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二五”饲料行业发展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安徽省“十二五”饲料行业发展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178bcf8aef8941ea76e057a

位左右,本省培养的品牌企业仅1-2家,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饲料企业50强,企业小而全,经营成本高,管理和信息化水平低,缺乏品牌和人才,技术辐射能力弱,饲料推动养殖发展战略能力有限,已经成为我省畜牧、水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年虽有省外大型企业投资,但内生动力不足。质量卫生安全、数量安全和政策环境成为饲料业重要制约因素。

1、饲料卫生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动物食品健康。一是,养殖生产单位的自配饲料,其添加的违禁产品往往不在饲料监控之中,只有对动物产品进行残留检测才能发现,生产环节的饲料安全管理任务艰巨而且复杂,因为它摆脱了整个饲料监管,生产者在追求高效生长,解决防病治病中,添加剂超量使用,甚至使用违禁产品,使用人用药品屡见不鲜。二是,目前的监测手段只能是针对性检测,没有列入检测的品种无法检测,如三聚氰胺,早先不再政府的监控之列,无法事先监控,且很多违禁产品往往缺乏检测方法标准,即使有方法标准也很难全面将违禁产品都列入其中。一些自配料、预混料和浓缩饲料经常有违禁产品添加现象。三是,药残、矿物质和添加剂使用超标,追求动物表观健康和产品外观色泽,大量使用砷、铜、锌、铬等制剂,有的造成动物残留巨大,有的造成环境污染;四是,不法的动物源性饲料依然行销,成为病原扩散源,助推畜禽疾病的传播。

2、数量安全,关系粮食安全。主要表现为粮食、饲料资源的浪费和资源紧张。(1)粮食、饲料资源浪费严重。据测算,全省配制饲料超过800万吨,是饲料企业的生产量的3倍,主要为利用预混料和浓缩料配制育肥猪、蛋鸡、蛋鸭、肉牛、奶牛、羊和兔类等饲料,肉禽和鱼类自配料数量较少。自配饲料的报酬率比工业配合饲料报酬率一般低15-20%,就全省总体饲料报酬水平而言,我省不论自配料还是工业产品,都比周边水平低,每年浪费的粮食、饲料资源至少100万吨之多,至少相当于110万亩耕地的粮食产量。(2)玉米缺口巨大,依靠省外调入为主。饲料生产大宗原料主要为玉米和豆粕。玉米占饲料配制成分的50-60%。据统计,全省饲料企业每年玉米需求量为285.6万吨,本省收购仅有40.2万吨,从东北三省、山东、河南采购246.3万吨,占总需求的86.3%,相当于310万亩以上耕地的产量。据企业反映,本地玉米的品种不统一,能量不如东北玉米,水分、黄曲霉毒素等偏高,质量不稳定。有的企业反映,如能在省内建立玉米烘干厂,企业愿意采购本地玉米。在调查企业是否参加订单采购玉米中,有22%的企业不同意;11%同意;67%的企业表示在价格合理、符合质量标准的情况下,愿意采购本省玉米。(3)豆粕一般占饲料组成的15%以上,全部为进口大豆供应。每年企业从沿海榨油企业购买豆粕65万吨,配制420万吨全价饲料,如果折合为本地生产大豆,需要540万亩耕地。可见,我省饲料行业需要的大豆、玉米全部为本省供应,需要拿出850万亩的耕地,才能满足饲用粮缺口,饲料资源短缺非常严重。所以,我省饲料的数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对此,一方面需要提高现有饲料原料资源的利用率,完善和推广小麦、菜粕、稻谷等日粮替代玉米、豆粕技术;一方面,需要研究推广新型的种植模式,提高单位耕地年产可消化利用营养量指标。

