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1f7864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d0

点评:从命题内容上看,对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仍是高考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重视新材料、情境的创设及新的史观考查角度。 在复习时可联系现实热点,联系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当前的经济低谷,重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6.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 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 从封闭走向开放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答案】C 【解析】

公元1500年前后是开辟新航路的“地理大发现”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成功,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正确,但从材料中的“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世界史”来看,不符合“分水岭”的含义,排除;B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1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促进17世纪末18世纪初世界市场初具规模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A. 新航路开辟和“商业革命” C. 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选错误的选项。本题的关键是时间“17世纪末18世纪初”,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所以排除C。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的联系,所以A符合;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拓展,所以B符合;当时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18.马克思曾说,只要英国人“把机器应用于一个……国家……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

第 9 页 共 19 页

B. 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 D. 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推行

这些机器了”。对于马克思的这段话,理解正确地是 A. 殖民活动给殖民地带去严重灾难 B. 工业革命加速殖民体系的崩溃 C. 煤铁是一个国家获得独立的根本条件 D. 殖民活动客观上传播了新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充分获取题干材料中的信息,“把机器应用于一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说明英国对外殖民活动;“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说明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A项是殖民扩张的危害;B、C与题意无关;故选D。 考点:殖民扩张的影响

点评:本考点还可以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命题: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19. 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可能包括 A. 轧棉机、内燃机 C. 电灯泡、轮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851年左右,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四个选项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有水力纺纱机、轧棉机、轮船、蒸汽锤和铁路设备;内燃机、电灯泡和电话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选B。 考点:两次工业革命

点评:工业革命是高考的重点,新课标高考尤其关注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还应结合中国近代史部分,了解工业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0.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B. 美国经济的崛起 D. 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第 10 页 共 19 页

B. 蒸汽锤、铁路设备 D. 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英国”“华工……美”“法国……俄国”可知,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经济交往,这可以得出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的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所以答案选A;材料没有提到美国经济的崛起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的信息,排除D。故选A。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1.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现”、“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 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 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理解。B是错误的;他没有反映“火车的发明”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C项是错误;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与材料无关。D项是错误的;他没有反映“火车的发明”。所以选A。

22. 有人形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全面开花”。但它仍有两个重要的发源地和中心,它们是:①中国 ②美国 ③英国 ④德国 A. ①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集中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个国家同时展开。但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的发源地和中心。故选D。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促进生产力巨大增长,进入“电气时代、钢铁时代”。

第 11 页 共 19 页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②促成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③导致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产生垄断组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④推动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3.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 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 B. 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 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 电力工业的发展益为突出 【答案】A 【解析】

注意题干限定信息“工业生产结构”,结合所学可以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使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正确。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不能说明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故B项错误;CD不属于工业生产结构变化。

点睛: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电力、石油、化学、钢铁等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直线上升。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和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

24. 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 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开始盛行是在( )A. 18世纪末的英国 C. 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垄断的理解及灵活运用。垄断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根据时间排除CD;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美国和德国,排除A;故选B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 12 页 共 19 页

B. 19世纪末的美国 D.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