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赢者的诅咒 - 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读书报告:《赢者的诅咒 - 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fd8b65f2e3f5727a4e96207

读书报告:《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H·泰勒(Richard H.Thaler)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

Robert P.Gwinn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泰勒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属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疆拓荒者,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并且在储蓄和投资行为研究具有很深的研究造诣。他已经发表了很多大量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其中代表著作有《赢者的诅咒》和《准理性经济学》。

这是一本关于经济学悖论和反常现象的杰作。在拍卖市场中,经常会出现“赢者的诅咒”现象,即拍卖的夺标者往往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甚至会遭受损失。书中深入探讨了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反常现象:表现为经济主体的实际选择及行为与基于自利经济人和效用最大化假设的一般经济学理论所作预测的不一致,而先前出现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辩护对这些系统性不一致现象的解释力却非常有限。因而,书中对博弈论、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工资差异、拍卖市场、人类的偏好和选择、金融市场、博彩市场等领域表现出的合作现象和人性中的利他主义、人类在储存和加工信息方面的局限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在导论中,作者道:在一个有很多竞标者的拍卖中,出价的优胜者经常是失败者。避免赢者的诅咒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当出现众多竞标者时,我们应该更为保守地报价。尽管这看起来有点违背常理,但这确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反常现象是指和理论不一致的事实或观察判断。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评论道:“发现开始于对反常事物的认知,进而这种对自然以某种方式偏离了预定轨道的认识指导了正常的科学发展。”

在第2章合作中,作者从实验中寻求证据来说明人们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如何合作。“强搭便车”假说假定每个人都将选择他的占优策略,即搭便车(这种预测显然是错误的)。“弱搭便车”假说假定一部分人会搭便车,而另一部分不会。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提出“针锋相对”策略。在这个策略中,一个参与人以合作的行为开始,并选择在先前博弈中对方采取的策略作为自己的策略。互惠利他主义的启示之一是,当处于匿名或是一次性交易活动的情况下,因为将来不能再从对方那里得到利益,他们将会在这“社会两难选择”博弈中选择不合作。

经过一系列实验得出这一结论: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合作,除非实验表明他们与之共事的人占他们的便宜,采取了不合作的行为。罗伯特·弗兰克对此类案例给出的解释是,采用合作原则的人可以通过诱导别人合作,吸收其他合作者的互惠行为来获得好处。这个理论的关键是:一个人不可能多次地假装合作来诱导他人合作——正如不可能总让别人相信他的谎言一样。在博弈的过程中,诱导参与者更好地合作的有效方法是让他们进行交流。“讨论”引起了对道德伦理的关注,从而产生了做“正确事情”的效应。

只有群体的每个成员都承诺合作时,承诺与合作具有相关性。在这样普遍承诺的群体中,合作率显著地高于其他群体。在承诺合作并不普遍的小组中,参与者选择合作或者背叛与参与者是否承诺合作,以及承诺合作的参与者数量等并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在整个群体中,承诺的人数与群体的合作率是不相关的。普遍的承诺产生或反映了团体认同。合作与投资公共产品的回报率具有正相关的关

系。从合作中获得好处越多,就会有越多的合作出现——合作的供给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阿玛蒂亚·森曾把总是自利的理性人称为“理性的傻瓜”,因为只是建立在利己主义基础上的相互选择总会导致总体的次优选择。或许,我们更需要关注“明智的合作者”。

第3章最后通牒博弈的主要内容是:最后通牒博弈游戏最早实验是由三个德国的经济学家——古思,施米特伯格和施瓦茨进行的。

根据最后通牒游戏规则,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结果:(1)分配者应该使出价接近0;(2)接受者应该接受所有的主动出价,但实验数据资料和这两个预测都不一致,分配者和接受者双方的行为都表现出了与理论不相一致性。接受者们的行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当一个接受者否决了一个大于0的出价时,就表明了他的效用函数中有非金钱的因素,如认为不公平等。采取较大的正数出价的分配者要么是具有较强的公平感,要么是担心不公平的出价会被拒绝,或两种成分都有。在最后通牒观察到的大方出价的部分原因,可以用分配者的公平观来解释。博弈专家宾莫尔、谢克德和萨顿认为:“一旦参与者充分地理解了博弈的结构,公平感将很容易被策略利益的计算所取代。”综上所述,博弈论作为一个实验行为模型尚且不尽如人意的,作为行为的工具也有其不足之处。消费者可能会不愿参与一桩对方拿走太多剩余的交易。这或许可以解释某些市场在卖方定的正式价格水平上不能出清的现象。

在经济学家当中,存在一个倾向,经济学家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及其模型中的经济人都是“硬心肠”的,头脑冷静、不讲情面、斤斤计较。经济人经常被认为是关心财富甚于关心公平和公正。相反,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其他的社会学家都是“老好先生”。对于最后通牒博弈的研究掩饰了这些简单的特征。即使消除被拒绝的风险,分配者们仍然选择50-50分配方案的“老好先生”的趋势。然而,与经济学模型不一致的是,接受者相当强硬。事实上,他们会说“拿上你的锱铢小币,离我远点。”

