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次通选课教学研讨会会议记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北京大学第三次通选课教学研讨会会议记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084c701b52acfc789ebc940

(四)张庭芳老师介绍“元培计划”和通选课的关系

“元培计划”是要实践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理念,要实现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的学分制度,在低年级不分专业,通识教育结束以后,再分专业。

通选课对“元培计划”实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个基础。因为(1)要进行通识教育就是要通选课;要实行学分制,就要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通选课程就对学生选课提供了充分条件。在低年级不分专业,学生通过通选课对各个专业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对某个专业感兴趣,然后选择这个专业。所以通选课是“元培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和基础。

其主要作用为:(2)通选课的设立是实现低年级通识教育的最重要的措施。元培计划在前三个学期集中学习通选课,进行通识教育。我们认为通选课有利于培养基础好、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辩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选课可以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内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综合交叉的课程。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基础知识。通选课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所赖以建立其上的基础知识。设立通选课使学生有权利并且有义务接受本专业之外各大门类的专业教育。在此之前我们大学进行的是专业教育,加上我国高中教育就分为文理科,高考分为文理科进行,这样很显然文科学生就乏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素质;理科学生缺乏文史哲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这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我们将通选课分为五个领域,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在这五大领域中完成最低学分。这就拓宽了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文理交叉,在不同学科渗透。通过通识教育,有利于克服专业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基础学科狭窄的弊病。培养学生具有不断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

“元培计划”进行一个学期,通过选择通选课和全校公共基础课,现在一些文科的学生打算学理,而理科的学生打算学文

(3)通选课是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进而选择专业方向的主要渠道和依据。“元培计划”学生按文理科招生,不分专业,一年半之后分专业,学生入校之后主要通过通选课、公共基础课、某些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发现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特长,进而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专业。

所以对“元培计划”所执行的自由选课学分制来说,通选课这一学生和某一学科第一次接触的机会,就成为学生是否选择这一专业的契机。(4)换句话说,通选课是宣传本专业,吸引生源的前沿阵地。我们今年招生,就不再实行二次招生,而是从全国不分专业,按文理科大类招生。入学之后,经过三个学期学习以后再选专业。怎样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通选

9

课就是一种重要的根据。因此通选课应当是各个院系最恰当的教授承担的最佳课程,是对本专业关系重大的基本课程。应当由最有经验的而且有科学研究背景的教师来开设通选课程。通选课不能成为科普课;也不能成为通论课,泛泛而谈;也不能是专业基础课。

目前有些通选课对学生要求过低,造成某些学生选课的原则就是“高分,好过”。这就违背了我们开通选课的理念,目前某些学生将通选课看作调剂学习口味,消除专门学习枯燥,和进行精神娱乐的机会。我们要争取更多的名师开名课程,名师成为北大所有学生的教师,名课成为最大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要求通选课应当让学生掌握所讲授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在内容上要体现学科发展前沿成果、新趋势、新信息,能吸引学生,达到通选课的效果。开好通选课的难度不亚于开设一门主干基础课。我们相信通过今年的实践一定能建设一批通选课程的精品课。

“元培计划”理科班的课程设置在理科设立数理化生作为共同基础课,这个好像没有什么争论。至于文科是否设立公共基础课,这个是有争论的,有观点认为文科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基础课,这个就够了;但是我们通过调查认为,文科也应当有公共基础课,认为一个文科学生应当具有最基本的文史哲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因为文科也有学科交叉问题,但是在文科方面设立哪些共同基础课,这一方面还需要研究与实践。“元培计划”文科班在选通选课的过程中,有四大领域需要选,我们发现目前通选课水平不能满足元培计划文科班所需的公共基础课的要求,太窄太浅或者有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通过与教务部的研究把各院系由名师开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元培计划”文科的通选课。学生选择这样的课程就算作通选课学分。这样就应急的解决了问题。“元培计划”实行导师制,学校从各个院系聘请了导师,我们将导师所开的课和导师推荐的课作为“元培计划”文科的公共基础课。元培计划的文科学生在选择了专业以后,他(她)以前所学的某门通选课就可能是某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那么该门课程学分计入专业基础课,学生应该再补足通选课的学分。这样我们就设想可以把某些文科院系所设的专业基础课经过提炼改造,变为全校的通选课。

