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012新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2012新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1c72424f111f18583d05a94

巩固新知 小结 车门和轮胎 生3:我从后面看到了车牌和尾灯 解决问题完成例题 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拿出书包观察侧面 做出选择 位置上对小汽车进行了观察,(课件显示课本主题图)小明小华小亮也在观察小汽车。根据你的经验,判断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PPT出示图片,提问: 从书包的侧面面,会看到哪幅图? 肯定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吗? 实践方法 学生概括总结,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小结点到为止,不给过多的结论性东西,不限制学生的思维。 板书设计 三 生活中的数

课题:数花生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会认、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 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一包花生米

2.(老师)PPT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数 教师活动 小朋友,今天你们是不是带了花生呀?我们来数一数自己带了多少花生好不好? 13

设计意图 引起兴趣 课前调整(手写) 探索新知 巩固新知 学生反馈 1、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2、全班汇报。 再数一数(用刚刚汇报的多种方式都试着数一数) 再用圈一圈的方式完成第四题 练习课后第三题 练习课后第二题 练习第五题 总结怎么数的 给与评价 数一数 (第23页第一题) 圈一圈 (第23页第四题) 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第23页第三题)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接力赛 生生练习: 小组一人报前面三个数字,另三个人接着说 师生练习: 34、36、38、()()、()、() 20、30、40、()、()、()、(); 45、50、55、()、()、()、(); 22、32、42、()、()、()、(); 晴天和多云有多少个,说说你怎么数的,看谁数的快。 探索方法 实践方法 练习再总结 板书设计

课题:数一数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观察能力,体验数学方法多样性发展思维灵活性。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使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正确数出100以内数量,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教学准备:1.(学生)一百根小棒(牙签)和十根橡皮筋(扎头发那种)

2.(老师)PPT

四、教学过程

14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探索新知 巩固新知 学生反馈 思考 学生活动 数PPT上的小棒 估计一下有几个小方块 ①同桌合作数小棒100根。一根一根的数 ②同桌合作数小棒100根。十根为一捆的数 汇报交流,那种方法更好,进一步提高100以内数数能力,加深对数的组成的认识。 练习25页第1、2、3题 练习第四题 练习第五题 古人计数 15

教师活动 复习一捆小棒有十课前调整(手写) 根,九十九根小棒填一根就是100根 (二十九加一根是30,三十九加一根是40) 进一步认识100以内的数。 1、课件演示100个小方块,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有几个小方块。 2、动手操作,交流探究 A、1个1个数,课件演示得出:100个一是100。 B、10个10个数,结合课件演示,得出:10个十是100。 评讲 讲例题,再添多少就变成一百了? 设计意图 引起兴趣 回顾旧知 探索新知 总结再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数豆子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数位、基数、序数感念的渗透。 三、教学准备:1.(学生)

2.(老师)PPT、大花生、计数器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探索新知 巩固新知 思考

学生活动 估计有多少颗,说说怎么估计的。 数一数 拨一拨 写一写 说一说 写一写 练习书上27页第1、2、3题 练习书上27页第4题 找找生活中的100 教师活动 1、教师拿出一把豆课前调整(手写) 子,让学生估计大该有多少粒。 2、让学生数出10颗豆子是多少,再让他们估计有多少颗。 让他们讨论交流是怎么估计的。 (一)学习记数和写数。 1、师生一起来数数到底是多少颗? 2、让学生说说28课应该在怎么在记数器上来表示。 3、生拨数。边拨边说十位上的2表示是2个十,个位上的8表示8个1。 怎么写呢? 学生自由的写。 (二)说一说 1、教师拨出2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三)写一写 教师拨珠,学生写数。 36、40、100 评讲 讲例题,评讲 设计意图 引起兴趣 回顾旧知 探索新知 总结再练习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