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重庆市构造纲要图说明书(2018最新排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049d1a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c

续表5 七曜山凹褶束、黔江凹褶束、秀山穹褶束主要褶束特征表 编 号 名 位 置 称 两翼地层 两翼倾角 (度) 北西翼10—15 南东翼27—52 北西翼4—16 南东翼5—17 9—14 30—55 32—55 长度 (公里) 轴 向 轴部地层 形态特征 89 车盘向斜 九重岭—车盘 近南北 T1d P2-3 20 两翼不对称 90 赵家坝背斜 赵家坝 45° O1 O2—S 24 仅为其北东段,两翼对称 两翼对称的宽缓背斜 两翼对称 两翼基本对称的线状背斜 两翼不对称,北西翼缓,南东翼陡的线状向斜,向斜南段轴部较开阔 两翼对称,轴部开阔的箱状向斜。北西翼受断层破坏。 两翼对称,轴部开阔 两翼对称,轴部开阔 仅为其北东段,两翼对称 两翼对称,轴部宽缓 96 98 99 天星背斜 普子向斜 锅厂坝背斜 高谷—文复 小坝子—下塘口 龙塘—锅厂坝以北 N15°E N20°E N40°E转 N20°E ∈2 T1j—T3xj ∈—S ∈3—O P—T1d O—P 48 90 60 101 马槽坝向斜 落地坝—孙家岩 N30°E T1 S2—P 15—70 44 102 郁山背斜 桑柘坪向斜 桐麻园背斜 龚滩向斜 水面坡—彭家湾—大村 大厂—八面山 袁家盖—大青堡 龚滩—鹅池 N45°—30°E N40°E N30°—40°E N30°—50°E N10—30°E ∈2、∈3 O、S 4—10 100 103 105 T1 ∈ ∈—S S、O 3—32 5—25 85 60 107 T1 O—P 10—30 30 108 天馆背斜 天馆一带 ∈ ∈、S 20—30 50 续表5 七曜山凹褶皱束、黔江凹褶束、秀山穹褶束主要褶皱特征表 编 号 109 110 名 称 广沿盖向斜 丁市背斜 位 置 广沿盖 丁市 轴 向 N15°E N10°E 轴部地层 T1 ∈3 两翼地层 O—P O 两翼倾角 (度) 40—50 10—30 长度 (公里) 20 30 形态特征 两翼对称的紧闭向斜 两翼对称,其南西段受断层破坏 两翼对称,轴线呈平缓波状“S”形舒展 轴部宽缓,轴面倾向南东的斜歪背斜 111 铜西向斜 冯家坝—双泉—小河 N10°—30°E J1—J2x S、P、T 50—60 110 113 咸丰背斜 马喇—黑水—山羊 N10°—20°E ∈1—∈2 ∈3—S 9—10 70

16

114 酉阳向斜 兴隆—酉阳 N20°—30°E T1 O—P 20—30 北西翼15—30 南东翼35—70 10—20 10—20 60 两翼对称的线状向斜 轴面向西倾的不对称背斜 两翼对称,轴部开阔 两翼对称,轴部宽缓 轴线呈“S”形展布,西翼对称的开阔向斜 背斜发育次级褶曲,且受多组断层破坏呈复式背斜形态 两翼对称,中部被三阳枢扭断层错断 115 鸡公岭背斜 Qb2、N10°E 银岭--鸡公岭 Nh2、Z、∈3—S 至南北向 ∈ 车田一带 酉酬一带 N15°—25°E N20°E N10°—40°E T1d ∈3 S—P O—P 110 117 119 车田向斜 酉酬背斜 20 30 121 平阳盖向斜 平阳盖 T1 ∈—S 10—30 80 122 秀山背斜 石堤—秀山—中溪 N20°E Qb2—∈ O—S 15—45 80 126 三块土向斜 宴龙—中平一带 N10°—20°E D—P2 S 20—50 表6 七曜山凹褶束、黔江凹褶束、秀山穹褶束主要断层特征表 倾角 编号 名 称 构造部位 走 向 倾向 N20°—30°E N10—20°E N30—50°E N40—50°E (度) 断距 (米) 断开地层 O、S 长度 (公里) 35 20 40 断面及两盘特征 断层性质 118 120 123 124 百福司逆断层 沙滩逆断层 涌洞逆断层 岑龙正断层 西酬背斜北西翼 西酬背斜南东翼 秀山背斜南东翼 秀山背斜北西翼 SE NW NW SE 40—50 0—40 60-70 60-80 >50 压扭性逆冲断层 压扭性逆冲断层 压扭性断层 右行平移正断层 NW 125 三阳枢扭断层 秀山背斜—三块土向斜 N50—60°E 50-80 水平2km-5km垂直几百米至几千米 SE 断层两盘 23 发育牵引构造 断层两盘发育擦痕、阶步、牵引褶曲及节理,断层破Z-(区碎带发育∈ 内)40 有构造角砾岩及透镜体,区内为其南西段 压扭性断层 127 新华枢扭断层

