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8微专题二十九区域生态__水土流失农业污染荒漠化思维导图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9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8微专题二十九区域生态__水土流失农业污染荒漠化思维导图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113d2b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2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题8微专题二十九

区域生态__水土流失农业污染荒漠化思维导图学案

1、水土流失

1 / 6

2、农业污染

1、浙江省地属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区,浙江省独特的“水”、“土”和“植物”的时空组合,决定了浙江省水土流失的特征。下图为浙江某地不同土地类型水土流

失强度分布的对数曲线。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描述浙江省水土流失特点。(4分)

(2)分析浙江省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6分) 3、荒漠化的治理

2 / 6

2、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 。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4、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为什么说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

(单位面积流失土地的损失、表土的恢复能力、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①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与产值较高 ② 多石质山地,表土被侵蚀后很难再恢复;

③ 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南方低山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有哪些效益?(土地潜力、农民收入、生态)

① 低山丘陵面积大~~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② 人多地少~~有利于减少耕地的压力、安置闲暇劳力,增加农民收入;

③ 生态环境脆弱~~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

3 / 6

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判断一个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的方法

一看位置,经纬度位置在四个沙漠带中。

二看年降水量,年降水小于400 mm的地区易发生荒漠化。

三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

四看地形,地形崎岖,若植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条件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

自然条件 气候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地形 植被 土壤 (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①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③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4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