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教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教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fb1915349649b6648d747b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著作选读

论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

系 院 名 称 思政部 课 程 老 师 刘纪英 学 生 姓 名 李建双 学 生 学 号 1409210352 专 业 名 称 思想政治教育

论改革开放对教育的影响

李建双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409210352

摘要:教育是人类永恒的需要,“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教育的根本旨趣就在于明德启智,教人向善。改革开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国民素质显得实质性进展,是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显著加强、更多惠及困难群体的。

关键词:成就 面临问题 应对措施

一、改革开放来教育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了整个华夏民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余年。2009年,我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一)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指学前教育和普通初等、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小学)等为六年制;中等教育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通常各为三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轨道。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到本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幼儿园15.04万所,在园幼儿2976.67万人;有小学25.74万所,在校学生9940.7万人;普通初级中学54890所,在校生5279.3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4058万所,在校生2427.3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706所,在校生42.56万人。

(二)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地位空前提高,高等教育作用日益凸显,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快速高等教育发展与巨大变化。

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022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为108.36万人和340.87万人;全国招收研究生7.25万人,其中博士学位招生1.50万人、硕士学位招生5.73万人、研究生班研究生200余人,在学研究生达到19.89万人;全国成人高等学校962所,招生 100.14万人,毕业82.57万人,在校学生282.22万人。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包括成人高等学校)为623.10万人。

1994年7月, 国务院颁发《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科学技术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施“211”工程,面向21世纪, 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1998年8月,全国人大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突出强调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办学自主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制定颁布的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它全面肯定了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在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管理体制等方面所取得的共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断高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正在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并转化为政府的教育政策,中国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精英阶层的传统正在成为历史。可以说,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曲折之后,终于有了明确的、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同步的理念、目标与方向。

二、存在的问题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新旧经济体制交替的时期,受各种国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教育公平的问题

1.1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远。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

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进入城市中小学就读;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远落后于普通儿童;部分地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等等。

1.2造成这些的原因:

1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使教育软硬件建设○

的投入存在差距,从而导致区域间教育发展存在差距。

2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当前的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仍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这就严重制约○

了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3资源配置不合理。随着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优质资源进一步集中,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4教育政策不尽合理。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不公平,给一些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平等教育造○

成阻力,人为地加大了城乡、区域差距。高校招生中的“定向生”“保送生”“专升本”等,也是制造教育不公平的源头。

5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看重。现在的很多家庭○

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寄予孩子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能“上好学”,这就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

(二)农村教育问题。

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因此出现各种问题: 2.1教育经费短缺

投入少,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经费短缺,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工资待遇不能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基本仪器不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2.2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而农村教育的内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2.3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教育负担过重

我国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城市居民收入是乡村居民的2.90倍。农村居民收入低下,加上孩子多相比城市居民在教育经费上负担较重,农村的支付能力较弱,加之过重的教育负担,降低了农村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使农村教育处在较低的水平。 2.4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低,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障,加上他们缺乏进修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农村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这使本来就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待遇低,业务培训少,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再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的实际,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师,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偏差、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少,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2.5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普遍认为教育投入是消费性的,而缺乏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这些落后和陈旧的教育观念,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3.1部分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我们很大的好处,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思想上蒙上了浓厚的功利化色彩,在社会活动中愿当主角,而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付出性工作。在校时往往以追求成绩、学历为最高价值,毕业时又以待遇高低为基本价值取向,忽视了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兴趣的发挥。 3.2思想认识不高导致承受能力降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不断进步,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有些学生的理想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不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差,群体意识谈薄,协调性差,自我意识过分突出,不容易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感不断出现,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3.3成才动机上的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很多同学的理想大多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诸如以后当老板、买车、买房等等。很少有同学的学习动机与国家振兴、社会发展有联系,其主导思想都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奋斗,更为甚者是有的同学认为上学的最终目的是拿一张文凭,找个好工作。 3.4言与行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