(五)教务部评估办公室主任金顶兵介绍通选课评估情况

实际上我汇报的情况更全面一些。虽然是一些实际情况的汇报,但同时可能涉及到一些评价性的意见,这些看法没有来得及与教务部的各位领导交换,仅代表个人观点。

其实前面已经讲到通选课的开设理念以及一些背景情况。通选课是从原来的公共选修课发展起来的。我们学校从80年代实行学分制,在86年修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已经明确规定必修课只占70%的比重;选修课程占30%,其中20%是限制性选修,10%是任意选修。当

10

时学校有两个措施,一个是要求各个院系将自己的专业课面向全校开放,另一个就是加强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90年代也一直延续这种做法。从93年开始还设立了全校性选修课的津贴,但是比较少。总的来说,90年代,我们能拿出来的公共选修课程的数量是30——50门,比较有限,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学校要求各个院系开放自己的专业课,也因为各个院系之间存在一些壁垒、一些利益的分割,得不到有力的贯彻执行。学生有很强烈的呼吁。学校在教学改革整体思路上,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上可以概括为,90年代,公共选修课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学生选课要求;是学生选课主要限定在院系内部。当时学校改革的思想如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不能得到实现,学生意见强烈。

99年有了一些进行课程建设的契机,99年6月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决定。我们学校实行了985计划,经费也比较充足一些,学校也进行了机构改革,在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在99年底,成立了本科教学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研究我们如何开好全校性的共同选修的一些课程。到2000年秋天,这些课程已经推出。

课程开出以后,有一些不同评价,但是总的来说,我们得到了一些积极的反应。来自学生的反应,有一部分(1)学生热烈欢迎,有一部分学生觉得增加了学分负担,欢迎的程度不是很强烈,两个平均起来应该是欢迎。这些从第一天选课的热烈情况和校长信箱的一个医学部学生抱怨没有选修通选课权利的帖子都可以看出来。第二个来自(2)院系和教师的反应,积极开课。开课达到10门以上的有9个院系,我们现在已经有一部分知名的教授和优秀教师站在了通选课的讲台上。第三个从(3)通选课中产生了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法学院周旺生教授开的课选课人数达到800人。选课人数在300到500人的课很多。

(4)课程数量逐步上升,涵盖的学科比较全面。从2000秋到明年春天,我们第一学期是31门,中间两个学期是70多门,下个学期可望达到131门。涵盖学科有数、理、化、地球科学、空间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电子计算机科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语言、文学、艺术。还有很多系开的课程没有包括进来。现有的通选课已经涵盖了我校大部分学科领域,很多专业的基础课经过改造加工已经作为通选课开设。

从评估的角度,学生认可。从五个等级的评分来看,4.0到4.5分的19门,3.5到4.0的25门,3.0到3.5分之间只有两门。

当初开设通选课的初步设想已经实现。当初开设通选课,有这样一个设想,在当前本科教学还没有全面启动新的教学模式的情况下,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可行的途径是,明确现行

11

教学计划中选修课的学分要求,同时在各个学科领域开设一些全校学生共同选修的优秀课程,是为通选课。教务部组织有关专家设计方案,计划建设通选课一百五十到200门。每年更新10%——15%,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设的目标是成为代表改革方向的精品课。通选课由学校重点支持进行建设,同时聘请优秀教师来讲授。到现在为止,这一初步目标已经达到。

通选课存在的问题:

一,课源仍显不足,特别是好课优秀课的需求很紧张。

二,通选课两个目标如何兼顾的问题。通选课第一个任务是必须在适应现有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实现拓宽基础,强化素质这一目标。第二个任务是在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如何成为学生了解吸收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思想方法以及了解大学学习特点进而选择专业方向的渠道。这两个目标是统一的,但是由于一个是要适应旧的课程体系,一个是要面向新的未来的课程体系,作为一种过渡型的措施,它必然和前后体制之间都有一定的矛盾。这两个目标之间,本身也会有不同时候有不同侧重的问题。如何兼顾,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新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开设通选课的时候强调这些课程要组织课堂讨论,要有作业,要阅读课外书,而且课外阅读书目要进入考试,但是根据反映的情况,这一方面做的还不够。

有的课程内容比较浅,学生只是学得了一些一般性的知识。开设成了概论课、通论课、知识介绍性的课、高级科普课等。没有达到学习其他学科思想方法的目的。

第四,选课管理方面的问题,教师和学生意见都比较大。

第五,分数膨胀。大部分课程学生成绩偏高。从各门课程的优秀率来看,学校规定,优秀率不能超过20%,大部分课程在20%以上。有的超过这一比率很高。 下一步通选课如何做?

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借鉴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在未来的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下,它如何成为学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进而选择专业方向的渠道和依据。

(六)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对通选课选课方法、考试要求的说明

主要是三个问题。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