3、政策与环境制约。首先,政府关注少,缺少政策支持和投入。饲料行业管理最初为粮食或经济部门管理职能,那时政府对饲料工业非常重视,完成了全省每市县的饲料企业的建设任务。但是自1996年划归农牧部门管理以后,具体纳入畜牧领域的发展计划,由于过去畜牧管理部门没有饲料投资和政策支持措施,所以,我省饲料行业就没有安排过任何投资、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项目。省政府及相应管理部门自90年代以后,再也没有政策支持和设立饲料行业发展专项经费。2000年1月14日,时任副省长张平同志就饲料工业发展专项经费问题批示:“饲料工业发展的经费应同水产、畜牧等经费统筹考虑或通过市场的办法解决”,但至今没有做出安排。其次,缺乏鼓励投融资政策。在我省经济实力不强的条件下,完全依靠市场进行投入,投融资渠道单一。因此,生产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差、劳动报酬水平低、管理营销能力不强,中小企业自生自灭,企业科技投入不足,饲料产品只是市场具有非常强烈的需求时,企业才开始进行研发,但是基础研究太少,饲料报酬水平低于周边市场。再次,

5

政府工作轻重不清,饲料行业缺乏一套完整的发展规划和落实政策,产业经营缺少服务与管理机构,各项工作处于一般性应付状态,其质量卫生安全和数量安全的制约,至今没有拿出过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措施、支持政策和资金,发展瓶颈问题的解决一筹莫展:针对企业科技投入不足,应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引导产品饲料报酬水平提升,引导风味、肉质、促进人身健康功能性特色饲料产品开发;引导无抗、健康养殖饲料开发;引导低磷、氮、锌、铜和砷排放饲料开发;引导饲料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引导种植业合理种植模式,摆脱过分依靠外援的原料供给等。针对我省养殖单位自配料和中小型饲料企业,应加强其服务平台建设,培训饲料与养殖技能人才,缓解人才匮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普及饲料安全知识和科学饲料配方,给出正确导向,减少处罚面;开展生物学效价评定、原料检测和养殖经济核算,沟通产销、利用闲置资源、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服务与监控养殖环节的饲料、环境污染、饲料卫生安全、饲料报酬和市场信息,把自配料和饲料原料使用情况纳入统计范围,纠正饲料统计严重失真,发挥监控粮食安全和养殖状况,为正确技术措施、投资决策、经营管理、政策服务;在政策解决一些安全的中草药添加剂、具有良好效果的新原料、新饲料品种和添加剂受管理制约,解决推广难;针对我省肉鸡出口销售受阻问题,采取可行的应对措施等。上述工作或者上面有号召而为落实,但目前我省仍处于无人问津的局面,也难免我省饲料行业处于全国十分落后的位次。

4、饲料企业发展面临多重矛盾。(1)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甚至连包装袋都有相似之处,质量等级、价格体系彼此为参照;我省饲料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大路货”,缺乏科技含量,又存在许多待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和实用的技术,很多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表现出:投诉多、生产性能低、适销不对路等,不少企业技术人员陷于解决市场投诉中,无暇专心技术研发。(2)缺乏新、特、奇产品,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在一个纯利率不到销售额1%的企业,其科技研发投入受到严重制约,远远低于国家统计的工业行业1.2%的比例;(3)以饲料为主业,向相关产业延伸力度不够,产品销售完全依赖于养殖业,不仅受制于养殖业,而且受制于原料短缺,一旦遇到“风吹草动”,极易受到打击、挫折,首先表现为让价、让利、质量折冲、损失赔款、原料涨价亏损等,因而饲料企业难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也是导致该行业利润率低的重要原因;(4)企业经营各自为政,自律性不强,也缺少一个有力的、公正的、能够办实事的行业协会组织来引导它的健康发展。(5)各级财政直接支持非常有限,近五年来,直接投入到饲料或动物营养技术专门研究的,能够列入科技项目的,省级科技项目1~2项,有的年份还处于空白,省级财政每年专项资金不超过50万元,市县级的还更少,财力较好的合肥市也很少;(6)企业自筹研发经费捉襟见肘,每年拿出10万元的企业凤毛麟角!但是,国内如通威、希望、六和、恒兴、天邦、铁骑力士等都有自己的专门研究院或技术中心,有专门的研发人员和配备良好的研发手段,充足的研发经费。铁骑力士就有以冯光德总裁命名的实验室。反观我们还没有一家企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研发中心。(7)企业的高端或后备人才不足,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在职博士,硕士也有限,而国内一流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撑产品研发和营销技术支撑。而社会上的科技人才,由于缺少项目、经费和渠道,科研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存在着企业有问题不知道何人可解决,而科技人员又不知道何企业有问题,有何问题,二者的沟通不足,缺少一个院企研发交流平台。从而在全省表现出为“三少”,重大突破性成果少,专利产品、技术少,核心技术少。

