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07e8f20964bcf84b9d57b6e

(2 广义的实证研究方法:它以实践为研究起点,认为经验是科学的基础,泛指所有经验型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实地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广义的实证研究方法重视研究中的第一手资料,但并不刻意去研究普遍意义上的结论,在研究方法上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结论上,只作为经验的积累。鉴于这种划分,实证研究又可区分为数理实证研究和案例实证研究。

数理实证研究:比较适合研究较为复杂的问题。社会经济制度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而运用数学计量工具可以将有关影响因素予以固定,从而把握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消除变量内在性、异方差和多重现性问题。

案例研究:可以分为单个案例研究和多个案例研究。个案研究不仅有助于积累广泛而深入的个案资料,形成对于问题的实感,也可以为调查者获得第一手资料,从现实获得灵感。

(4)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1)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地记录下来,这种研究方法叫观察法。(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2)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对象面对面的交谈,在口头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对象心理状态的方法。

(分为有组织与无组织谈话两种。须注意:一是目标明确;二是讲究方式;三是注意利用“居家优势”;四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5)实证研究的步骤:

1)设定自(操纵)变量和因变(产生效果)量。

2)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或个案进行调查:案例研究、访谈、实验。 3)将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做系统整理和计量分析。 4)概况和归纳计量分析的结果。 5)以逻辑和数学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6)做出理论上的诠释,建设理论模型。

7)检验研究命题或理论模型,接受或修改原假设。

2、马克思*韦伯的理解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韦伯对文化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定义: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的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

(1)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思想来源与取向:

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史料性著作,由三篇论文译成: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批判领域的批判研究;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

①康德和李凯尔特的思想影响:康德认为,人作为文化领域和历史领域中积极的、自由的行动者,不能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去研究,人的头脑和头脑的创造物是不遵循自然法则的。李凯尔特(《自然科学和文化科学》)认为社会科学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去描述从“一般化”的内在出发去发现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和因果解释(自然科学中的个别东西可以被看做是一般概念或普遍规律的特例),而必须运用“个别化”的方法。记述特殊的事件,关注具体的个别的生活现象本身,并阐发这些生活现象的原因及意义。

②方法论的思想取向:理解或阐释。

韦伯从康德和李凯尔特的思想出发,认为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生活,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在他看来,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目的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因此,韦伯将社会科学的任务规定为试图对社会行动做出解释性理解,由此形成了人文的、理解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传统。

韦伯强调从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发,立足于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站在事物本身的立场,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以及赋予意义,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及结果,而不是简单地还原于自然规律的水平。

(2)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选择:价值关联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化现象,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认识(而不是评价)那些“实

在”的文化现象。在复杂多样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如何选定研究对象的依据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价值关联(主观个别性),有此社会科学研究有3个特点:

A、研究只能解释和理解特定的文化社会现象(即个别的特殊的),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或规律

性;

B、解释和理解不可能推而广之地解释其他业已发生文化现象,更不能以此一般地去预测未来。 C、方法上的移情: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受个体主观意识驱使的个体的社会行动,对这

种行动做出恰当的解释和理解,最正当性的方法是“神入”(移情),亦即设身处地地去把握行动的原因。

②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价值中立”获“价值无涉” 含义:一是指社会科学研究者一旦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停止使用自

己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应该遵从他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二是必须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是事实领域

实然知识——是什么?——事实判断 应然知识——该怎么做?——价值判断

“一门检验科学不能告诉任何人应该做什么——但能告诉他能够做什么——以及在特定条件下——他想做什么”。

科学的任务不是提出实践活动的模式和理想,而是提供客观知识,向人们揭示那些“事实上存在的一类无条件有效的认识”;它得出的对社会政策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意见,是无偏见的科学论证后的客观结论,它不是告诉人们应该做这么,而是正确地证明他们能做什么。

②社会研究主要方法一(范式工具):理解或阐释 A、什么是理解:韦伯曾说:“社会学,是一门与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有关,并因此与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说明有关的科学。”理解就是用被普遍接受的范畴,概念对某种现象的因果性解读或事物性质的归类性阐释,它是韦伯社会学中一个最为基本的概念和方法。

理解的概念最早源于解释学领域,是一种理解和解释问世著作的一种特殊方法,其目的在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本的基本结构。韦伯认为,理解是说明的前提,时间建立因果关系的准备阶段,它可以适用于整个社会生活,即可以理解行动者、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中心是社会行动。

B、理解与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包括不为或容忍)是一种指向他人行为的有意行为,它以对他人行为的期待为取向。其关键是行动者基于对他人行为的预期,所采取的针对他人的、有主观动机的行为。

韦伯关于社会行动成立的条件和规定:

条件:a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即行动者有行动的动机;

b行动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联系。

规定:a单纯指向客观物体的行为不是社会行为(如独自采野菜); b不考虑他人的宗教内省和孤寂的祈祷等,不是社会行为。

c不是任何方式的人与人的接触都具有社会性质,都是社会行为。只有自己的举止在意向上以别人的举止为取向时才具有社会的性质,才是社会行为。

d人们的某些共同的行为、模仿的行为,也不一定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动的分类:目的合理行动、价值合理行动、情感的或情绪行动、传统行动。 ③社会研究主要方法二(概念工具):理想类型 A、什么是理想类型:

