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辽宁省丹东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176d90f28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a

(2)硒的质子数为 34 .

(3)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78.96 . (4)在元素周期表中,硒在第 四 周期.

【分析】(1)根据元素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3)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4)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

【解答】解:(1)由“硒”的汉字名称偏旁“石”字可知,硒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填:非金属;

(2)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原子序数=质子数,所以硒的质子数为34;故填:34;

(3)在元素周期表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78.96;故填:78.96; (4)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核外电子层数,硒原子的核外有四个电子层,所以在元素周期表中,硒位于第四周期;故填:四.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元素周期表中一格所能获取的信息进行.

16.在种植蔬菜的大棚里,燃烧秸秆是为了利用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草木灰(主在成分是K2CO3),已知草木灰水溶液呈碱性,请回答:

(1)CO2能促进植物的 光合 作用,从而提高蔬菜产量.

(2)草木灰用作肥料时,它能为植物提供的主要营养元素是 钾元素 . (3)草木灰在作肥料时, 不能 (填“能”或“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4)根据燃烧产物,可以推断秸秆中一定含有 钾 元素和 碳 元素. 【分析】(1)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2)三种营养元素中只含有钾元素的化肥属于钾肥;

(3)根据铵态氮肥的性质分析,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会释放氨气,降低肥效;

(4)根据生成物中的元素可以判断反应物中的元素组成.

【解答】解:(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浓度一定范围内越高,越利用光合作用的进行.CO2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蔬菜产量;故填:光合. (2)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能够为农作物提供钾元素.故填:钾元素.

(3)草木灰呈碱性,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反应能释放氨气,降低肥效,所以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故填:不能.

(4)生成物中含有的元素有钾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其中的钾元素、碳元素由秸秆提供,秸秆中可能含有氧元素,也可能不含有氧元素.故填:钾;碳.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化肥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7.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微粒的有关知识,试分别举出能证明微粒不断运动 和微粒间有向隔的实例各一个.

(1)证明微粒不断运动的一个实例: 进入花园之前闻到花的味.

(2)证明微粒间有间隔的一个实例: 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 【分析】(1)只要说明没有与某一种物质接触,但能闻到它的味道即可;(2)根据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减少来考虑; 【解答】解:

(1)在进入花园之前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构成花的分子在不断运动与人的嗅觉细胞接触,就闻到了花的香味;

(2)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毫升,原因是水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之间有间隔,有的水分子运动到有的酒精分子之间间隔中去了,有的酒精分子运动到有的水分子之间中去了; 故答案:

(1)进入花园之前闻到花的味;(2)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点评】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分子的特点: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18.如图中A是高粱和薯类等经过发酵、蒸馏得到一种可再生能源,G是常见白色难溶盐.

(1)写出C、F的化学式:C CO2 F Ca(OH)2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C2H5OH+3O2

(3)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 ;

(4)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

【分析】根据题干叙述的内容和框图给出的物质间的反应,抓住解题突破口,可以完成此题.本题的解题突破口在于A是高粱和薯类等经过发酵、蒸馏得到一种可再生能源,故A为酒精,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为氧气,G是白色难溶性盐,可能为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故C为二氧化碳,D为水,二氧化碳可与F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F为氢氧化钙,所以E为氧化钙.

【解答】解:本题的解题突破口在于A是高粱和薯类等经过发酵、蒸馏得到一种可再生能源,故A为酒精,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为氧气,G是白色难溶性盐,可能为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故C为二氧化碳,D为水,二氧化碳可与F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F为氢氧化钙,所以E为氧化钙,代入检验,符合题意. (1)根据分析,故C、F的化学式:CO2;Ca(OH)2;

(2)A是高粱和薯类等经过发酵、蒸馏得到一种可再生能源,故A为酒精,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为氧气,所以答案为:C2H5OH+3O2

2CO2+3H2O;

2CO2+3H2O ;

(3)G是白色难溶性盐,可能为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故C为二氧化碳,D为水,二氧化碳可与F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F为氢氧化钙,所以E为氧化钙,故D与E的反应为氧化钙和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所以答案为:化合反应;

(4)根据推断可知,C为二氧化碳,F为氢氧化钙,故反应③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所以答案为:

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

(1)CO2;Ca(OH)2;(2)C2H5OH+3O2

2CO2+3H2O;

(3)化合反应;(4)CO2+Ca(OH)2=CaCO3↓+H2O.

【点评】此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要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抓住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结论,然后用顺向或逆向或两边向中间推断,逐一导出其他结论.

19.如图所示,依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 A=B>C (用“>”、“<”或“=”表示).

(2)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质量的关系是 C>B>A (用“>”、<”或“=”表示).

(3)t3℃时,A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4:5:9 (填最简比). (4)t3℃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较多的是 B .

(5)A中含有少量的B,若要提纯A,可采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A=B>C;

(2)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降温到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不会最大,B物质次之,C物质不会析出晶体,所以所得溶液质量的关系是C>B>A; (3)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80g,所以A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80g:100g:180g=4:5:9;

(4)t3℃时,B物质的溶解度小于A物质,所以将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较多的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