的新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专业多元建设模式,围绕环渤海产业体系拓展专业建设,紧贴服务环渤海社会系统培

1

养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232”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建设成省内特色、国家水准的专业,为环渤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掌握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走以质量提升

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现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资优化、质量优良”的要求,到十二五末,实现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并在石家庄区域同业领先。在此基础上,经过3-5年的建设,力争将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成为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特色专业。 (二)具体目标

1、完善充满活力的校企合作的实现方式,建设实行“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勤奋进取”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整体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通过合约方式将企业高端管理人员纳入本专业教师队伍,并力争使固定的企业类教师比重达到本专业教师队伍总量的40%。最终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打造成省级甚至国家级高水平教学团队。

3、构建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经过5年建设,争取使专业核心课程中1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并使本专业主干课程均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或优质课程建设标准。

4、建立高效率的、高融合的“厂中校”、“校中厂”的实践教学平台。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现有企业实习实训基地上,每年再建设1-2个教学实习基地。

5.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6。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

2

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四、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总体建设基本思路可概括为:“两个转变、三个强化、四个整合”。

“两个转变”即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单边培养转变成学校与企业双边共同培养,教育体系由以学科建设为主转变“十个衔接”相结合。

“三个强化”即强化实践意识、强化创新意识、强化就业创业能力。通过树立创新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式,以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不同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化创业意识,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参与各种技能竞赛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实现人才的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

“四个整合”即整合教学资源、整合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本专业前期积累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整合,以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基本理论做到“必须”、“够用”,专业知识做到“实用”、“管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探讨及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整合,使这些方法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

(二)建设具体方案

1、完善充满活力的校企合作的实现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深化合作办学内涵。探索校企合作的实现方式,可分别实行“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培养”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初步探索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利益链”、“产业链”和“教学链”融合,努力使集团化办学成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争取相关行业企业的支持,参与办学,在联合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人才、组织教师培训、教师互兼互聘、共建实训与实习基地、联合开展技术合作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增强办学活力。充分利用已有的校企合作,建立更为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共同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让学校与企业都全程、深层参与人才培养,负责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拟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计划、学生毕业就业安排与跟踪培养等等。

(2)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彻底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由学校单边培养转变成学校与企业双边共同培养,突出

3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商务咨询中心。积极营造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环境,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类型和教学规律,深化《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采取工学交替、分段培养等方式。科学安排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探索更为现实的专业知识现场教学方式,部分核心课程规定学生到企业一线的课程占总课程50%,深入企业一线的课程上课时间占总时间的50%,每个实践课时都有企业管理人员现场讲解或指导,确保学生技能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2.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勤奋进取”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

(1)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和稳定工作力度,采取外引内培、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快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7-8名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以合同或合作等方式,将企业管理人员纳入本专业教师队伍,并力争使相对固定的企业管理人员类教师比重达到本专业教师队伍的40%,以强化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

(2)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到国内高校或进行专业进修,或作为访问学者,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有计划地安排年青教师到企业进行不定期的挂职锻炼;规定专业课教师每年安排30天走访企业,以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3)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倡导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专业教师每年申报校级以上课题不少于3项,厅级课题不少于1项;发表论文不少于6篇。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高校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通过以上措施,全面提高本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3、构建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