“理想类型”概念,即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韦伯意识到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和主观意向性,因而要保持客观性非常困难。为此,他提出“理想类型”方法。“理想类型”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都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一系列概念体系,研究中随意性和不统一性。它有助于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消除研究者的价值观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理想类型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它不同于经验事实,与现实有一定差距,是抽象的概念工具,是一

个“乌托邦”;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繁多现实经验和规律性的总结和集成,有内在的因果相承关系,可以藉以考察实在的“思想图像”。逻辑上完备无缺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就是以此为依据,探寻具体文化现象和“理想”的差距,做出准确理解和因果分析。韦伯学说中的“官僚制”、“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现代化”、“现代性”、“传统性”、“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实质理性”、“形式理性”、“合法性”等概念或范畴都具有理想类型的特征。其他如原始社会、中世纪、经院哲学、经验论、相对主义、自由主义等亦如此。

理想类型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种抽象理论的概念结构,其基本构成是一般的概念,因此,它不是对实际发生的时间的叙述,而是关于某种设想出来的联系的表象,“这种思想图象将历史活动的某些关系和事件联结到一个自身无冲突的世界之上面,这个世界是由设想出来的各种联系组成的,这种构想在内容上包含着乌托邦的特征,这种乌托邦是通过在思想中强化实在中的某些因素而获得的”——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P39. B、理想类型的特点:

a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b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可以在对繁多的经验整理整理后,突出它们的共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典型的形式。

一种理想类型就是一种分析结构。它可以使研究者在具体情况下确定相同与相异。它提供了可以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

理想类型包含着强调典型过程的意思,它可以使人能做出对于现象的假设,包括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C、三种理想类型:

a来自于历史的具体特点的理想类型;如原始社会。 b包含社会现实的现象因素的理想类型‘如现代化

c作为一种具体行动的合理化设想的理想类型。如工具理性。

3.批判主义:

(1)批判理论是指以19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的“社会研究所”为核心的包括所有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其核心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霍耐特等等。他们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人的批判性方法论取向,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致力于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全面批判的理论。

(2)韦伯社会科学的功能规定及其应用

①功能:发现社会现象或事物之间或然性因果性 韦伯坚信历史和社会具有或然性的因果性,因为他认为在社会科学中要达到客观的确定性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多只能抓住多种因果性的环节。所谓或然性是指一定背景下的人多数情况下会按照正常预期的那样行动。韦伯把或然性下的原因称为“适合的原因”,把单一因果关系称为“关于各种后果的只是”或“规制学的知识”,并用“可能性判断”代替规制学的因果决定关系。 历史学的因果性与社会学的不同。历史学的因果性是要确定一个事件能够发生的特殊环境,社会学的因果性则表现为确定的两个对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在韦伯的原因推断过程中,“客观可能性”是一个尽可能妥当地估量出某一原因的随机发生几率的重要范畴。

②应用启示:价值中立与理性化 A. 核心概念

Reason:理性、理智、推理、思考等,基本上是一个哲学概念,主要指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过程;

Rationality(理性或合理性):主要指在社会行动以及形成过程中,行动者所赋予的明确、理智而又系统一贯的主观意向。

Rationalization(理性化或合理化):强调相应的过程及趋向,韦伯认为,理性或合理性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步步彰显的过程可称之为理性化,它实质上就是社会逐渐讲求效率和可计算性,不断驱逐神秘性和去除人性化的过程,即“除魅”(disenchantment):幻想破灭、醒悟。 B. 理性的形式

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关于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基本属于目的和后果的价值,是一种主观的理性——价值理性 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关于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主要可归结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是一种客观的理性——目的(工具)理性。

用理性分析传统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的区别:

传统社会:人们的价值理性行动在人们的理性行动中占主导地位,因而整个社会生活以实质理性为特征,注重人的情感、个性,提倡多重价值,强调社会生活中质的方面,即关注行动与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目的理性行动逐渐上升至主导地位,使得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出现了形式理性化的趋势,表现为漠视人的实际需求、情感和个性,以统一的目标抑制多元价值取向,强调社会生活重量的方面,这也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特征。 (3)批判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来源:

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批判主义方法论以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马克思的批判和革命学说为基础,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主要目标,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在固有局限和不合理性作为研究的重要主题。在学术观点上,他们与实证主义势不两立,并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纯经验性和数量化方法,拒绝“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坚信理论知识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倡导批判性的社会理论及其改造社会的作用,认为科学的目的不是解决“是什么”,而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批判理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的社会组织形式表现出狭隘和非人性化的“技术理性”,颠覆了启蒙理性(自由解放)的理想。因此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成为其根本的职责。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基本预设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物质生产决定的复杂系统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 ⑴生产力系统

① 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②参透性要素:科学技术

其中劳动者是主导性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⑵生产关系系统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③产品的分配形式 ⑶上层建筑系统

①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政权机构、政党、军警、法庭、监狱及相关法律规章)

②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宗教和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政权是核心。

⑷人口系统

? 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区域分布、发展变化状况、学历知识结构。 ⑸自然环境系统

? ①自然资源:水、土地、矿物、生物(马克思把自然资源分为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资源和提供生产资料的自然资源,并认为“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论》第1卷,第560页) ? ②气候条件:气压、日照、气温、降水 、风向等 2、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

? 马克思说: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143页。“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马克思恩格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