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10e209fb84ae45c3a358c0f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一、本章理论教学总揽

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认识公共生活、公共秩序以及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要求;

了解职业的本质内涵,把握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主要法律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2、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3.治安管理处罚法;

4.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难点:1.在公共生活中认真践行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做到知行合一;2.掌握职业的内涵和本质,以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3.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

3、理论学时:3学时

4、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二、课堂教学设计

乘坐公交车,常常遇到这样的两种情形:

——早晨,上班高峰,总会有几个精神矍铄但步履略显蹒跚的老人晨练归来,也吃力地挤上公共汽车。于是,第一个发现身边站着老人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紧接着邻近的几个年轻人也都自觉地让出座位,老人们满意地道谢落座,车厢里一片暖意融融??

——有时,并不是上班高峰,车上也不是很拥挤,只有一两位白发老人上车,而最靠近老人的座位上的年轻人却不知何时已闭上眼睛“熟睡”了,于是,你会发现那附近座位上的人或把头靠在车窗上,或低垂着头,几乎都在“熟睡”之中,老人尴尬而无奈地倚靠在座位旁,车内的站立者们只有无言地苦笑摇头??

其实,又何止是乘坐公交车呢!在足球赛场上,有时,我们可以看到几万人涌动的观众席上那充满激情的人浪表演,听到比赛双方的拉拉队此起彼伏而又紧张有序的加油声和高昂的球队队歌;但有时,我们看到的却是观众席上的一片混乱,不绝于耳的是一浪高过一浪的起哄和“国骂”。在音乐厅里,有时,我们会感叹剧场里没有一丝杂音,只有美妙的音乐之声回荡;而有时,剧场里却多了些许嘈杂,吃玉米花的,嚼口香糖的,发手机短信的,评头品足“悄声”闲聊天的,间或还会有一声高过一声的鼾声。在图书馆里,有时,我们会为终于找到了寻觅已久的资料欣喜不已;有时,当我们打开好不容易借到的参考书,却看到自己最急需的参考章节已经被人整页、整页地撕掉??

1

为什么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形总会交替地出现在我们生活的视野里?

其实,人们的心灵都很脆弱,心灵深处无论向善还是向恶,只在一瞬间的选择。更奇妙的是人们的行为都是可以传递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唤醒一群人丢在心底的善良和热情,也可以促使一群人滑向冷酷和自私的深潭。

每一个人心底的善良和爱都是维系整个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至关重要的因素。当然,人们社会公德意识的提升,良好公德氛围的形成,都是长期社会化的过程,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习惯中日积月累养成的。然而,若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善良和爱缺少灌溉和培育,渐渐枯竭,公德的基础就会有坍塌的危险。

我们都渴望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却又常常感叹世风日下,人心冷漠,不相信社会公德会一下子大大提高。事实上,用古希腊哲人的话说:“我们本身都会把那些不参与公共事业的人,看作是也不关心自己的人”。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那么我们就会处在人与人之间极不和谐的环境里,任何一个人都会很不开心,都无法生存下去。

而前面讲述的常常发生的两种相反的生活情景,其实恰恰印证了中国古人的老话:“人本善良”。任何一个有自尊的人都无法解脱对自己良心的审视,即便是乘坐公交车时,那些选择“熟睡”的人们——是良心使他们不敢抬起头来,坦然面对站立在自己身边的白发老人。诚如诗人海涅所说:“照亮人们惟一的灯是理性,引导人们在暗中行路的手杖是良心。”的确,人世间真正缺少的不是爱和善良,缺乏的只是爱和善良的传递。没有爱和善良的传递,冷漠就会像草一样在人心底疯长,良心的花朵终会枯萎。

据说,在自然界里,要保证一种优质植物不被退化甚至灭绝,就要让这种植物的周围大量生长同样优质的植物,相互授粉,不断繁衍,才能不失优质物种的本色。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公德的构建比喻成一条“生态链”,那么要保持“社会的生态平衡”,每个人不仅要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独善其身,还要积极地把善良和爱传递给其他人,促成积极的连锁反应,发挥向善的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让遵守社会公德形成风气,让爱沐浴世间,滋润每个人的心灵。毕竟,这是构成社会公德的“生态链”最根本的一环。