三、“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的转变,需要我们更加务实地关心农民增收和动物产品安全,实施饲料推动养殖战略。对养殖业来说,必需高度重视发展高效、健康、环保的饲料业。因为饲料是农民养殖最大的投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60-70%。作为动物食品,

6

它决定着养殖产品的饲料报酬、生长速度、品质等性能,直接关系着养殖产品的销售难易和盈亏,也关系人类食品的质量和数量安全。因此,要从产业政策上,逐步把饲料行业发展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由重视产品发展转变为兼顾产业过程发展方式。养殖生产过程决定养殖结果,把饲料行业摆在应有的位置,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投资、科技、人才和服务平台建设。二是,由狭义农业产业化转化为兼顾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的广义性农业产业化,强化各地饲料行业协会和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形成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体系;三是,由学术性为主的科研转变为以生产实际应用为主的研发,形成政府、科研和企业相结合的科技投入体系,开发特色产品,提升饲料报酬、生长和安全性能;四是,由重数量与规模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质量与效益,企业稳定发展模式上来,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药物残留。五是,由重视大企业发展转变为兼顾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当地资源、增加人员就业和开发特色产品。

以饲料卫生质量和数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安全环保,资源节约”的饲料业增长方式。增设政府投入渠道,建设服务平台,加强企业和养殖生产引导、服务和监管,推动饲料与养殖融合,坚持贯彻“安全、节约、健康、环保”的指导思想,开发利用和节约饲料资源并举,在保障饲料安全,提高饲料利用率的同时,提升饲料数量。降低药物残留,减少氮、磷、铜等矿物元素排放,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走新型饲料工业发展道路。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大力增加科技和政府投入,建成饲料行业产、学、研体系,建成覆盖主要市级和重点县级的饲料饲养服务与监管体系,工业饲料产品报酬率提高5%,自配料报酬率提高10%,节约饲料粮150万吨。饲料产品年增长率由年均6.7%增加到10%%,即5年计划增长160万吨,企业研发应用的科技成果达到100项,新型饲料添加剂、新技术、新外观设计和饲料产品80项,其中申报国家新产品达到5项。到2015年,全省饲料工业产品总产量达到420万吨,增加160万吨,年均增长10%,我省饲料工业在全国位次由现在的19位提升到15位。

2、具体目标。

到2015年底,计划全省饲料工业配合饲料产量达420万吨以上,增长160万吨,年均增长率10%以上。其中:水产配合饲料18万吨,增加10万吨,年均增长率17%;禽配合饲料280万吨,增加100万吨,年均增长率9%;猪配合饲料86万吨,增加37万吨,年均增长率12%;反刍和其它料配合饲料5万吨,增加2.5万吨,年均增长率15%。浓缩饲料26万吨,增长4万吨,年均增长率3.4%;添加剂及预混合饲料5万吨,增加0.6万吨,年均增长率2.6%。产品质量和安全得到较大提高,基本杜绝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其他药物残留检出率控制在0.1%以下,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率控制在0.5%以下。

四、“十二五”重点发展领域及重点建设项目 (一)项目建设思路

“十二五”期间饲料业以“安全环保,资源节约”为主题进行项目规划。围绕饲料品质与数量安全展开项目规划,其中包括:降低药物残留,减少氮、磷和矿物元素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在提升饲料品质安全的同时,提升其数量安全,以保障粮食安全,提高饲料利用率,推广应用“安全、健康、高效”添加剂和配方技术;开发利用我省特色饲料资源,重点发展富营养水体水生植物饲料、秸秆饲料和优化单位耕地年产可消化营养量。在一些地区建设饲料检测服务站,解决中小养殖单位自配料服务与监督问题;在大中企业实施饲料品质与数量安全工程,提升畜产品风味和畜产品品质,进行健康养殖饲料配套,降低药物残留,减少氮、磷、矿物元素排放,节能减排;依靠企业、院校、协会和地方站实施特色饲料资源开发利用

