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二轮历史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教师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8届高考二轮历史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教师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216a327c8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7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考向预测 本专题考试大纲: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中国古代经济史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要考查形式,难度上以中低难度为主,内容上相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方面:小农经济的形成、汉代田庄的特点、租佃制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2.工商业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本专题多以农业或商业为突破口进行设计,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是命题的重点。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 【知识框架】

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

1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

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

发展阶段 原始阶段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汉代 唐代 2.土地制度 井田制 土地 私有制 土地 国有制 租佃制

2

耕作方式变化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耜耕)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农具的变化 石、骨、木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耦犁→一牛挽犁 曲辕犁 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产生 形式 问题 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 北魏、隋唐都曾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发展

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

形成 特点 作用

【例题】(2017·课标全国卷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20以下 20~130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A.自耕农经济盛行 C.均田制破坏严重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 材料中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1%),说明多数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自耕农数量占大多数,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

【答案】A

【解题技巧】运用排除法,读表认真分析选项,土地制度形式以哪种为主,读表可以知道20~130亩,占的户数比最高,表明土地并不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排除错误的和无关的选项。

考点二 经济重心转移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例题】 (2017·全国Ⅱ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析】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唐

3

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 【答案】 C

【解题技巧】定时空,明关键。唐中期出现南方的茶饮在北方较普遍,正确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正确选项。

考点三 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期 形成与发展 从先秦到(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发展历程 秦汉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 发展与繁荣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辉煌与滞后 明清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例题】 (2016·课标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解析】根据材料中“百年前”与“如今”雇工,即手工业者地位待遇的对比可知,明末的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明末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手工业者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者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手工业者,未涉及农业人身依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