所以,无论在上面的两种态度中我们充当的是哪一种角色,我们都必须得正确来认识社会公德。

第一节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

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的生活。

2

空间: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

特征:血缘和亲缘关系;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然而,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不同于具有一定封闭性和隐秘性的私人家庭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是指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活动和生活,它是相对于职业活动和婚姻家庭生活而言,一种特定的生活领域。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人们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氏族部落共同体中过着群体生活,个人与群体天然一体,血缘群体内部的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同一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打破了原始社会人们的交往基本以系缘为纽带的状况,社会交往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公共生活领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成为普通的事情。1920年,16岁的邓小平留学法国,从重庆到上海,乘船走了8天,从上海到马赛,整整颠簸了39天。今天,任何一个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在17小时内,都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是什么?

2.公共生活的发展历程

公共生活随社会生产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人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生活的,自人类社会产生,便以集体的力量抗衡大自然。在那个时候,人一旦脱离社会,便必然成为自然力攻击的对象,无法生存。

(1)原始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群居生活(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是同一的);

(2)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冲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状况,奴隶主联合起来成为奴隶主阶级,建立奴隶制国家,有了商品交换等等,公共生活得以扩展。

(3)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把公共生活扩展到极致,特别是网络,把整个地球缩小为一个“村落”使得公共生活无处不在。

应当说明一点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缺少公共生活,更突出的现象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3.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

公共生活与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共同构成社会生活。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联系又相互区别。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

3

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和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在古代基本上是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即使发生公共生活也是在很有限的范围内,在近代乃至我们建国初期,以至改革开放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在特定的范围内,比如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就是人活动的主要场所。

那么,公共生活究竟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自古以来公共生活都具有什么基本特点?公共生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社会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涉及家庭以外的一切社会生活领域,活动半径不断扩大,交往的频率日益提高,覆盖的面越来越广泛。 公共生活就其活动范围而言,是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无法比拟的;就其对人们的影响而言,也是极其广泛和非常深刻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生活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从传统的公交车、电影院、图书馆、公园等到网络,无所不包。可以说,公共生活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离群索居而能独立生存者或者长期脱离公共领域的四人生活是很少见的。像鲁滨逊那样完全与世隔绝的历险经历,带给他的也是内心巨大的孤独和痛苦,是对雨人交往的强烈渴望,这从反面进一步印证了公共生活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从我们呱呱坠地,到进入大学校门,都在不同领域内与“大家”、“公共”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这种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从人类历史上看,正是在公共生活的训练,实践和反复博弈中,产生和升华了以自治、自律、人道、公益、责任、互助、个性自由为底蕴的公共精神。”因此,大学生的成长是不能独立于公共生活之外的,只有在公共生活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得到锤炼,才能尽情地释放自我,全面地展示自我。

虽然我们从诞生之初就开始不可避免地活动于公共生活的舞台上,但是,在上大学以前,这种活动大多数是以孩子、学生的角色身份与他人交往,交往对象和活动方式都较为单一,活动的领域也由于自身接触范围的狭小而往往局限于老师、同学、亲友之间,真正独立参与公共生活的频率还不高,并且具有鲜明的血缘和地缘特征。进入大学之后所面临的公共生活以一种别样的面貌出现。大学阶段通常是大学生独立步入社会前的准备阶段,是由“准成人”向成人转化完成质的飞跃的准备阶段,这里所说的准备不仅包含知识的准备,同时也包含独立参与公共生活能力的准备。在这一时期,青年大学生虽然并没有完全脱离对家庭的以来和对其他人(如学校教师、同学)的依赖,与将来走上社会,完全独立资助、自食其力地自立于社会,承担起完全意义上的社会角色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在形式上已经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家庭的监护。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人生经历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参与公共生活的几率。大学生正是在以各种方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