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次通选课教学研讨会会议记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北京大学第三次通选课教学研讨会会议记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084c701b52acfc789ebc940

(十)老教授调研组报告对于通选课的调研结果

哲学系张翼星教授 对于通选课的四点看法:

首先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个措施。素质教育主要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同时通选课是当前教育改革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面对新的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突破专业的狭隘眼界,拓宽基础,扩大视野,并且准备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因此,北大有两项重要举措——“元培计划”和通选课。所以通选课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基础宽素质好,有创新能力的专业性人才。通选课的两个任务: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

通选课既是专业课,同时也有通识的要求。不能将通选课搞成一种科普讲座,或者搞成一种零散知识。每一门通选课还应该考虑负有德、智、美育等方面的任务。要区别通选课和一般的公共选修课。衡量一门课程是否适合作为通选课,可以用两个标准,是否有利于拓宽基础,沟通文理,是否有利于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

关于通选课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在数量上每一年各院系所设的通选课要反映该院系各专业学科知识面的要求。这样才可以提供给学生去选择,了解。如果每年有的院系没有通选课,或者只有很个别的通选课,就很难适应学生选课的要求。在质量上要让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它在各个领域中间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了解,要用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来激发学生对它的兴趣。 用教师自身的切身了解和体会来加强这门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

关于教学环节和方法。要强调采用启发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对注入式和满堂灌,主要讲要领,讲思路,讲来龙去脉,讲方法,而不要面面俱到。重视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余地。目前我们的教学环节除了一般的课堂讲授之外还有讨论,但是课堂讨论需要准备,比较花时间,而且人数比较多的课比较难以组织。我觉得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即兴讨论,就是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即兴组织大家讨论,灵活掌握。教师可以及时点评。这种讨论效果也比较好。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门当代文学史的课程,应用这种方式,气氛热烈。还有在一个关键点上提问。如我听朱光潜先生的课,讲着讲着,他就在一个关键点上提问,容易引起思考和全神贯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讲演式,如印度社会与文化,组织一批同学自愿准备,每人六分钟,题目是怎样看待甘地和甘地主义。很多理科同学都参与进来,而且思考有深度,讲演很幽默很有风采。这样对同学人文科学素养和表达分析问题都是一种锻炼。

关于课堂秩序和考试。总的来讲课堂秩序不太好,松散。这就是说学生对于通选课的

21

理解和教务部的要求有差距。通选课选课人数多,教室大,课堂秩序有时候显得乱,有的同学在开课十分种甚至半小时之后还进进出出,进来大摇大摆,出去扬长而去。做教师的还是有责任维持一个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有隐性逃课现象的存在,有的课有60%——80%的同学干别的事情,做专业课的作业,学英语或者写信、干别的。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学生听课效果,不要只顾自己讲。

学生选择通选课除了我们所要求的之外,还有另外几种心理:比较新鲜,出于好奇选择;不太费劲,学的比较轻松,有幻灯电影可以看;打听好了,教师给分高,考试不费力。这些心理我们都要注意一下。所以课堂秩序要整顿维持,考试还是应该严格一点。

物理系张守中教授

教授调研组成立于96年,开始将重点放在本科课程的基础课和必修课。98年以后,放在主干基础课和学校的公共选修课上,重点贯彻十六字方针。现在学校提倡通选课,逐步推行学分制。教育部四号文件规定教授必须上课,除了反映教育领域的一些不好的倾向外,也反映了教育改革的一个新形式;在上海召开的创新工作会议,我们老教授调研组学习以后,感到有些压力,另外还有来自于兄弟院校的竞争。从整个国家社会发展到入世以后的压力,各个方面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认为主干基础课和通选课是关系到北大本科教育质量的两个关键点。另外,要进行通识教育,北大最有优势,条件之得天独厚其他学校不可比,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我们的通选课有搞成全国第一水平的潜在可能性。之所以是“潜在”的可能性,是因为如果学生以为它是容易捞分的课,教师以为是高级科普课,就会把通选课搞砸。

问题和建议。

管理方面。(1)组织上要加强领导。现在我们的做法是个人申报,院系把关,专家评审。但是我觉得不一定要个人申报,而且也可以领导点名,由学校部门出面聘任主要教授任课。院系推荐则情况参差不齐,有的院系领导重视,和教师一起研究哪些课适合作为通选课或者如何改造才能适合通选课的要求,推出好的课程来。有的院系则不然,为了完成任务,将一些不符合通选课要求的课程申报上来。另外,学校审查,这一关非常薄弱,我希望能够象哈佛那样成立专门的分学科的委员会来负责此事。不仅评审,而且策划。(2)通选课的考勤处于空白状态。系里对通选课不太管。有的教师缺课,学生不知道,系里不知道,教务部管通选课的部门也不知道。教师报了课程,但是出去开会或者讲学去了。教师讲的好坏,学生反映如何,都没有一个机构将其集中起来加以改善。

