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多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马哲多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1ecb3d6240c844769eaee8a

多项选择(每题2分)

(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标码字母涂黑多

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 华”,这里所谓“真正的哲学”,??。 (A、B、D)

A.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 B.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 C.专指各种唯物主义哲学 D.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一生主要完成的重大理论发现是??。 (B、C)

A.阶级斗争学说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的哲学。(B、C)

A.康德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斯宾诺莎

4.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的哲学。 (C、D)

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C、D)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6.促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得以确立的自然科学新发现是??。(A、B、D)

A.细胞学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7.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A、C、D)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唯心主义一元论 8.“世界是可知的”,这一观点是??都承认的。 (C、D)

A.一切哲学派别 B.一切唯心主义者 C.一切唯物主义者 D.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9.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C、D)

A.绝对精神 B.理念 C.人的意识 D.自我感觉

10.哲学史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的有??。(C、D) A.黑格尔 B.孔子 C.贝克莱 D.王阳明

11.哲学史上不可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B、D)

A.黑格尔 B.康德 C.贝克莱 D.休谟 12.割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就会导致??。 (A、B、D)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13.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

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C)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4.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B)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

C.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 15.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也就是说,??。(A、C、D)

A.运动是由物质内在矛盾引起的 B.运动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

C.运动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D.运动根源于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6.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会导致??。 (B、D)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怀疑主义 D.相对主义

17.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 (A、B、D)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的特性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C.时间和空间是主观的、精神性的东西 D.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无限的

18.说到意识的反作用,应该说是??。 (A、D)

A.任何意识都有 B.错误的意识没有 C.正确的意识才有

D.不同性质的意识其反作用不同

19.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 (A、C、D)

A.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

D.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飞跃 20.下列各项中属于意识能动性现象的有??。(A、B、D)

A.审时度势 B.运筹帷幄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针政策 21.下列现象中体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A、B、D)

A.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B.三思而后行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望梅止渴

22.下列各项中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的表现者分别是,??。(A、B、C、D)

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

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 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2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需要具备的条件有??。(A、B、C、D)

A.必须遵守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C.必须有适当的社会环境 D.必须经过实践活动

24.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的特点。 (A、B、C、D)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必然性

25.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 (A、C、D) A.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联系 B.一切事物、现象浑沌一团的联系 C.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

D.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6.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它们分别是,??。(A、B、C、D)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B.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D.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27.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需要做到,??。(A、C、D)

A.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 B.整体利益服从于局部利益

C.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特定的重要作用 D.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

2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A、B、C、D) A.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B.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C.它是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D.它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9.把握矛盾普遍性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们??。(B、C、D)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认识事物的本质 C.不回避矛盾 D.迎着困难上 30.下列现象中,符合质量互变规律特点的是??。(A、C)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2.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A、B、D)

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折衷主义 D.冒险主义

33.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C、D)

A.肯定中不包含否定 B.否定中不包含肯定 C.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D.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34.辨证的否定是??的否定。 (B、C)

A.外力造成 B.包含着肯定 C.自我 D.彻底

35.下列各项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是??。 (A、C、D)

A.生产—消费—再生产 B.冰—水—汽 C.团结—批评—团结 D.物质—精神—物质

36.割裂“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就会导致??。(B、D)

A.庸俗进化论 B.直线论 C.激变论 D.循环论

37.辩证法所讲的“发展”具有如下的特征,即??。(B、D)

A.条件性 B.过程性 C.波动性 D.方向性

38.下列各种现象具有因果联系性质的是,??。 (B、D)

A.寒来暑往 B.水涨船高 C.月晕而风 D.磨杵成针

39.下列现象属于事物内部必然性联系的是,??。(A、B、C、D)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刚见闪电即闻雷声

C.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0.按照“可能性区分为多种情况”的原理,下列诸说法中正确的应该是??。(A、C、D)

A.“大海捞针”是可能的,尽管很艰难 B.“大海捞针”是不可能的

C.“大海捞针”属于抽象的可能性 D.“水中捞月”是不可能的

41.“假象”和“错觉”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否??。(C、D)

A.具有规律性 B.具有变化性

C.具有客观性 D.受到事物的本质的影响 42.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B、D)

A.不可知论 B.反映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43.下列各项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A、D)

A.农民嫁接果树 B.艺术家表演 C.教师上课 D.检察机关办案

4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为实践??。 (A、B)

A.是认识的来源 B.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是认识的手段 D.是认识的形式

4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者说实践对于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就表现在??。(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6.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 (B、C)

A.间接经验 B.直接经验 C.社会实践 D.进取精神

47.从认识论上讲,感觉是认识的??。 (B、C)

A.深化 B.第一环节 C.起点 D.源泉 4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就在于??。 (A、D) A.感性认识是直接的 B.感性认识是间接的 C.理性认识是直接的 D.理性认识是间接的

49.与理性认识相较而言,感性认识的特点在于其??(B、C)

A.间接性 B.形象性 C.直接性 D.客观性

50.下列各项中正确解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关系的是??。 (A、B、C、D)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51.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A、B、C、D) A.决不能生搬硬套理论 B.必须从实际出发 C.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2.“主体的选择性”同客观规律相接近并符合的过程,是一个人们??的过程。(A、B、C)

A.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探索 B.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 C.不断发现真理并修正错误 D.创造有利于己的客观规律 53.“凡真理都是客观的”,这是??的真理观。 (A、C)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实用主义

54.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间关系的是,??。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