第4章主要分析行业间的工资差异。微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一价法则(一价定律)。如果消费者愿意为文明周到的消费环境付费的话,出现不同价格就不足为奇了。行业间的工资差异既不是最近才有的,也不是短期的现象。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工资结构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着稳定。或许关于行业间工资差异模式最显著的事实是跨职业的工资差异稳定性。

在我们把行业间工资差异看做是一个符合条件的经济学反常现象前,我们必须先排除两个简单的解释。一,高薪只是对这些行业中一些无法估计和预测的,恶劣、不受欢迎的条件的补偿。当然,如果是在采矿业这样的行业,高薪可以部分地由矿井是不舒适、不安全的工作环境来解释。第二,高薪行业可能会雇佣到更好的工人。然而,CPS关于工人素质的数据表明,这方面的差异是极小的。在对这些问题做具体分析之前,我们应指出,不同职业工资差异的一致性特征是与这两个假说相悖的。

那么哪些行业付高薪?为什么?为了解开这些行业工资模式之谜,研究者们甄别出以下四个看起来与补偿水平相关的特征:公司规模、利润和市场垄断势力、资本集中度及工会密集度。对于行业工资模型能否用能力变量进行解释的争论,在作者看来就像是在争论这个模型究竟是个反常现象还是个难解之谜。总之,行业工资模型是很难理解的,除非我们假定公司设定工资时注重感觉上的平等性,这是一个只有经济学家才会发现其争议之处的假设。

第5章赢者的诅咒的主要内容是:实验证据证实了想要避免赢者的诅咒并不

是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拥有大量学习机会的经验丰富的被试对象,也不懂得当投标人数增加时应该更保守地出价这一道理。

理查德·罗尔运用“赢者的诅咒”这个概念解释令人困惑的公司接管现象。困惑在于,为什么这些公司愿意支付高出市场相当多的价格来收购另一家公司。罗尔提出了他称为“傲慢假说“的理论作为一个可行解释。傲慢假说:所有的市场是完美有效地运行,个体投标人只是偶尔会饭店差错。投标者或许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传达一种信念——收购收益是存在的,但系统性的研究很少表明这样的信念是有根据的。如果谁对他认为值得的一块土地进行投标,从长期来看,他总会输得精光。

第6章主要分析了禀赋效应、损失回避和现状偏好现象。人们在出售某一物品时的要价通常会比购买该物品时的价格高很多,这种现象被称为“禀赋效应”。“现状偏好”就是人们宁愿维持现状的一种偏好。微观经济学的开篇理论之一就是,两条无差异曲线永远都不会相交。这个结果依赖于这样一个暗含的假设:无差异曲线是可逆的。但如果存在着损失规避,这种可逆性就不再成立。

主要的禀赋效应并不是在于提高一个人自己所拥有物品的吸引力,而只是增加了放弃该物品的痛苦而已。禀赋效应的一个启示是,人们在对待机会成本和“拿出口袋”的成本时是不同的,放弃的收益比感觉到的损失造成的痛苦少一些。这个观点在人们对于公平行为的判断中得到有力体现。强行索要高价被认为比取消一种折扣更加不公平。对损失和收益减少的不同反应程度,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通胀时期更容易削减实际工资。损失规避效应的可能性表明,处理对经济变量变化的反应应该要区分出有力变化和不利变化。

第7章偏好反转的主要内容是:早先研究观察到,与赢钱的机会相比,赌局的买卖价与收益更相关,而在赌局之间的选择以及它们的吸引力高低则更多地与输赢的概率有关而不是与收益有关,即偏好反转。那么为什么人们会高估那些低概率,高收益的赌局呢?为什么人们倾向确确实实地获得少量现金,而不是选择去赌一场有超过1/3机会赢得40美元的赌局?研究显示,这一违背直觉的发现是相容性一般原则的结果,这一原则在人们的判断和选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赌局的等价现金值是以美元表示的,相容理论指出,以相同单位表示的支付在赌局的估价中选择比在赌局中进行选择的权重更大。

如果偏好反转主要归因于以现金表示的价格与支付间的兼容性,即都可以用美元表示,那么,偏好反转发生的概率应该会因为使用非现金支付结果而明显下降。从表面上看,显示偏好反转现象的数据确实与偏好理论不一致,这对经济学研究中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影响。事实上,这种不一致性不仅仅是由于不可传递性或随机的可传递性。它意味着,在最简单的人类选择背后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最优化原则,而在市场行为背后,人类选择行为的不一致性可能产生于与普通被接受的准则截然不同的原则。根据价值性质我们有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价值是存在的,人们能感受到它们并尽可能地描述出来,可能还带点偏见。第二种,人们能直接了解它们的价值和偏好。第三种,价值和偏好通常是在诱导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本章中所回顾的研究结果与第三种观点最相符,这种观点认为偏好形式形成是一个有建设性的,依赖于不同情境的过程。

在第8章,作者研究了跨期选择问题。所谓跨期选择,指的是成本与收益分散在各个期间进行的决策,这是一种很普遍也很重要的决策活动。跨期选择也很让人感兴趣,因为相关的经济理论做出了超乎寻常的可验证预测。这一章接下来考察了几种人们不按市场利率或任何其他单一贴现率折算现金流的情况。

