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第2课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第2课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fdfa354aaea998fcc220e7c

课 题 3、庐山的云雾 知识与技能 识记: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 简单运用:学会用“流连忘返”造句。 复杂运用: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仿写一处景物。 创见: 第 2 课时 过程与方法 月 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加强中心句的训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练,初步了解总分国山河的感情,受到美结构的构段方式。 的熏陶。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品读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从文字语言中体悟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关注差异 在理解云雾千姿百态的样子时,让学生说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有的学生语言极为丰富,有的却连句子都说不通,差距较大。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庐山的云雾,齐读一自然段。 二、精读感悟第二自然段。 1、谁来读第二段? 2、生:(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师:千姿百态,请注意,下面的话就是解释千姿百态的。)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3、 “千姿百态”的意思懂了吗? 这么多的形状,这么多的姿态,我们就称为“千姿百态”。我们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写的景象。齐读二三两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齐读,教师板画四座山峰。) 4、你们脑海里有没出现画面?谁脑海里出现了“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的形象?(请两位同学)谁脑海里出现了“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的形象?(请两位同学)请你们在山峰上画出你想像出的形象,其他同学仔细看,看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四位同学画,其他同学看。) 5、从你们的画中,可以看出你们读懂了,再读下面的两句。(学生齐读)这两句话的画面书上有。(出示:这就是云海,云雾弥漫整个的山谷像天边的大海;云雾遮挡了山峰,又像巨大的天幕。) 6、通过想像,通过观察,这一小节一定会读得更出色。齐读。 7、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好象真的见到了庐山的云雾。 三、精读感悟第三自然段。 1、过渡:千姿百态的云雾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你们是不是感觉特别的美?庐山的云雾啊还会变魔术,你相不相信?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庐山的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2、生读“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 “ 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1)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随风飘荡”变成了——“一泻千里”。(这是气势的变化,“随风飘荡”轻悠悠的,“一泻千里”,想象洪水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这种变化该怎么读呢?难度很大呀,谁试试?) “一缕轻烟”变成了——“九天银河”。(这是形状的变化。你能读出这种变化吗?) (2)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有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四蹄生风”说明马怎么样?(马不停蹄地、很快) 漂浮着的冰山又是怎样的? 这瞬息间的变化你能读好吗? 3、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这里有一个——省略号,它表示什么?尽管我们没去庐山,但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先自己练练。谁来说说? 出示句式:云雾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 明明还是??转眼间就变成?? 刚才还是??刹那间就变成?? 说得多好啊!这么多的样子,变化这么大,这么快,用什么词来形容,叫——(板书:瞬息万变或变幻无常)同学们自己读懂了课文,真了不起!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带着对庐山云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们仿佛来到了仙境,此刻,我们将要告别庐山,告别这迷人的云雾,愿意吗? 2、大家都舍不得离开,还想再走走看看,这就是“流连忘返”。(板书) 3、作者和我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4、想想什么地方曾让你流连,久久不愿离去的?用“流连忘返”造句。 五、小结写法,练习背诵二三段。 1、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尤其精彩,都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而且想象丰富,比喻精当,我们写作时可以学习运用这种写法,具体描写景物的特点。 2、理清顺序,练习背诵。 六、总结全文,仿造写景。 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吸引了许多的游客,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这神秘的云雾,齐读全文。 2、我们也来尝试用总分手法写一处景物,或写你曾经游览的名山大川,或写扬州的美景都可以,记得要抓住特点来写。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笼罩 缠绕 瞬息万变 刚刚 转眼间 弥漫 遮挡 明明 还没 又 教后反思:(片段反思、错例分析或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