22

理念方面。我们听的课,有相当部分都没有讲成那种粗线条轮廓理想模型的,这个一方面有历史原因,通选课是个新生事物,而且我们宣传不够。另外,理解不准确,比较多的讲成通论课概论课,百科全书式的。我想是不是将我们的八条标准再明确一下,然后发给教师,大家按照这个标准来申报。也按照这个标准来评审。当然要多样化,但是总体的模型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怎样算成不是科普,界限怎么划,一时也说不清楚,但是,至少要教给学生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的比如一个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的思维和分析的方法。

关于教学手段,提一些建议。现在很多青年教师掌握了多媒体,是好事,但是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不注意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典型的就是将讲稿搬上课件。放映快的时候,学生记笔记速度跟不上;可以辅助以讲义。还有就是因为使用多媒体手段,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如因为放幻灯,将整个教室置于黑暗之中,学生无法笔记;这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的改进得到解决。

学风。秩序严重不好的班级,川流不息,到最后一刻还有学生来。希望维持北大的学风,杜绝迟到早退。表面看是不得罪学生,长远来讲,损害了课程质量。另外,教风,教师缺课,或者上课时间照本宣科,或者不认真备课,希望有一个制度约束此种现象。学生签到。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将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发展学术创造文化。如果学生或者教师不来,还如何交流?所以迟到缺课的风气一定要刹住。

如果我们不严格要求,加上学生的错误思想,搞砸了通选课,实在是个很大的损失。 另外,选课的管理。类似盲目抢购,教师和学生有很大意见。建议这次会议解决。 严宣申教授

听了很多有益的课。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和应用。学生评价很高。我还建议中文系一位教授去听,他听了之后,买了这位数学系教授的全部著作。并且准备把数学的某些观点用到汉语研究当中去,而且好象已经做出了某些成果。听这样的课会明白什么叫做文理结合。

心理学概论。我同时听了这位教师的通选课和他为本系学生开的专业课,想知道其中的联系。就我的认识,我发现他不是简单的将普通心理学照搬过来,而是深度广度都不一样。

政治体制和经济现代化。我听了讨论课,有28位学生有准备的发言。但还有很多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学生要求增加讨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心理健康,法律导论,等等。我们估计这一类最优秀课在20%到三分之一之间。 关于纪律。一学期的听课中发现有四位教师迟到,还有一位教师没有通知学生就缺课。

23

学生迟到非常严重。好象对北大的学生而言,不上课是用以显示自己水平的一个标志。有的同学课的最后时段来是为了听教师布置作业,大概是只要知道作业就可以通过。教师可以严格要求,批评应当是可以起作用的。

(十一)“我是如何上通选课的”——地质系杨承运教授

会议通知中提到:不少教师对于通选课的认识有一些偏差,将通选课与过去的全校公共选修课混为一谈,不能按照通选课的要求组织教学。损害了通选课的质量。我看了这个,很是感觉惶恐,觉得好像是在说我一样。在6月份香山会议时,我曾经提到,通选课是上了一个层次,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两个困难,一方面是认识方面的,另一方面是管理方面的。

我的课是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对于这一门课,虽然下了一点工夫,但还有很多问题在困惑着我。

学生背景多元,包括全学校二十多个院系的学生,还有留学生和研究生。我将自己看作老学生,同学的大朋友,为人师表,但不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希望能够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互相学习、互相感染,能够直抒胸臆的大环境。最大的希望是通过这门课大家能够互相切磋,交流。

1999年开课,当时试图开成沟通文理,融汇大地学各个学科知识的课。围绕地球环境设置了六大主题,每一个大题目里面都结合了人文学科的观点。课程内容组织要贯通构架,深入浅出。不能过分追求高深。不追求体系化,但贯通一条主线,即地球环境和人文社会之间的贯通,在此基础上,有所铺展。

在教学方法上有指定参考书、阅读书目60多篇,安排了比较多的自由阅读和报告讨论、选题、写文章还有影视观赏、参观博物馆等,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堂延伸,鼓励同学走出教室,动手动脑。

讲课的时间并不多。我根据学生交来的作业选出一些课题,指定学生参加讨论。如关于“可持续发展”、“人和环境协调发展”、“先发展还是先治理”,还有“绿色营销”等。有很多讨论题目都是同学提出来的。

对于同一问题介绍不同观点。如对于黄河断流问题专家的不同意见。以及将一些现实情况和地球环境的一些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同学。如,地球变暖,介绍专家的不同观点后,希望同学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的作业非常精彩。

讲课的过程中我从时间和空间上扩展了环境学的概念。同时结合课程的缘起和地球科学的大的范畴给同学作了介绍。本人对书本的不同看法,也提出来讲给同学。这些看法不一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