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08cc7fe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9

位数的估算仅是初步的,在本单元只要求做到两点: 一是只看着竖式进行估计,不要求看着横式估计;二是只要说出竖式中得数的十位应该是几,如第87页第1题、第91页第1题。

还有一点需要略作说明。第84页第13题找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第88页第9题找出得数大于80的加法竖式,第92页第8题找出得数大于40的减法竖式,都是学会估算后进行的。原来的估算方法没有变,只是练习的要求与解题时的思维略有提高。在估计了得数是几十多以后,还要把得数与80(或50、40)进行一次大小比较,才能作出判断和选择。

两个问题,还能解决许多其他问题。解决每个问题的运算和条件都有变化。 四、练习说明

本单元练习中经常有计划地组织不同计算情况的比较。

(1) 通过比较,进一步引导算法。第77页第2题的三组加法题,都从20以内进位加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这道题有两点作用: 一是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体会一位数加一位数是基础,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第一步计算;二是引导算法。第81页第2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思路,通过三组题的计算和比较,更好地应用十减几或十几减几计算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

(2) 通过比较,进一步理清思路。第78页第1题是三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每组题一道不进位、两道进位。进位加法里一道题和是整十数,另一道题和是非整十数。这些题集中了“加法和减法(一)”以及本单元的全部加法计算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计算思路。第3题着重比较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与进位两种情况,它们在计算中的相同点是:先算的一步都是一位数加一位数;在计算中的不同点是:由于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得数有时小于10,有时等于或大于10,所以再接着算的一步有时是几十加几,有时是几十加十几。第82页第1题的三组算式,突出退位计算的思路和方法。如70分别减5、7或9,都先算10减几。24、34或36减8,都先算十几减8。第3题让学生更清楚哪些算式是不退位减,哪些是退位减,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点。

第94页第7题把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竖式综合起来,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明白写竖式的要领,计算的步骤,进位或退位的方法。

2、第77页第3题,三名小孩各买2件玩具,各人买的玩具以及单价都不相同,计算每个人应付的钱,要根据所买的玩具到图画里寻找单价,才能列式计算。条件有适度的开放性——解决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条件。

3、第84页第15题,已知红金鱼、黄金鱼和花金鱼的条数,不但能解决教材中已经提出的。问题有适度的开放性——利用不同的条件,能提出和解决不同的问题。

五、困难分析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笔算,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最容易出错。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以及教材87页第2题,91页第2题中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充分讨论错因,在交流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以后遇到这样的题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哪些?

在我们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石。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一、知识体系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为本课的教学做了铺垫。看起来这是一个独立的单元,没有相关的后续教学内容,其实不然。在教学了本课后,学生将会关注超市物品的价格,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金额, 这些经验能支持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发现小数的性质,进行比较小数大小的活动,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内容梳理 教材分两段安排:

1.认识1元及面值小于1元的人民币,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1元以内的简单购物(P68~70);

2.认识面值大于1元的人民币,超过1元的简单购物(P71~73)。 另外安排一次实践活动“小小商店”(P74~75)。 三、具体解读

1.以购物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教材首先呈现购物的场面,引出对人民币的认识,然后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的进率,学习人民币的加、减计算,最后安排实践活动进行模拟购物或实际购物。这样安排能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作用,逐步学会解决现实的购物问题。

2.先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再认识其他人民币。

先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有利于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容易建立元、角、分的进率的概念,教材从“买1元钱的笔记本付10角可以吗”的讨论引入人民币的进率,并以换算图示表示出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之后安排伍角币、贰角币与1元币的换币活动,加深对元与角之间进率的认识。

3.在认币活动中既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突出重点。

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认币情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带来一些人民币,教师也可准备一些人民币,让学生分组活动,指认人民币。在交流时重点应放在了解人民币的币值,认识大写的壹、贰、伍、拾、佰和繁体字圆,当然也要认识币面上用阿拉伯数字写的1元、1角、2角、5角等。至于人民币的颜色、形状、图案、印制日期等不要作为教学内容。 数学课上的认识人民币重点是学习人民币的单位、进率以及换币和购物时的计算,要突出数学内容。

