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主厂房基础施工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框架结构主厂房基础施工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fcdf1d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d1

7.2.2.9 拆下的模板应清理后运回材料堆放场地存放。(独立基础及条基模板加固型式见附图) 7.2.3 钢筋工程

7.2.3.1 钢筋由钢筋加工厂集中制作成型,制作严格按照钢筋料表所要求的规格、数量、外型尺寸加工。

7.2.3.2 施工时依据图纸及料表对钢筋进行绑扎,保证钢筋的方向、间距、数量、规格、型号、接头位置符合要求,绑扎使用22#铁线。

7.2.3.3 为保证钢筋的保护层,用同配比的混凝土预制垫块(规格50×50×35,垫块应提前预制)垫起。基础及短柱的钢筋保护层厚度为40mm。

7.2.3.4 基础钢筋均设计为双层钢筋网片,两层钢筋网用Φ20@2000的板凳筋撑起。 7.2.3.5 主厂房基础钢筋规格最大Φ32,钢筋接头形式采用如下方式:

a.钢筋加工时采用闪光对焊连接,其接头形式和范围:一级钢筋φ12及以上规格的;二级钢筋对焊的最大级别不得超过28mm,对焊连接长度不得超过24m;三级钢筋对焊的最大级别不得超过28mm,对焊连接长度不得超过24m。

b.钢筋现场连接采用的接头形式和范围:现场需通长连接的钢筋在钢筋加工车间无法一次成型的,一级钢筋在现场采用绑扎搭接;二级及三级钢筋直径在25及以下的采取焊接接头,直径在25以上的采取滚轧剥肋直螺纹连接。

c.根据基础施工图纸及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钢筋滚轧直螺纹连接接头级别本工程采用的级别定级为Ⅱ级,施工时严格按Ⅱ级标准对其进行控制。

d.钢筋滚轧直螺纹连接接头的技术要求: 1)钢筋直螺纹接头车丝最小长度范围为:

d+2p~d+3.5p

其中:d—钢筋公称直径

p—螺距 Φ25~Φ32 p=3.0mm Φ36~Φ40 p=3.5mm

2)连接要求:接头连接时用扳手将钢筋拧进套筒内,连接前在钢筋的丝口上作好

标记,保证接头所连接的丝口长度符合要求。

e. 钢筋焊接接头的末端离弯起点的距离不小于10d,钢筋的焊接接头必须分布在受力最小处,基础梁1/3~1/4跨度区段内。接头面积不超过同一断面的50%,相邻两根钢筋的接头应错开一个连接区段即35d(d为较大钢筋的直径),且不小于500mm。

[键入文字]

7.2.3.6 基础柱插筋安装前在垫层上弹出钢筋边线,柱插筋在基础部分安置3根箍筋。柱插筋与上部柱钢筋接头留设在▽0.50以上,突出基础面以上的柱插筋利用基础脚手架定位与固定,主厂房基础短柱处脚手架搭设高度范围为基底至▽0.50。

7.2.3.7 钢筋施工顺序应遵从先基础底板再后插柱钢筋的施工方法。在基础钢筋施工过程中穿插施工柱钢筋。基础钢筋绑扎应先将基础底板钢筋网绑扎好,然后将插筋与数支箍筋绑扎形成骨架,将其底脚绑扎固定在底板钢筋上,最后绑扎基础上层钢筋。基础面上插筋用φ48钢管搭抱箍固定其位置,利用铁丝将钢筋与钢管绑扎固定,确保其位置正确及砼浇注时不移位。加固钢管与基础模板系统必须分开,相互独立。

7.2.3.8 基础短柱插筋出基础浇筑面以上0.5m范围内用PVC管套住,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取出PPVC管进行后继续施工。

7.2.3.9 钢筋绑扎完成后,必须经过四级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 7.2.4 预埋件的制作安装工程

7.2.4.1 预埋件在加工厂集中制作,所有钢板为Q235号钢,焊接时采用E43(I级钢筋)和E50(II级钢筋)焊条,要求预埋件焊接牢固且符合标准及设计要求,为保证预埋件的制作质量及外观工艺质量水平,预埋件制作所用的钢板使用磁力氧气切割机下料,边缘必须打磨光滑,并对焊接引起的埋件变形进行整形处理。

7.2.4.2 预埋件安装前画好十字中心线,再依据短柱中心线进行安装并用钢筋支架固定,安装后应检验其位置及标高是否准确,锚固框架的安装根据短柱中心线进行安装,并严格控制其螺栓的安装精度。

7.2.4.3 预埋件必须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7.2.5 混凝土工程

锅炉基础混凝土浇筑量比较大,要求具有较高的施工工艺,并应充分作好各种物资准备工作。

7.2.5.1 本工程混凝土为商品混凝土,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应严格控制其坍落度,施工现场配置坍落度检测筒,对混凝土进行不定期检测,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要求退回搅拌站重新搅拌合格后方可使用。

