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媒体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用多媒体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02f0e8702d276a200292e27

以《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为例

浅析如何整合多媒体资源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新墩中心学校 司玉龙

所谓多媒体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多媒体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历史学科是一门内容涵盖广,时空跨度大的人文学科。那么,如何更好的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轻松快乐的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是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多媒体教学手段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操作平台,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下面我就结合八年级下册《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为例,谈谈我在常规教学中是如何整合多媒体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这节课,讲的是我国进入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港澳顺利回归并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港澳地区和内地共同繁荣。海峡两岸的交往也日益密切,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在重点引导学生对基本史实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还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资源,采用有关图片、视频、音频资料,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就有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最后达成共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上课前两分钟,我播放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澳

门》这首歌曲,创设教学情境,同时多媒体出示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部分别为《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诗人以拟人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着他们被迫离开母亲,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上课开始后,我结合前面的音频资料点拨:闻一多先生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基本实现,威海卫等早已收回,香港、澳门也已经顺利回归,但还有一处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迟迟未能收回,那就是台湾,不过统一历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统一台湾是迟早的事,从而导入课题《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动感的图像中怡情悦心,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思维活跃,情不自禁地萌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强烈的欲望。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行,激起学生热烈持久的学习情结,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教材内容繁多、体系庞杂,历史课的信息容量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前将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知识结构、历史地图、图片等制作好,在讲授时适时的展示出来。这样就大大节省了讲解、板书、绘图的时间,可以加大课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如我在讲解本节课香港、澳门回归前的历史沿革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香港、澳门的历史,然后用大量的史料证明香港、澳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自然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奠定了理论前提。再如我在讲到香港回归后持续的繁荣和问题时,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香港回归”视频、“香港市容”、“香港风光”、“幻彩咏香江”等港澳回归后的繁荣图片,交流感受。我引导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使学生认识到: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同时更归功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回归后香港、澳门的持

续繁荣和稳定再一次说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并很容易就能掌握这些知识,达到预想的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历史知识绘成一个网,投放在屏幕上,既清晰又规范,图文并茂,这样既节省时间还可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远程资源, 活跃历史课堂

远程教育具有开放性、共享性,有许多优质教育资源为我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如在学习《百年沧桑庆回归》时,我是这样做的:

多媒体播放香港、澳门回归交接仪式录像

通过港澳回归的史实和回归后的繁荣发展,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强大,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学史明智〉

师: 面对近代的“失”与今天的“归”,你想说些什么? 生: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我们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外交上争取主动权。我们就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教师点拨过渡:一国两制在港澳问题的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优化了历史课堂教学。 六、提高史料的充实性,全景扫描历史

常规的历史教学往往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写板书、看课文、划重点上,侧重教师的“教”。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历史教育也不能只培养学生复述知识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师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加深对知识的挖掘上来。可以节省大量板书的时间,同时容纳大量史料,做到知识重点清晰。 七、彰显历史教学时效性,做到学以致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关注现实,历史的功用就在于对现实的指导。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网上有一些制作优良的课件可供下载借鉴;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与时代同步,更多的要从网上了解最

新动态。因此信息技术的掌握,使历史教学也呈现出时效性的特点。 八、历史课的基本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

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必须多样化,生动活泼才能把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课堂教学中我在传授知识同时,采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如讲甲午中日战争经过时,播放《甲午风云》片段,让学生掌握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还是与日军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其不畏强暴、不屈膝、不妥协的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战争结果失败,在分析失败的原因时,播放出示“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然后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后得出结论是:国力落后、封建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不仅是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无法战胜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日本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提高综合国力,才不至于被欺,也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通过这样情景交融的讲述,使学生在学习史实的同时,也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感情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在此时顺势鼓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奋发学习使中国富强,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有能挨打,这样会很容易获得学生的共鸣,达到了以兴趣明理、激情育人的效果。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发挥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势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而且会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很大提高,真正达到寓教于学,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