4.要认真组织实践活动。

P74~75“小小商店”属于综合型的实践活动,前半部分是情境问题型,让学生面对提供的情境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的活动提供经验支持。后半部分属于动手操作型,组织学生进行现实的或模拟的购物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教育学生遵守秩序,准确计算,正确付币、找币,活动结束后还要让学生说说买东西的经过,也就是让学生反思购物过程,积累购物经验。

四、练习说明与困难分析

本单元的练习大多都具有开放性,学生完成时难度较大。

P70③、⑤,让学生从给出的人民币中拿出5角或付出8角,拿法、付法是多样的,题目极具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先按自己的想法拿一拿,说一说,再引导思考:用一种面值的人民币怎么拿,用两种面值的人民币怎么拿??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有序思考的模型。等值人民币的换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P72⑤是生活中常见的付钱问题,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你准备怎样付钱,再想一想如果“付的钱都是10一张的”要付多少张。

P73⑥要体现层次性,教学(1)时,可以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付钱,再引导学生归纳买东西付钱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付的钱和商品的价钱相等,不需要找钱;另一种是付的钱比商品的价钱多一些,需要找钱。教学(2)时可以先提出“不要找钱”的要求,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再提出“需要找钱”的要求,是学生进一步感受付钱的策略,积累购物经验。

⑦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可以是正好10元,也可以是不足10元需要找钱的;可以是每种物品买一件,也可以是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

⑧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出示3种体育用品的插图让学生说说每种物品的价钱;第二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如果买两样不同的物品,分别要付几十元,再出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思考第二个问题,并组织交流。

第二部分 图形与几何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一、知识体系

一(上)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一(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二(上)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二(下)认识角;

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 三(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以及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思考的重要基础。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内容梳理

全单元的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再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三、具体解读

1.选择合适的方式呈现新知。 教学中应作两种不同的处理:

由体“剥离”出形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数学活动线索:找出体——观察面——想象形——画图形——给名称——找实例。这种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这样安排好处有三:①能充分利用旧有知识,②能体会面与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③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平面图形。

在活动中变出新的形

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活动线索:折纸或拼图——制造出新图形——给名称——画图形——找实例。这种过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这样安排的原因有二:①有这两种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的实物不多,学生不易观察到;②自己制造出图形来,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能激发探索热情。

教材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第18页第4题在一个正方体上选几个面分别画出正方形,第5题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这两个活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感知形状。至于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大小一样,长方体一般有三组不同的长方形面,都仅是渗透的内容,不是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学时不必十分清楚地揭示这些知识。

2.加强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在两次“试一试”里都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到的有关图形。“试一试”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已经提供的素材里识别。如从信封、禁烟标志、手帕等实物图中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从红领巾、交通标志、篱笆等实物图中找三角形和梯形。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素材,信封的形状是长方形、信封上写邮政编码的格子是正方形;篱笆上可找到许多位置不同、大小不等的平行四边形??第二层次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在哪里见过这些图形。寻找图形的活动能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这些图形,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区分“面”和“体”,如桌面是长方形的,不能说成桌子是长方形的。

3、教学时注意三点:

①准备好操作材料,让学生充分活动,体验感受。

②要循序组织活动。虽然都是操作活动,但也有难易之分,教材按由易到难,前为后用的原则安排操作的顺序。例如先在钉子板上围,再在方格纸上画,围能使学生看到图形的顶点在哪里,画时就好在方格纸上确定图形的顶点。再如P22第3题用正方形对折两次,其中一次是沿对角线折,第4题就安排学生用长方形纸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要沿对角线折,后者操作的难度比前者大得多,在受到前者的启发后进行。

③不要拔高教学要求。不要求讲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不要讲图形的边角特征,只要直观认识图形,即看到图形或属于这种图形的实物的面能说出图形名称;能从各种图形中识别出某种图形(P18③、P22②);提到这些图形的名称,能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并能用适当方式(举实例,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等)表示出来。

四、练习说明与困难分析

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四里有层次地安排了许多操作活动: 先在钉子板上围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