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探测考试题目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大气探测考试题目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10dccd6b14e852458fb57e7

层积云,云底在同一高度上。CL=4 积云性层积云时常伴有积云CL=5 透光、蔽光层积云CL=8 积云和透光、蔽光层积云同时存在,此两种云的底部高度不同

20.CM=3、CM=4、CM=5、CM=7各有什么区别?应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CM=3 透光高积云,较稳定,并在同一高度上CM=4 变化不定的透光高积云(常呈荚状)并出现在一个或几个高度上CM=5 有系统地移入天空的透光高积云,常全部增厚,甚至有一部分变成蔽光高积云或双层高积云CM=7 非系统移入天空的双层高积云或蔽光高积云,量不增加;或高层云与高积云同时存在

21.CH=1和CH=4有什么区别?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CH=1 毛卷云CH=4卷云(常呈钩状)有系统地移入天空,且常常全部增厚

第三讲 能见度、天气现象、地面状态的观测 1影响能见度的基本因子。

大气透明度,目标物和背景的属性,眼睛的视觉性能 2如何理解适光和暗光?

适光和暗光分别指白天和夜间的情况。适光指白天光照环境下眼睛的适应状态。更精确的说,适光状态定义为具有正常视力的观测者对光线射入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敏感的中枢部分)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在这种适应条件下,中央凹可区别出细微的清晰度和颜色。在适光的视觉下(通过中央凹感光),眼睛的相对感光效率随入射光的波长而变化。在适光条件下眼睛的感光效率在波长为550nm时达到最大值。夜间视觉视作是暗光的(以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取代中央凹产生视觉),视杆细胞作为视网膜上的外围部分对颜色和细微清晰度不敏感,但对低的光强度特别敏感。在暗光视觉中,最大感光效率与507nm波长相对应。暗光视觉需要长时间的适应过程,长达30分钟,而适光视觉只需2分钟。 3何谓气象光学视程、白天和夜间能见度,如何理解其测量准确度? 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

在白天是指能够看到和辩认出目标物的轮廓和形体;在夜间是指能清楚地看见目标灯的发光点。

4如何确定“能见”和“不能见”,白天和夜间有何不同?

解答:能见度就是能够看到周围景物的程度,用目标物的最大能见距离来表示。所谓“能见”,在白天是指能够看到和辩认出目标物的轮廓和形体;在夜间是指能清楚地看见目标灯的发光点。凡是看不清目标物的轮廓,认不清其形体,或者所见目标灯的发光点模糊,灯光散乱,都不算“能见”。 5何谓有效能见度? 有效能见度:是指周围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都能看到的最大水平距离。记录时以千米为单位取小数一位

6无灯光目标物的情况下,夜间能见度如何测定? 在夜间没有目标灯的情况下进行观测时,若月光较明亮,只要能隐约地分辨出较高大的目标物的轮廓,该目标物的距离就可定为能见距离;如能清楚分辨时,能见距离可定为大于该目标物的距离。若月光暗淡或无月光,可根据天黑前的能见度实况和天黑后的连续观测,并结合天气现象、湿度、风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以及观测经验等,首先分析能见度是增大还是减小,然后判定当时的能见度。

7为什么远处目标物有时能看得清楚,有时又看不清楚?试就物理原因解释 空气成分有关:湿度大 有雾 光线折射或散射 就看不清楚了 天气晴朗 湿度小就看得清楚

8哪些天气现象与能见度有关?

雾、轻雾、吹雪、雪暴、扬沙、沙尘暴、浮尘、霾、烟幕

9.气象能见距离为10千米,问在10千米处有一以天空为背景视角大于30′的白色建筑物是否能见? 不能

10积雨云的出现会带来哪些天气现象? 积雨云常产生雷暴、阵雨(雪),或有雨(雪)幡下垂。有时产生飑或降冰雹。云底偶有龙卷产生。

11当雨很小时如何与毛毛雨区分?

毛毛雨: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雨:落在水面上会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 12如何区别霰和米雪、冰雹和冰粒

霰: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2~5毫米,下降时常呈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米雪:白色不透明的比较扁的或比较长的小颗粒固态降水,直径常小于1毫米,着硬地不反跳。冰粒: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状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跳。直径小于5毫米。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仅剩下破碎的冰壳。激起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留下湿斑。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大小差异大,大的直径可达数十毫米。常伴随雷暴出现。 13如何区别雾凇和雨凇、吹雪和雪暴?