7

工程。 (二)、扶持立项原则

一是企业应用为基础,市场前途良好。产品应具有提高饲料安全品质,一般添加剂应以猪禽饲料为重点;内容上,重点降低畜禽产品药物残留,减少氮、磷等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肉质和风味,提供快速检测和饲料生物学效价测定,增加营养物质利用率。二是促进监管工作深化,突出服务性和示范性。有利于政府加强监测的信息化工作,有利于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界齐抓共管;政府对参与的各方协会、企业进行适当补贴或购买服务。三是企业、院校、协会和地方推广站联合开发,分工合理,整体协调,运行有效。四是开发和应用相结合,成果迅速转化,推广规模趋势良好,知识产权关系明确,项目效益测算合理。具体建设内容为:

1、安全、高效、低排放项目。重点扶持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的降低环境污染的特色饲料资源的研发、“安全、健康、高效”的低碳低排放添加剂的研发应用技术,包括相应技术的引进转化。主要内容有:生物饲料资源和秸秆草叶类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替代药物添加剂、促进饲料效率和低排放、提高饲料原料与产品贮藏的低毒害低残留的添加剂如中草药、发展微生物制剂、酸化剂、氨基酸、酶制剂、抗氧化剂、防霉剂等添加剂;原料毒害物质处理技术;集约化养殖饲料配方技术。鼓励支持企业的高新技术的研发、创新、引进转化工作。逐步形成一批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饲料生产新技术,增强饲料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2、产业集群项目。以蚌埠地区中心,打造氨基酸、酸化剂、微生物等饲料添加剂生产基地;以合肥为中心,开发饲料资源和饲料添加剂科研基地,发展微生态制剂、生物饲料、酶制剂,实行动物屠宰蛋白原料(羽毛、蹄角、皮革、血液)处理应用技术;以宣城地区为中心开发家禽饲料及其资源开发基地;以亳州为中心,打造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生产基地;以巢湖等水域治理地区为实施地,进行水生植物饲料资源开发;以省内二级城市为依托,实施餐厨剩余物饲料资源开发;以国家、省级牧业龙头和科技型企业为依托,实施饲料品质与数量安全工程。

3、监管与服务项目。项目要实现软硬结合管理手段,创新服务与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要从机制入手,配套相应的建设项目,消除我省“自配料”生产存在巨大安全隐患。要在全省逐步实施有效的“自配料”监管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监察与服务检测并举。加快饲料监测与服务机构建设,形成饲料服务与技术推广体系,市级以下监测内容要实现理化指标、饲养试验、信息平台、咨询服务和饲料安全执法,加快机构服务的能效性。省级检测服务要除包含市级单位服务内容,还应包括卫生指标、代谢试验、饲养安全试验等。要为基层饲料生产单位建设一批中心化验室,实施分级检测,扩大饲料监测项目和范围,提高检测频率,逐步扩大检测内容,实现在线监测。要加强饲料生物学评价检测工作,从测定料重比、生长速度入手,进而开展代谢试验和安全试验。要以服务的形式进入“自配料”监管,健全技术咨询网,堵塞饲料管理漏洞。

4、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项目。要以发展健康养殖为目标,以饲料推动畜牧养殖。积极鼓励企业发展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养殖所配套的饲料产品、原料、设备和添加剂。在大型集约化养殖龙头企业,推广散装饲料;以市场为导向,组织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开发以肉质优良,适合相应加工烹饪的风味,延长货架存放时间,品种特征的外观明显等特征的专业化饲料产品;以防病为主要功能,推广营养免疫技术,生产适应一定品种或杂交组合的新型抗病性能强的饲料产品;普及推广功能性饲料如母猪、仔猪专用饲料;高锌、高硒、营养性终端产品,如富硒鸡蛋、高钙奶的专用饲料;土种良法的饲料配套;以科技型或大型企业为依托,推广低氮、低磷、低砷、低药物残留、低微量元素排放技术;以风味畜产品生产企业为依托,推广健康养殖、风味和良好肉质的配套饲料技术。

5、行业服务平台和技术推广项目。“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利用国家对中小企业服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