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地理 期末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等教育出版社 世界地理 期末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077c51314791711cc79176f

斯、伊利诺安、威斯康星;南界达-N37°)

2、北美洲气候特征(为什么说北美洲气候是亚洲气候的缩影) (1)气候特点:

1)大陆性都较显著,只是北美大陆性弱于亚欧大陆。北美1月份3/4.的地区平均气温小于0℃,七月份在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大于20℃,气温年较差约为50℃;而亚洲气温年较差达65℃。

2)气候类型组成都复杂多样——“齐全”。

3)气候类型排列在高纬处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在中纬处具有东、中、西气候类型对比特色。

(4)都具有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 (2)原因:

1)具有相似的纬度位置。北美大陆大致在7。12’~71。59’N之间;亚欧大陆大致在1。17’~71~08’N之间。两大陆南北延伸都很广,几乎穿越了北半球的所有气候带,地面受热状况有很大差异,这是决定了气候类型多样性的基本因素。

2)海陆位置基本相似。北美大陆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印度洋。北美、亚欧大陆都北靠北冰洋。

3)洋流配置基本相似。流经北美大陆东岸的墨西哥湾暖流到40~N附近,和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会合后折而向东,且呈扇形展开,称北大西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大部通过不列颠群岛与冰岛之

3、北美洲河网分布及其水文状况的差异性

外流区占绝对优势(占大陆96.7%占大洲88%)河网分布不平衡-北西水系年轻、南东成熟各区水文差异较大 (1)外流区占绝对优势

北美大陆的地形结构决定其主要分水岭略呈H形。西部的落基山是大陆最重要分水岭,北美的大河除圣劳伦斯外,几乎都是由这里发源的。分水岭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以东的分别注入北冰洋、哈得孙湾和墨西哥湾。东部阿巴拉契亚山为第二个分水岭,它的高度和范围远小于前者,发源于这里的河流一般流程不长,山地以东的河流注入大西洋,以西的汇流于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湾。中部的分水岭为劳伦辛低高原西南边缘的冰碛区和高地,高度不大,一般在500m以下,分水岭以北的河流多注入哈得孙湾,以南的也汇流于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湾。

(2)河网发育上的差异性 北美洲河网发育的地域差异,既突出地表现于河网发育的规模上,也反映在水系的发育程度上。属北冰洋和哈得孙湾流域系统的北部,是北美最年轻的水文区,这里地质虽古老,但深受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冰期前的水系广泛受到改造,发育历史短,高纬度严寒的气候和漫长的封冻期,基岩裸露、波状起伏的地面,分水岭接近海岸,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水系的充分发育。因此,河流数目虽多,但均短促,水系紊乱,流路畸形,河道中多石滩、急流、瀑布,河湖不分,体现了水系发育的初期性。 (3)河网水文状况的差异性

北美洲河网水文状况如径流深度、水源补给、流量及其季节变化等所表现的地域差异,与气候条件有更直接的关系。

以径流深度来说,全洲年平均径流深度为339mm,但各地相差悬殊,它决定于降水量的多寡和流域面积的大小。总的分布规律是西部由北向南减少,东部则由西北向东南增加。 在河流水源补给方面,大致45°N以北的高纬地区,主要依赖冰雪融水;45°N以南,在河流水源补给中,雨水渐占主要地位。此外,西部山地河流和干旱区一些过境河,冰雪融水

13

也是主要补给水源;内流区和岩溶地貌发育地区的一些河流,还依赖地下水补给。 河流分布的特点

1 北美洲外流区面积广大(占大陆面积的88%),内流区比例较小(12%)。 2 大河大部分发源于落基山脉,(除了圣劳伦斯河和密西西比河正源)。 3 落基山脉以东的河流流入北冰洋和大西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 4、北美洲湖泊特征(和欧洲、亚洲比较) (1)湖泊数量众多,且多为淡水湖,多为大湖。 (2)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3)湖泊成因多为冰蚀湖。

北美洲与欧洲同为多湖大陆,且都以淡水湖为主,但北美洲以大湖群著称,欧洲多系小湖群,面积不大。亚洲虽多大湖,却以咸水湖为主。所以论淡水湖面积,北美洲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各洲,总计达40×104km2。北美洲面积在1000km2以上湖泊有22个,除大盐湖外,均为淡水湖,它们主要分布在大陆北半部。共有8个面积在10000km2以上大淡水湖。

五大湖是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五个相连大湖的总称,它们从上而下依次为苏必利尔湖、密执安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总面积约24.5×104km2;总蓄水量约2.29×104km3。这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有“美洲大陆地中海”之称。 5、加勒比海地区 (1)特殊的地缘关系

