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次通选课教学研讨会会议记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北京大学第三次通选课教学研讨会会议记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084c701b52acfc789ebc940

是如何研究艺术史的。第二个导论就是,由于学生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所以必须讲清楚本学期课程,就是中世纪艺术历史在世界艺术史上处于何种位置,它和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艺术的关系是什么。最后有一个结论课,主要是说明该学期所讲的艺术,在渊源上和什么艺术有关系;在影响上,会波及到哪些范围。

但是学生学习了课程之后,对整体的艺术历史还是没有了解。其实他们只是学习了一小段专业课程。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必要补充。参考书采用了英文教材和它的中文译本。要求学生在课外读完这本书,课外阅读占成绩考查的40%。这样每个学生必须在课外完成艺术通史的学习并且要通过考试。

艺术史教材印刷精美则昂贵,印制差一些就影响观赏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1996年做了电子教材,挂在网上。

还有阅读参考书问题,从1999年开始我们就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参考书阅览室准备了各种文字的150本参考书。现在我们对于关键性的书籍,还复印了许多套,使同学们可以同时借阅。

(九)陈向明教授介绍哈佛大学核心课程

由于回国时间已久,写文章也是在

95年。所以提供的信息可能没有包含最新信息,

不是很准确。另外,我觉得借鉴国外经验还要看看我们国内的基本情况,核心课程最主要的是它的理念。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程度、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社会制度,都不太一样,我们不能照搬。

先对哈佛大学有一个简单的介绍。它成立于1636年,实行学校、院、系三级管理。有11所学院,其中一个本科学院,10个研究生院。研究生院里面有一个学术型的,叫做文理学院,还有九个属于专业学院。本科生学院比较小,有7000人,由文理学院的教师任教。为本科生开设了40个专业。

本科生入学不分专业。一年级结束之后才选择专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和学习计划,哈佛是借鉴了牛津的导师制和美国的班级授课制。学生和导师主要是讨论学习计划,还有一些独立学习课程、读书报告等。学制四年,每年分作春季、夏季、秋季三个学期。但是大部分人修课都是在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夏季大部分人都去打工,或者出去玩,办别的事情。

本科课程设置,有128学分,但是不同专业可能有不同要求。一个学期的课程叫“半课程”,四个学分,这样128个学分就是32个“半课程”,一个“半课程”有四个学分,一般

17

每周有四个小时学习时间,两个小时是讲座,教师一次讲一小时,因为班级很大。讲授两次或者三次之后,有一个小组讨论,(section),讨论都是由修过该门课程的研究生来组织和主持。

总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部结构组成如下,专业课16门,占一半,核心课程8门,选修课程8门,这种选修课程可以完全自由选修,核心课程则有领域要求。另外,就是打基础的课程,这类课程学生可以任意选,但是没有学分。如学生觉得英语写作很差就可以选英语,或者你可以去学习另外一门外语,或者数学,但都没有学分。另外还有一门叫定量分析的课也是属于这类课程,现在听说这个课也变做核心课程的领域,但是我还没有落实。 核心课程的设置分作六个大的领域,有的领域又细分,这样变成了10个方面。分别是外国文化;历史研究(历史研究A(一手资料)历史研究B(二手资料));文学与艺术(文学作品A,视听艺术B,文化背景C);道德思辩;自然科学(物理科学,生物环境科学);社会分析。

那怎样来选呢?假如你是一个学自然科学的学生,在第五类内你就不用选择,你就只要选择其他八个方面,假如你是学历史的,历史AB都不用选了,你就选其他方面。每一方面里面都有10门以上的课程,当时有100门左右。

核心课程管理。核心课程有自己独立的管理机构,成立了专门的核心课程管理常务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席通常由文理学院院长兼任。下面根据六大领域成立六个分委会,由这些委员们,规划教学计划以及开课要求。课程邀请资深教授任课,每年更新10%——20%。学生选课没有学年要求,四年之内都可以。但是鼓励新生选择离自己兴趣最远的两个领域的课。越是熟悉的放在越后面学习,因为越远的话就可以越早的了解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当然这和他们转专业比较方便有关。他们是宽进严出,大学可以读七八年,所以大学学制管理也很松。

第一周是shopping week,学生可以到各个课堂上了解教师的风格等,教师也会发一个教学计划,所以也可以知道课程的要求、考试要求、课外读物等,了解课的结构。第二周开始选课,在第五周星期一以前可以退出,但是在此之前没有退出又没有完成课程的话,在学业记录中就会体现出来。这样避免有人选很多课,但是一路丢,所以就督促学生在第五周之前一定要做出决定。