认识到保守决策模型对自我约束行为和其他形式内心冲突的有限解释力,很多学者提出了另一些模型,把经济行为看成是多重自我与各种相互矛盾的偏好的内部斗争的结果。对于奖金数额的效应有两种可能的行为学解释。第一种解释的根据是感知心理学,第二种解释的理论依据是心理账户理论。对薪金上升模式的偏好可通过两个观点来解释:风险厌恶和自我控制。风险厌恶可以解释为什么工人偏爱消费增长模式。高成本的自我控制可以解释为什么工人们更喜欢收入增长模式,因为他们不可能指望自己从一个平坦的收入模式中积攒足够多的钱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欲望。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研究决策制定的心理账户是件无聊的事。学术研究经常提供一些个人违反理性选择假说的证据,但是又提不出一套能很容易和经济学模型相结合的替代性假说。尽管如此,心理学的作用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

第9章中,作者分析了储蓄、可替换性和心理账户。作者指出生命周期模型尽管很优美也很合理,却没有得到经验的很好支持。可替换性这一概念一般指货币没有标签,可互相转换。在生命周期理论的相关内容中,可替换性假说是指财富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折算成单一的数字。

考虑人们在面对不同形式的财富实际上是如何采取行动时,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假定居民户有一个心理账户体系。在经济学家当中形成的一个共识似乎是:消费者对当前收入太敏感了,以至于它与持久假说不一致。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很多。无论是所谓的低频决策还是高频决策,结论都是一样的。年消费量表现得对现期收入过度敏感。流动性约束有两个重要的来源:一个来自于资本市场的限制,另一个来自个人对他们自己的约束,后一个来源可能更重要,但在现有的经济学文献中没有引起任何注意。

作者在第10章分析了彩金市场的反常现象。赌场用来验证市场有效性是很适合的。赌场的一个优点是,每一笔资产都(赌注)都有明确的终点,在这一点上,它的价值是确定的。而股票市场则不具备这一特点,因而验证它是否理性就变得很困难。由于股票是无限期的,它的价值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人们明天愿意支付的价格。目前发行彩票的国家超过100个。抽号博彩最吸引人的方面之一是如果这一轮博彩没有人中奖,奖金将会积累到下一轮。实际上正是中得巨额奖金的前景成为人们对彩票产生巨大兴趣并大量购买彩票的主要驱动力量。 11章股票市场的日历效应的主要内容是:由于多种原因,证券市场是一个寻找反常现象的好地方。不过,直到最近十年左右,金融反常都是不规则的。然而,最近几年情况变了。研究者报告,低价格——收益比率的公司、小公司、不支付红利的公司和在过去损失掉大部分价值的公司赚取的收益都超过了资产定价模型的预期。然而,更让人感到困惑的一类异常现象浮出水面,即季节效应。本章所描述的价格波动模型是令人吃惊的。在岁尾年头、两月交接的几天、两周交接的几天、两个交易日的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以及节假日前几天,股票价格和收益都会出现反常。

在第12章华尔街股市上的均值回归现象中,作者论述道:均值回归是指在一个随机过程中,非常极端的现象之后往往是不那么极端的现象。均值回归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有效金融市场理论认为,在有效的市场里证券价格是与其内在价值相符合的。有效市场假设基于认为未来价格变化是不可预测的论断之上。但金融市场的许多观察者相信证券价格会与其内在价值相背离。个人在做预测和判断时总是过分重视最近的信息。如果这种行为在金融市场上很明显,那么我们预期会看到那些过去几年经历了极好或极坏的回报率的股票呈现均值回归

趋势。

第13章封闭式基金的主要内容是:有一种股票的内在价值相对而言是容易衡量的,这就是所谓的封闭式共同基金。大部分的共同基金都是开放式的,即共同基金在任何时候都准备吸纳更多的基金,以基金的净资产价值重新赎回现有股东的基金股份。事实上,封闭式基金的股份价值经常会偏离净资产价值。当基金以低于净资产价值的价格出售时,就成为折价销售;反之,称作溢价销售。封闭式基金被认为是一种衡量特殊的噪声投资者情绪,也就是个体投资者情绪的方法。我们得记住,“证券价格等于其内在价值”的论断只是一个可检验的命题,而不是一条公理,这点非常重要。

在第14章外汇中,作者集中关注的是外汇市场的效率问题。如果预期是理性的,那么由利率差异估计出的未来的汇率变动应该是无偏的。没有任何积极地证据能证明远期贴水偏差可以归因于风险。从经济学家的资产定价模型中得出的风险溢价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风险溢价与来源于经济计量回归的预期超额收益有系统相关性。另外,有积极的证据显示了与此相反的情况:偏差可能归因于预期误差而不是风险。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泰勒提出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些反常现象。作者承认这些现象并不能够颠覆经济理论,但作者期望新的经济理论能够早日出现。泰勒的这一系列研究从另一个视角开拓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成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使得传统的标准经济学向现实经济的真实世界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