三块土向斜 N20—60°E NW 50-60 压扭性断层

17

续表6 七曜山凹褶束、黔江凹褶 束、秀山穹褶束主要断层特征表

编号 倾角 名 称 构造部位 走 向 倾向 (度) 断距 (米) 断开地层 长度 (公里) 断面及两盘特征 断裂带宽20—100米,两盘发育牵引褶曲及次级断裂 南东盘小河坝组与北西盘奥陶系接触 两盘地层均发育劈理,与断面近于平行或锐角相交 断面光滑,呈舒缓波状,两盘发育次级断裂及牵引褶皱 断裂带宽30—50米,断面不平整,两盘发育平缓牵引褶曲和挤压褶皱 断面呈舒缓波状,断裂带发育具糜棱岩化。西盘发育牵引小褶曲,东盘发育小断层 断裂破碎带宽100—1000米,两盘次级褶皱及分支断层发育 断层性质 84 马武正断层 老厂坪背斜东翼 N25°—30°E SE 60—85 1200 ∈1s—O1d、S1 60 正断层 87 接龙场断层 羊角背斜— 老厂坪背斜 N50°—60°E SE 60—70 O—S 30 以扭性为主,兼有拉张性质的断层 北西盘向东冲的逆冲断层 95 江口断层 天星背斜北西翼 N10°—15°E NW 30—40 ∈、O—S 25 97 火石垭逆冲断层 天星背斜南东翼 N15°—30°E NW 25 ∈3—S 55 压扭性逆冲断层 101 郁山正断层 郁山背斜北西翼 N30°—40°E 50或近 NW 直立 ∈、O—O、S 90 正断层,略具压扭特征,并与胜利坝逆断层并驾发育 张性正断层,略具扭性 104 桐楼正断层 桐麻园背斜北西翼 N50°—60°E NW 50—70 O1—S 30 106 筲箕滩冲断层 桐麻园背斜南东翼 N40°E NW 70—76 ∈3—O 50 压扭性逆冲断层 112 马喇湖正断层 咸丰背斜北西翼及轴部 鸡公岭背斜北西翼 N5°—10°E NW 50—70 ∈1—S2 50 张性兼扭性正断层 116

马家厂正断层 N4°—50°E SE 50—70 100-200 ∈ 30 张性兼扭性正断层

18

城口——高燕复式向斜(4)

向斜南翼保存较完整,寒武系直接覆于震旦系之上,北翼被断层破坏。复向斜槽部主要由寒武系下统组成,向斜两翼北陡南缓,有向南倒转的趋势。整个复向斜受城巴断裂带和乌坪断裂带控制,作北西310°弧形延伸。二级分支坪坝——修齐扭性冲断层将向斜斜错,使南盘向西扭动,产生扭断的北侧为三级分支的褶曲及断层,并呈北东东、近东西向与坪坝——修齐断层锐角相交。而该断层与城巴断裂及乌坪断裂亦呈锐角相交,构成了一个作顺时针方向扭动的配套构造。