雨凇:过冷却液态降水碰到地面物体后直接冻结而成的坚硬冰层,呈透明或毛玻璃状,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雾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的物体或物体的迎风面上,有时结构较松脆,受震易塌落。吹雪是本地或附近有大量积雪时,强风将积雪吹起所致。能见度<10km。雪暴是本地或附近有大量积雪,强风将地面积雪成团卷起,不能分辨是否在降雪,能见度<1km。区别就在雪暴不能分辨是否在降雪,且能见度有差别。 14如何区别浮尘与霾、霾与轻雾?

形成浮尘的沙尘是由远处传播而来,而霾不是。一般浮尘的能见度更小,并且垂直能见度也不大。霾常出现在干燥时期,浮尘不一定。霾由大量极细微沙尘均匀漂浮在空气中,使空气混浊,能见距离<10km。常出现在气团稳定较干燥时期。浮尘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无风或风小时,由远处沙尘经高空气流传播而来。或由 或 天气过后尚未下沉的沙尘浮游在空中所致。能见距离小于1km,垂直能见度也很差。霾和轻雾的组成不同,霾是大量沙尘漂浮在空气中,而轻雾是由水滴组成。并且霾常出现在气团稳定较干燥时期,而轻雾不一定。轻雾由细小水滴组成的稀薄雾幕。水平能见距离<10km。呈灰白色。早晚较多出现。 15浮尘、扬沙、沙尘暴之间如何区别?

浮尘是由远处沙尘经高空气流传播而来,或由扬沙、沙尘暴天气过后尚未下沉的沙尘浮游在空中所致。而扬沙、沙尘暴则是由本地或附近的沙尘被吹起所致。浮沉出现在风较小时,但扬沙和沙尘暴出现时风力较大,沙尘暴还常伴有强对流或雷雨过境。一般说来,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能见度比扬沙更小。扬沙由于本地或附近的沙尘被吹起,使能见度显著下降,能见距离一般为1-10km。天空混浊,风力较大。在北方春夏,冷空气过镜或空气不稳定时出现。沙尘暴成因与扬沙相似,但能见度<1km。风力很大。常伴有强对流或雷雨过境。 16大风、飑、尘卷风、龙卷风之间如何区别?

大风: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17.0米/秒(或目测估计风力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飑: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

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尘卷风:因地面局部强烈增热,而在近地面气层中产生的小旋风,尘沙及其它细小物体随风卷起,形成尘柱。很小的尘卷风,直径在两米以内,高度在十米以下的不记录。龙卷: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旋风,从外观看,是从积雨云(或发展很盛的浓积云)底盘旋下垂的一个漏斗状云体。有时稍伸即隐或悬挂空中;有时触及地面或水面,旋风过境,对树木、建筑物、船舶等均可能造成严重破坏。 17何谓地面状态,如何划分

地面状态是未经翻耕保持自然的地表状况 地面状态划分为表中的二种类型,二十种状况,并以00--19二十个数码表示

4第四讲 温度

1.什么是温度?温标?常用温标有哪几种?绝对温标是如何确定的?它与经验温标如何换算?

温度:从宏观上讲,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从微观上讲,温度是描述大量分子运动平均动能的一个物理量,也就是说它反映了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温标:我们把衡量温度的尺度称为温标。

确定:开尔文创立了把-273.15℃作为零度的温标,叫做热力学温标或绝对温标,用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或绝对温度。 换算:t=5/9(τ-32) T=273.16-t

2.地温测量有哪些项目,主要的测量仪器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地表温度,地表最高最低温,5,10,15,20厘米地温,40,80,160,320厘米地温 仪器和特点:地面温度表——地面温度表(又称0厘米温度表),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表。,曲管地温表——5,10,15,20厘米曲管地温表,直管地温表40,80,160,320厘米直管地温表,地面和浅层地温传感器——地温传感器一般使用铂电阻地温传感器,深层地温传感器 3.试述玻璃液体温度表的测温原理,并比较水银与酒精温度表的优缺点。

玻璃液体温度表是利用装在玻璃容器中的测温液体随温度改变引起的体积膨胀,从液柱位置的变化来测定温度的

优缺点:水银不沾湿玻璃,不易变质,易得到纯度高的,酒精容易沾湿玻璃,易变质,不易制取纯度高的

4.最高和最低温度表的构造与性能有何不同?