加勒比海地区地处低纬,在两列岛弧、南美大陆与中美地峡间,是南、北美大陆,美洲与太平洋地区海上联系的必由之路,因而有人称之为“美洲的地中海”。加勒比海地区是西、葡殖民者最早到达美洲的落脚点。 (2)政治文化的多元性

加勒比海地区至今在政治上仍保留有欧洲殖民主义的残存势力。 (3)经济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热带多雨的自然条件及其肥沃土壤,部分岛屿及大陆架上的有色金属和油气资源,热带岛国的自然风光与上述地缘政治关系相结合,使这里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特点。

6、美国经济基本特征 (1)、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现在几乎60%的美国工人是知识工人,80%的新职业是由知识密集型部门创造的。 (2)、以信息为主导

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性产业。它的主导性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IT生产产业2)IT使用产业3)IT产业成为新的就业机会的主要创造者。 (3)、以全球市场为导向

资本、生产、管理、商品、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等跨国界流动,各国、各大企业间的经贸、技术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同时竞争也趋于激烈。目前,美国的英特网已连接着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的美国企业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4)、以网络为载体

美国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猛,1995年电子商务额约50亿美元,到1999年激增到5270亿美元,平均增长220%。 7、农业

美国是世界上头号农业大国。尽管农业人口比重小,但平均一个农民能养活128个人。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将生物技术和信息等高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和环保型发展。

美国农业与环境问题

过去一个世纪,农业电气化、机械化、化肥化和专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农业产量大为提高,然而它却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问题。物种的多样性、天然牧场、沼泽地、林地与原始森林、鱼类和动物都在减少,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地下水的污染和害虫的抗药能力在加剧。农业发展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产生了矛盾。 8、阳光地带

所谓“阳光带”泛指美国本土37°N以南的地带,以气候温和、光照充足而闻名。确切地说,新崛起的地区主要可划分为东南部和西南部两大部分。

9、美国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途径 美国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2)、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角。

(4)、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10、巴西经济改革取得成就,存在主要问题

成就:总体经济平稳增长。

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

外资大量涌入,外资结构得到改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问题:财政赤字仍然严重。

利率高起,内外债增加。 出口不景气,外贸逆差较大。

第十章 大洋洲 1、大洋洲概念

狭义范围是指: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三大岛屿 广义范围是指:除上述岛屿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岛等 2、 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里的国家 大自流盆地

(1)水来源:雨水、源生水、封存水

(2)水缺陷:地下水200m太深;温度高,含盐量高,不利于农业灌溉和引用。 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

(1)是因为澳大利亚有发展养羊业的有利条件:

天然草原肥美且分布广,地下水丰富(自流井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但可作牲畜饮水),气候干燥,非常适宜绵羊的生长繁殖。

(2)澳大利亚羊的头数、羊毛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在澳大利亚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15

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原因:

(1)因为澳大利亚有“现代化工矿业”,工矿业产品出口(特别是煤、铁矿石的出口)的收入已超过农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支柱。

(2)发展工矿业的条件有: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和加工工业发展,二战后,澳大利亚已成为南半球一个后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3、澳大利亚气候基本特征、降水半环状分成的四个带 澳大利亚的气候特征

(1)气候炎热干燥,沙漠、半沙漠分布很广。 (2)气候(降水量)、植物带呈半环状分布。

澳大利亚大陆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由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减少,呈独特的半环状分布。

由外围向内陆可分以下四带:

第一带,年降水量为1 000 mm以上,分布在金伯利高原和阿纳姆地北部、约克角半岛、东部山地东坡和大陆西南端。

第二带,年降水量为500~1 000 mm,分布在金伯利高原和阿纳姆地南部、卡奔塔利亚湾沿岸、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内地平原的东部、维多利亚州南部及大陆西南角。

第三带,年降水量为250~500 mm,它包括昆士兰州内部的大部分、墨累河平原、大陆南岸、大陆西南部内陆。

第四带,年降水量不足250 mm,分布在大陆中部和西部,一直抵达印度洋沿岸。北艾尔湖附近年降水量少于120 mm,有些地区甚至不足50 mm。 第十一章 南极洲 1、 地形特征

南极洲平均海拔2 350 m,是地球上最高的洲 。大陆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全州仅2%的土地无常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冰原的“绿洲”,是动植物主要生息之地。

东南极洲面积较大,为一古老的 地盾和准平原,横贯南极山脉绵延于地盾的边缘; 西南极洲面积较小,西南极洲面积只有东南极洲面积的一半,为一褶皱带,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

东西两部分之间有一沉陷地带,从罗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尔海。 南极洲平均海拔2 350 m,是地球上最高的洲 。大陆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全州仅2%的土地无常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冰原的“绿洲”,是动植物主要生息之地。 2、 气候特征 酷寒,干燥,烈风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