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历次大会战中日双方兵力及伤亡对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抗战历次大会战中日双方兵力及伤亡对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213e32b76eeaeaad0f330e3

抗战历次大会战中日双方兵力及伤亡对比: 一、平津保卫战(1937.07.07--07.30)

日军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约5万余人。

日军死亡127人,负伤384人;第29军阵亡5000余人。

二、南口会战(1937.08.07--08.27)

日军第5、第20师团、察哈尔派遣兵团、独立混成第11旅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独立混成第2旅团等部共计7万余人;中国第13军、第17军、第72师、第94师、独立第7旅、炮兵第27团等部共计6万余人。

日军伤亡2600余人,国军伤亡29376人。 三、凇沪会战(1937.08.13—11.12)

日军9个师团和2个旅团28万余人,中国75个师和9个旅75余万人;

日军伤亡4万余人,国军伤亡333500余人。 四、南京保卫战(1937.12.5--12.13)

日军上海派遣军(第3师团先遣队、第9师团、第16师团、第13师团一部)、第10军(第6师团、第18师团、第114师团、第五师团歩兵第九旅团)、第3

飞行团共计20万人;中国第2军团、第66军、第71军、第72军、第74军、第78军、第83军、教导总队、宪兵部队、陆军装甲兵团、江宁要塞部队等部共计15万人。

日军伤亡12000余人;国军伤亡50000余人,另有近100000万人放下武器缴械投降。日军进城后,展开长达数月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南京城内军民共计300000多万人丧生。

五、平型关大捷(1937.09.25)

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1个中队、骑兵小队加大行李;八路军115师3个团1万余人。

日军死伤1000余人,八路军伤亡900余人。重创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击毁汽车百余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余枝、机枪20余挺、步兵炮1门、炮弹3000余发、军马53匹及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六、忻口会战(1937.10.13—11.2)

日军3个师团7万余人;国军第二战区31个师13个旅28万人。

日军伤亡2万余人,国军伤亡10万人以上。 七、太原会战(1937.09——11)(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包含在太原会战中)

日军四个半师团14万人,国军第二战区6个集团军

52个师旅合计28万人。

日军伤亡3万余人,国军伤亡10万人以上。 八、台儿庄会战(1938.03.23—04.07)

日军第十、第五师团3万余人;国军第二集团军、第二十军团等部10个师10万余人。 日军伤亡11974人;国军伤亡2万余人。 九、徐州会战(1938.01--05)

日军8个师团另3个旅团、2个支队(相当于旅团)约24万人;国军64个师另3个旅约60万人。 日军伤亡32000余人,国军伤亡10万余人。 十、兰封会战(1938.05.21--06.17)

日军第14师团20000余人;中国军队四个军,以及第3集团军和新编第35、第88两师等部队共计10万人。 日军伤亡6000余人;国军伤亡人数不详。蒋介石为了阻止日军继续沿陇海线西进,威胁郑州、许昌、洛阳等大后方城市,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虽然洪水暂时阻挡日军南下,但是造成黄河下游大规模水灾,豫皖苏三省尽成泽国,黄泛区沿线百姓尽成水中鱼鳖,使得上百万民众直接死亡或间接因饥荒而死,因此造成部份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

十一、武汉会战(1938.06.18—10.25)

日军第2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共9个师团35万余人;

中国军队第五、第九战区130个师110万余人。 日军伤亡4万余人,包括将校级官佐740名,另有近67000人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了战斗力;国军伤亡400000人。

十二、广州战役(1938.10.09—10.29)

日军第21军第5、第18、第104师团3个师团4万人;中国军队第12集团军(辖4个师两个团)8万人。 日军伤亡1923名;国军亡2954名,伤5645名,失踪2643名。

十三、南昌会战(1939.03.17—05.09)

日军4个师团12万人;中国军队33个师20余万人。 日军伤亡13000余人;国军伤亡10万余人。 十四、随枣会战(1939.05.01—05.23)

日军第11军第3、第13、第16师团及骑兵第4旅团,113000余人;国军第31集团军、第2集团军,22万人。

日军伤亡13000余人,国军伤亡2万余人。 十五、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09.14—10.15) 日军第11军4个半师团10万余人;国军第九战区第1、15、27、30集团军16个军30多个师24万人。 日军伤亡2万余人;国军伤亡42000余人,被俘4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