坪坝——修齐断层,迹线作北西西向波状延伸,长约40公里,断面倾向北东,倾角60°~70°。断层错断城口—高燕复向斜,南盘向西使震旦系错动8公里,沿扭裂面产生强烈糜棱岩化。次级近东西向入字形断裂沿扭断层两侧分布。

南大巴山凹褶束(Ⅳ10)

位于乌(龙)坪(坝)断裂带以南,南界大致在固军~红花一线(沙市隐伏断裂)。出露寒武系~三叠系,是大巴山推覆构造前缘叠瓦褶断带的南缘部分。由一系列走向NNW→NW→NWW→近EW向,轴面直立或倾向北东的紧闭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总体呈一向南突出的弧形。由北往南褶皱变形逐渐减弱。即由紧闭倒转褶皱、斜歪褶皱到开阔褶皱,轴面由倾斜到直立,逆冲断层规模逐渐减小到不发育。其褶皱及断层特征见表7。

2、秦岭地槽褶皱系(Ⅰ2)

西以玛沁——略阳深断裂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为界,南以城巴断裂带与扬子准地台为邻,重庆市范围内仅为北大巴山印支褶皱带南缘。

北大巴山冒地槽褶皱带(Ⅱ4)

是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南缘部分,南以城巴断裂带与扬子准地台分界。晚南华世~下古生代,沉积了一套与陆间裂谷作用和岩浆活动有关的次稳定陆壳型碱性、弱碱性复陆屑建造和稳定陆壳型炭质泥岩、炭质镁质碳酸盐岩、远硅质岩、泥质、泥砂质碳酸盐岩的建造组合。三叠纪中、晚期华北与华南二板块发生陆~陆斜向穿时碰撞成山,形成了以印支造山运动为主的褶皱带,后经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在自北而南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陆内挤压、推覆、剪切而逐步发展形成的。

区内构造由一系列北西向紧密线形复式褶皱及斜冲断层组成,构成叠瓦状逆掩推覆构造。构成复式褶皱的向斜形态相对完整,背斜普遍遭受断层破坏。平面上,由城巴断裂带往北东,褶皱强度和密 度都显示出由强到弱、由密变疏的特点。剖面上,褶皱强度越近地表越强烈,反映出一种不协调的脱顶现象。断层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以北东盘向南西盘斜冲为特点。断层两侧,片理化现象普遍,片理走向与断裂接近;岩石破碎,局部地段可见强裂糜棱岩化,内含两侧岩石的小角砾,糜棱岩化带宽3~10米;破碎带内含挤压成“长条状”、“扁豆状”、“眼球状”的火山岩及沉积岩碎块,长轴多平行于破碎带,两侧有炭化现象;沿断裂有辉绿岩、辉绿辉长岩、闪长岩侵入,常有再次挤压破碎的现象,并常有次级断裂及牵引褶曲产生。区内以岚溪—东安复式向斜为主体,其特征简述如下:

岚溪—东安复式向斜(2)

位于高滩—兵街复式向斜南西翼之边缘部位,表现特征为:

褶皱呈密集连续线状,定向分布,褶距200—700米,轴向北西310°左右。单个褶皱延伸长度很大,褶皱轴部圆滑,轴面多倾向南西。以次级向斜而言,其南西翼(即相邻背斜之北东翼)产状为倾向北东20°—55°,倾角60°—85°,局部倒转,倾向南西230°,倾角80°左右;北东翼倾向南西200°—260°,倾角40°左右。往南东,局部在河鱼之北土垭子一带,以龙潭河组为核部的次级背斜北东翼扭成同斜倒转褶皱,两翼产状相近,倾向南西200°—300°,倾角85°—88°左右,倾伏方向多数向北西,少数向南东。个别向斜褶皱之昂起端相向而倾,背斜倾伏端则相背而伏。

密集线形连续褶皱多表现在震旦系上统以上地层内,一进入侧翼龙潭河组凝灰质杂砂岩,其密集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