核心课程设置理念。核心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具有基本的知识结构、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正确的人生观,而且有共同的学习经验。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从业者。

18

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使得学生了解人类的知识财富,这种知识有其组织方式和应用分析方式,所以要了解各类最主要的知识的体系;它的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基本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核心课程设置过程中的讨论。

深度和广度,通过一个片断,将有关这个片断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的思考习惯贯穿其中。广度是指在这个领域内多重角度看问题,了解一个范围就可以。避免讨论通才与专才的问题。核心课程培养的是一个专才,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相关学科,对人类知识体系有基本把握的人。

多样化和专门化。我国要考虑人口多,高等教育发展程度较低的国情,美国50%——60%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我们现在大概是10%。我们的高等教育是立交桥式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那么北大的定位在哪里,建议会议很好的讨论。如果说我们是培养研究型的既有宽厚的基础又有创新的能力的顶尖人才;但是我们的应用型专业又已经超过一半,那么是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我们是要培养从事研究的还是毕业后直接去工作的人才,还有,可能许多学生读了硕士,但是不去读博士,那么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课程体系建构中本科就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我觉得我们都可以进行讨论。定位选好了,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借鉴。

另外他们所考虑的问题就是自由与秩序,个人兴趣与学校指导之间的关系。它考虑自由和秩序之间的平衡,学生有自己的兴趣,但是年龄太小,需要指导,所以配备导师,学校给一定指导。核心课程发展的历史是自由选修(弊病,选择好过的好玩的课程,损害教学质量)——集中分配制(系里开出专业基础课,学生到各个系去选择。弊病,不适合,太深或者太专)——要素主义(将西方文化中的一些重要领域作为课程内容)——核心课程。整个发展历史都贯穿着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平衡。

灵活性与规范化。涉及到天才学生的培养。这种学生哈佛鼓励他们独立设计学习计划, 其实每个学生都可以设计学习计划,需要阐述不同系的老师可以提供的课程,可以给你的帮助,以及有关的书籍等。如果你的设计很好,通过导师和委员会的同意,你甚至可以设计一个哈佛现在还没有的专业。

核心课程的效果,学生反映热烈,50%——60%学生超修。学生就业成功率比较高。当然,这和名校毕业有很大关系,但是市场反馈学生基础好,应变力比较好,职业转换能力强。家长反映积极,认为学生视野扩大,能力提高。核心课程对美国其他大学发生了重要影响。 成功的因素。

19

核心课程1971年酝酿,73年成立委员会。经过五年后,78年开始实施,但是这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按照核心课程的规定完成学业还是按照学校旧有的制度完成学业。直到82年才全面推开。

强有力的领导。73年任命的文理学院的院长,非常善于协调各方意见,将不同的人都调动起来,而且意志非常坚定,又能听取不同意见。他成立了任务推进小组,将11位知名教授召集在一起,让大家设想理想的本科教育应该是什么样。

广泛宣传。之后写了24页长的致全校教师的公开信,后一两个月就收到了数百封信的回应。当然有各种意见。有赞同有反对。在五年的准备过程中,开了很多次会议讨论。又写了35页长的致学生书,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也热烈的加入进来。委员会中又加入两名学生,但是学生代表没有表决权。这个经验很值得借鉴。就是做一个改革要得到广大教师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牛津也是这种情况,我在牛津期间曾经看到海报,是说某个时间校大礼堂有关于某项改革的论辩,你可以参加,但是请注意发言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学校提供很多这种参与的场所。最后有投票。核心课程的实施有三分之二的教师赞成通过。

由于这种广泛的宣传,就激发了教师的集体责任感。在核心课程以前,教师基本是专业定位的,在核心课程实施以后,教师作为一个学术群体,感到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70年代,美国校园有很多政治运动,学校受到政治的干扰,学生不好好学习。教师后来就感到,核心课程成为一个有力的抓手,大家形成一个群体,通过核心课程的途径,影响学生。也激发了教师追求学术高质量的责任心。 存在的问题。

(1) 质量问题。课程越开越多,有的本来是专业课,没怎么改,就进入核心课程,不适 合非专业的学生学习。另外就是实用性的课程对学术性课程的冲击。

(2)助教质量不易控制;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师生互动;评估困难。

(3)经费的问题。往往冷门的课或者需要实验设备的课会最先受到经费不足的影响。 (4)学生抵触,往往觉得不愿意受太多的限制。还希望更多的参与到课程制定管理中来。 (5)教师抵制,认为六个领域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自己的专业。还有就是开的好的核心 课程吸引了很多生源,影响了其他的专业课和自由选修课的选课人数。

(6)社会人群的抵制。认为这些知识领域的选择很精英,没有反映自己的需要,其实是 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