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苏教版语文七年级诗歌赏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fbcfdd5767f5acfa0c7cd43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高。 3.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说说它蕴含的哲理,给你怎样启示。(见《中考指南》P180 13题) 托物言志。只有地位高品格高的人,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凭借外界,自能声名远扬。 启示: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孤雁(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①颔联: 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惑、焦虑、迷茫的心情。)

②)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见《中考指南》P68 2题)

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鹧鸪(唐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①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凄迷的意境,伤感的氛围。)

② 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 2.颈联“游子”“佳人”的作用是什么?

颈联从鹧鸪转而写人。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借鹧鸪啼声之悲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在笑。

1.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2.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的立意也就不相同。 ①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这和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看到中国的胜利前途密切关系。

5

②陆游作为一个主战派,他饱受主和派的反对和打击,感到孤立无援,所以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则是孤傲清高之情。

观刈麦 (唐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实? 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2.诗的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用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及作用。

画面: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了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作用: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边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见《中考指南》P67 例2)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中的“使”的意思是 奉命出使 。本诗仅仅围绕题目,依次写了三层意思:出使路线、沿途风光、最新消息。

2.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什么用意?

比喻作者漂泊不定的行踪;而且以蓬雁自比,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春雁北归常引思乡之愁。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了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的内容。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的残红。 4.颈联的“直”“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见《中考指南》P670例2)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尽显柔和温暖。写出了塞外大漠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独特风光。

黄鹤楼(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萋萋”描绘出什么景致? 描绘出了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景致。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相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诗中最后两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联相同,请选出一例在下面。(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愁绪;或由景生情,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愁。)

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归园田居(东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

“愿”是指厌恶官场生活、喜爱田园生活,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 3.“带月荷锄归”一句历来为后世诗评家所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丽的月夜归耕图。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语言平淡而又意境醇美。

采莲曲(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见《中考指南》P57 例1)

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看出活泼。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见《中考指南》P64 例2)

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蔡连少女的脸庞和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融为一体的情景,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