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药剂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第六章 生物药剂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6fe1413afd0a79563c1e72a1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药学专业知识一

(2)湿润性:设计制剂时往往加入表面活性剂促进粉末表面的润湿,提高药物的溶出。

(3)多晶型:一般稳定型的结晶熵值最小、熔点高、溶解度小、溶出速度慢;无定型却与此相反,但易于转化成稳定型。亚稳定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熔点较低,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

具有多晶型的药物制成混悬剂,贮存中可能会发生晶型转变。加入高分子材料增加分散介质黏度或加入物质吸附在结晶上,可以阻滞或延缓晶型的转变。

(4)溶剂化物:某种药物带有溶剂而构成的结晶称为溶剂化物。溶剂为水则称为水合物,不带水的称为无水物。多数情况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的速度是以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的顺序增加。 (5)提高溶出速度的方法:粉末纳米化、使用表面活性剂、制成盐或亲水性前体药物、固体分散体、环糊精包合物、磷脂复合物等方法提高溶出速度。 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胃肠道的pH或者消化道中的细菌及其内皮细胞产生的酶的作用,会使某些药物降解或失去活性,而只能采用注射或其他给药方法。利用包衣技术能防止胃酸中不稳定药物的降解和失效。制成药物的衍生物或前体药物能提高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 (二)剂型与制剂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般认为口服剂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1)溶液型制剂:

某些药物的溶液制剂采用混合溶剂,加入助溶剂或增溶剂。此类溶液制剂服用后,由于胃肠内容物的稀释或胃酸的影响,药物可能沉淀析出,通常沉淀粒子很细,仍可迅速溶解,对药物的吸收影响不大。 药物在与水不相混溶的溶液中,如溶于植物油中,其吸收速度和程度比水溶液差。吸收过程中的限速因素是药物从油相分配到胃肠液中的速度,油溶液与胃肠液接触的表面积是影响吸收的重要因素。 (2)乳剂:乳剂中含有的乳化剂,还具有改善胃肠黏膜的性能,从而促进药物吸收。 (3)混悬剂:

微粉化可减小颗粒的粒径,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

多晶型药物的混悬剂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发生晶型改变。在贮存时间内无定型或亚稳定型药物会缓慢自发地转变为稳定型晶型的药物,从而改变其生物利用度。

(4)散剂:吸湿后的散剂会发生很多变化,如失去流动性,结块等物理变化,有的发生变色、分解或效价降低等化学变化,因而影响药物的有效性。

(5)胶囊剂:硬胶囊壳对药物的释放有10~20分钟延缓作用。

(6)片剂:片剂中药物的释放有崩解过程,片剂崩解后碎成粗粒,有效表面积增加,为药物的溶出创造了条件。因此片剂崩解快慢,崩碎后颗粒的大小会影响药物疗效。

第5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药学专业知识一

2.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液体制剂中的药物和辅料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①增黏剂:药物的溶出度和扩散速度与黏度呈反比关系,因而制剂的黏度往往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②络合物与络合作用:络合物中被络合的药物是以不能被吸收的形式存在的,使药物的有效浓度比总浓度低,但络合作用是可逆的,药物与络合物间存在平衡。

③吸附剂与吸附作用:吸附物的解离趋势大,可能不影响药物的吸收,有的可能只影响药物的吸收快慢,而不影响药物的吸收总量。活性炭对一些药物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吸附物解离趋势小,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

④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除能降低表面张力外,还有形成胶团增溶作用。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以上时,由于形成胶团使溶液中游离的药物浓度降低,可使药物吸收速度变小。当胶团中的药物能迅速分配到溶液中,转变成游离药物,则药物的吸收不受影响。另外,表面活性剂能溶解消化道上皮细胞膜的脂质,改变通透性,能影响药物的吸收。

(2)固体制剂中的药物和辅料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①药物颗粒大小

②固体制剂辅料:片剂中润滑剂大多为疏水性和水不溶性物质,它们使药物与溶出介质的接触不良,溶出介质不易透入片剂的孔隙,因而会影响片剂的崩解和溶出。 ③制剂包衣

(3)制剂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 2.胃肠道运动 3.循环系统转运 4.食物

5.胃肠道代谢作用 6.疾病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广义)因素 (一)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 1.脂溶性和解离度 2.溶出速度 (1)粒子大小

第6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药学专业知识一 (2)湿润性 (3)多晶型 (4)溶剂化物

(5)提高溶出速度的方法:粉末纳米化、使用表面活性剂、制成盐或亲水性前体药物、固体分散体、环糊精包合物、磷脂复合物等方法提高溶出速度。 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二)剂型与制剂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2.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液体制剂中的药物和辅料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①增黏剂

②络合物与络合作用 ③吸附剂与吸附作用 ④表面活性剂

(2)固体制剂中的药物和辅料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①药物颗粒大小 ②固体制剂辅料 ③制剂包衣

(3)制剂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四、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制剂设计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依据药物的水溶性和肠壁的渗透性将药物分成四大类。

(1)I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大,药物的吸收通常是很好的,只要处方中没有显著影响药物吸收的辅料,通常无生物利用度问题,易于制成口服制剂。

(2)Ⅱ型药物的溶解度较低,药物的溶出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可通过增加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的方法,改善药物的吸收。

(3)Ⅲ型药物有较低的渗透性,生物膜是吸收的屏障,药物的跨膜转运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可能存在主动转运和特殊转运过程。可通过增加药物的脂溶性来改善药物的渗透性,或选用渗透促进剂及合适的微粒给药系统增加药物的吸收。

(4)IV型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均较低,可考虑采用微粒给药系统靶向给药,或制备前体药物改善药物溶解度或(和)渗透性。 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正确答案』D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 ) A.药物的解离度与脂溶性 B.药物溶出速度

C.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D.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E.胃排空速率

第7页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 药学专业知识一 『正确答案』ABCDE

第三节 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一、注射给药

(―)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注射途径有静脉、肌内、皮下、鞘内与关节腔内注射等。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为100%。

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肌内注射可以是溶液剂、混悬剂或乳剂,所用溶剂有水、复合溶剂或油等,容量一般为2~5ml。长效注射剂常是油溶液或混悬剂,注射后在局部形成储库,缓慢释放药物达到长效目的。 药物皮下注射的吸收较肌内注射慢,因皮下组织血管较少及血流速度比肌肉组织慢。一些需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可采用皮下注射,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植入剂常植入皮下。

皮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真皮中,此部位血管稀且小,吸收差,只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注射量在0.2ml以内。

动脉内注射将药物或诊断药直接输入靶组织或器官。如抗肿瘤药经动脉作区域性滴注,用于肿瘤治疗,可提高疗效和降低毒性。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分子量很大的药物难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的细孔,只能以淋巴系统为主要吸收途径。

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按以下次序排列: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

二、吸入给药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

肺泡腔至毛细血管腔间的距离仅约1μm,是气体交换和药物吸收的部位。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制剂因素) 1.生理因素 2.药物的理化性质

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