最高:最高温度表的构造与一般温度表不同,它的感应部分内有一玻璃针,伸入毛细管,使感应部分与毛细管之间形成一窄道。当温度升高时,感应部分水银体积膨胀,挤入毛细管;而温度下降时,毛细管内的水银,由于通道窄,却不能缩回感应部分,因而能指示出上次调整后这段时间内的最高温度

最低:最低温度表中的感应液是酒精,它的毛细管内有一哑铃形游标。当温度下降时,酒精柱便相应下降,由于酒精柱顶端张力作用,带动游标下降;当温度上升时,酒精膨胀,酒精柱经过游标周围慢慢上升,而游标仍停在原来位置上,因此它能指示上次调整以来这段时间内的最低温度

5.双金属片测温原理是什么?试从测温公式讨论如何提高双金属片的测温灵敏度?

双金属片是将两种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片焊接在一起。如果膨胀系数大的金属片在下面,膨胀系数小的金属片在上面,当温度升高时,双金属片将成凹形,温度降低时成凸形,随着温度的变化,双金属片的曲率也就随之变化,这样就可利用双金属片曲率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

6.热电偶测温原理是什么?测温方法主要有哪两种? 利用热电现象的装置称为热电偶或温差电偶。利用这种原理进行温度测量的仪器称热电偶

温度表。

一种是测定热电偶回路中温差电动势的电位计法;另一种是测定热电偶回路中电流的检流计法

7.金属电阻温度表与热敏电阻温度表的测温特性有何不同?

金属电阻温度表:金属导体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根据电阻和温度的这种关系,只要测定金属电阻的阻值,就可知导体所处环境的温度。

半导体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它具有负温度系数,根据电阻和温度的这种关系,只要测定电阻的阻值,就可知半导体所处环境的温度。 8.常用的金属电阻温度表使用的金属是哪一种,为什么?

铂,铂电阻的性能稳定,电阻率大,易于提纯,而且电阻与温度的线性关系较好,工艺性能也好,可以加工成极细的铂丝,常用来制作标准温度表。

9.试述用平衡电桥法和不平衡电桥法测量温度有什么不同?各有哪些优缺点? 平衡电桥法:将电阻温度表的电阻Rt作为电桥的一个臂,R1 和为R2为固定电阻,R3为可变电阻。当电桥平衡时R1/R2=R3/Rt,Rt=(R2/R1)R1当温度发生变化时,Rt就有变化,使电桥平衡被破坏,此时调节R3,使电桥重新恢复平衡状态。可见Rt随温度的变化仅对应于R3,故我们只需将R3的变化刻成温度刻度,便可用平衡电桥直接测出温度来。平衡电桥法的测量精度较高,一般测量多采用此法。

不平衡电桥法:将电阻温度表的电阻Rt仍作为电桥的一个臂,R1、R2和R3都是固定电阻。当Rt变化时,由于D、B两点电压不等,电流表G中就会有电流Ig通过,其数值为Ig=[E(R1Rt-R2R3)]/[Rg(R1+R2)(R3+R1)+R3Rt(R1+R2)+R1R2(R3+Rt)E为电源电压,Rg为电流表内阻。由于式中除Rt外,其余全是固定电阻,因此,当E一定时,Ig只与Rt有关,也就是说Ig的大小仅与温度变化有关。故我们只需将电流表按温度数值刻度,便可用不平衡电桥直接测出温度来。 10.什么叫测温仪器的热滞现象?热滞系数值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理解热滞系数的定义?

温度表在与被测介质接触后,如果两者温度不同,就要产生热量交换,以逐渐趋于热平衡状态。但是进行热量交换,建立热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是说,温度表不是瞬间即可取得被测介质的温度,它需要有一段感应时间。也就是说,温度表反映出介质的温度变化,总是落后于实际变化的,温度表的这种性质称为热惯性或热滞现象,由此引起的误差称为热惯性误差或热滞误差

和温度表在时间dτ内吸收(或损失)的热量,热交换系数,实现热量交换作用的温度表的表面积,温度,介质温度有关

11.温度表在介质温度保持不变、呈线性变化或周期性变化时,其热滞误差各有何特点? 不变:(t-θ)/(t0-θ)=e

-τ/λ

τ一定时,λ愈小,t愈趋近于θ λ一定时,τ愈长,t

愈趋近于θ τ=λ时,t-θ= (t0-θ)e-1

线性:介质温度呈线性变化时:θ=θ0+βτ式中 β=dθ/dτ是介质温度的变化率,是一个常数,设初始条件τ=0时,t=t0 =θ0 ,则 t-θ=-βλ(1-e

-τ/λ

) 当τ/λ>5 ,即感应时间远大于热滞系数λ时,上式简化为t-θ=

-βλ,说明t-θ为一常数,且βλ的乘积越大,热滞误差越大;β为正时,t<θ,即仪器温度示度偏低,β为负时,t>θ,即仪器温度示度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