7.2.5.2 本工程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留设在短柱根部。

7.2.5.3 二次浇筑前施工缝要进行100%打毛,深度不小于7mm。凿除浮浆及松动的石子。 7.2.5.4 浇筑前,应用水冲洗、湿润,并浇50~60mm与混凝土标号相同的水泥砂浆结合层。 7.2.5.5 混凝土浇筑时,应按每层、每段顺序排列,当第一个基础底部放脚浇筑完即进行

[键入文字]

下一个基础放脚的浇筑,在第一个基础底放脚混凝土初凝前即进行二步放脚的浇筑,按此规律依次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7.2.5.6 混凝土浇筑的每层厚度为500mm,自由落差不得超过2米。基础浇筑时混凝土从中间注入,并用振捣棒将混凝土振至模板边。浇筑速度控制在2.5米/小时。

7.2.5.7 每层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动棒振捣密实,插入点可呈行列布置,间距不大于500mm。振捣时间充分,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明显下沉,且无气泡冒出为宜,当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振捣器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cm深。当浇筑到顶层时,表面会出现较多的泌水、积聚较厚的砂浆层,应及时将泌水及浮浆清除,并压实赶光。

7.2.5.8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做2组同条件养护试块,用以拆模时检验结构强度。试块的制作应由专业人员操作,确保试块外光内实,真实反映结构混凝土的强度。 7.2.5.9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还应按要求测定混凝土的塌落度、入模温度、天气气温等基础数据,如实填写《混凝土浇灌养护记录》。混凝土养护要在浇筑完毕后12小时内进行,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其上覆盖毡子等纤维制品。

7.2.5.10 混凝土浇筑完后基础表面必须赶光压实平整,平整度控制在2mm内。

7.2.5.11 浇筑时专人维护模板和钢筋,专人负责指挥泵车。泵车操作人员必须听从指挥。 7.2.5.12 控制温度和收缩裂缝的措施:

7.2.5.12.1 本工程宜选用低水化热矿渣硅酸盐水泥,避免水化热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增大混凝土内外温差,造成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

7.2.5.12.2 凝土终凝后,立即进行混凝土早期养护,浇水湿润,然后用塑料布密封养护,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d。

7.2.5.12.3 混凝土的测温:在结构内设置测温孔(如下图),测温孔用Φ48钢管制作,一端用50×50×8mm钢板焊接封闭,插入混凝土中,采用JDC—2型电子测温仪进行混凝土内外温度测量,以掌握混凝土上、中、下部温度值。安排专人定时进行测温,并做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测温记录》。测温时间安排:1~3d,每2h测一次;4~10d,每4h测一次;10天以后,每8h测一次。如发现内外温差超过15℃,及时增加棉毡厚度。混凝土中心温度与气温之差小于25℃时方可撤掉保温材料及拆除模板。

[键入文字]

Φ48钢管底中表h/21h底中表1h/2LLδ=6mm钢板封底底中表LCFO-2(3)、CFO-4测温点布置图1--1

7.2.5.13 控制混凝土表面龟裂的措施:

7.2.5.13.1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施工时需多次检测混凝土坍落度,杜绝现场随意向混凝土中注水的现象。

7.2.5.13.2 混凝土搓平之前排出混凝土表面的浮浆。

7.2.5.13.3 养护设专人负责,保证混凝土表面洒水及时,覆盖严密、防止出现混凝土表面发白现象。 7.2.6 脚手架工程

7.2.6.1 主厂房基础承台模板加固详细见附图。

7.2.6.2 短柱施工时需搭设双排脚手架,排架生根于基础放角上时,其下加垫平整木板。 7.2.6.3 脚手架构造要求

7.2.6.4 立杆采用单立杆,立杆纵距1.5m,横距1.0m,横杆步距离1.5m,上下横杆及立杆接头相互错开。

7.2.6.5 剪刀撑的搭设是一根斜杆扣在立杆上,剪刀撑沿脚手架两端和转角处起每项10m内设一道,使杆件连于一体。

7.2.6.6 斜杆与地面的夹角为15°~30°度,每片架子不得少于三道且距地面端部采用一道横向水平杆将斜撑连成整体。

7.2.6.7 排架每4m加设斜支撑,防止架子倾倒,确保其稳定性。栏杆及挡脚杆的搭设:栏杆及挡脚杆要搭设在外排立杆的内侧;上栏杆上皮高度1.2m,中栏杆居中设置;挡脚杆在高于脚手板300mm处设置。

7.2.6.8 地梁条形基础采用钢管脚手架作支撑及加固体系。

7.2.6.9 在条基周围加设两排立杆,间距不超过2米,大横杆间距不超过1.2米,小横杆间距不超过1.5米,每5~6米间加一道斜支撑(两根6米管)。

[键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