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f6842213b3567ec102d8aa5

总之,目前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必修课过分突出了政治教育功能、工具技能掌握,以及服务于专业学习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没有很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精神。事实上,我国的大学普遍没有立足于通识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而专门设计公共必修课,也没有把公共必修课看作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而是把通识教育的重任交给了“通识教育选修课”。

四、通识教育的内容及模式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 即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名著课程型和自由选修型。其一, 分布必修型, 明确规定必修领域和课程门类或最低学分, 课程多为各单位开设的入门课程, 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该模式易于管理, 对学校的实施条件要求相对较低, 是美国和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其二, 核心课程型, 也明确规定必须修习的领域, 但和分布必修型不同的是, 它打破了传统的按学科设课的模式, 强调课程设臵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关方面的能力而非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核心课程”中跨学科的内容分量很大, 重视加强有关道德、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 但要求开设课程多、质量高, 只有极少数高水平大学能实施, 如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其三, 名著课程型, 是美国个别高校采用的特殊类型, 其目的是实施自由教育, 课程选用各领域的名著, 主要以讨论课为主。其四, 自由选修型, 院校不作特别规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修读。这种类型风险较大, 对学生自觉性要求较高, 我国高校中尚无采用, 在西方国家中也少有。

显然, 我国教学型大学应在借鉴上述四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 这样既能避免方向性错误, 又能提高模式的可行性, 还有助于形成本校特色。核心课程型虽然是通识教育的理想模式, 也是目前一些教学型大学模仿和尝试的模式, 但是多数教学型大学目前还难以具备充分的实施条件。从我国实际看, 教学型大学应更多考虑分布必修型, 因为该模式虽不能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但其易于实施的特点适合于我国教学型大学通识教育目前所处的初期阶段; 同时, 该模式还有利于应对当前专业教育模式下知识面狭窄的问题。

武汉大学模式: 学分制管理的全校性通选课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武汉大学的本科教育始终坚持“通识” 教育理念, 努力探索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实践, 精心构建全校通识课程体系, 精心挑选通识课程主讲教师, 精心设计通识课程建设方案。2003年, 武汉大学全面启动通识课程建设工程。为了确保教学质量, 以课程立项的式, 对通识教育课程予以重点建设。到2008 年, 武汉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体系分为通识必修课、 通识指导选修课、 通识任意选修课三个层次。通识必修课即教育部规定的两课, 体育课和语言工具性课程等。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兼顾人类知识的三大领域, 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五大类别, 约 309 门课。在学生选修制度上, 从 200 4 年起, 学校规定本科生不分文理科, 均须修满 12个通识课程学分才能获得学位。 梳理我国各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大致可归为以下几个类别:

1、构建跨学科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结合的课程模式

如武汉大学通识教育就开设了创业学、 公共关系学、 社交礼仪、 领导学、 建筑美学、 科技革命与世界发展、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 性与社会、书法等跨学科综合课程( 武汉 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2001 版) ) 。

2、加强人文教育, 形成文理兼容的教学模式

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 在科学 知识中渗入人文知识, 同时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 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在课程设臵上, 要求学生选修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其它学科领域课程, 理工科学生主要是加强文、史、哲和艺术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文科学生主要是加强自然科学及本学科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3、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构建机动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 (1)实行学分制, 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和多专业辅修 (2)实行联合办学, 学分互认, 资源共享 4、改革专才培养模式,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必须增加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充实新兴的科技 成果,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逐步由“ 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 型”转变, 拓宽专业口径,在“渊、博”上下功夫。淡化专业思想(主要指本专科层次),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通才而不是专才。注重拓宽专业设臵面, 使学生有宽厚的 知识和广阔的视野。

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础课+学科

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事实上,我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大同小异,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两课”)、外语和计算机、体育和军训、通识选修课,医学类大学一般还有医学相关的医学基础课。其中,通识选修课(很多高校称作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后,各大学在公共基础课中专门开设的选修课,各校要求本科生选修学分不等,多数要求修读6~1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决不是仅指修读几门通识选修课,所有公共基础课均应“视作”通识教育课程。附广东医学院公共基础必修课开设表: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参考数据

五、通识教育的运行机制

就国内通识教育起步较早,已经有一些值得推广和借鉴的高校来看,他们要么设立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全国第一批32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试点),要么设立通识教育中心,有与其他二级学院平行的、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

作为独立运行的通识教育机构肩负有以下职责:

(一)、统筹全校通识课(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和日常管理。包括培育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一般为6-8门,学生自主修读不少于8个学分(3-4门课程);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约100门。学生自主修读不少于4个学分(约2-4门课程);提供通识教育网络课程,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约2个学分。 (二)、负责课程建设和教学组织。

1、设立课程建设质量标准。从教师准入资格、课程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