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二轮历史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教师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8届高考二轮历史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教师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216a327c8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87

不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7?江西百所名校联考)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该技术有助于 A.打破西方科技垄断 B.大大提高冶金业的规模 C.中国农业技术革命 D.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

【解题思路】该技术早于西方出现,故A项错误;该技术有助于提高冶金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扩大规模,但“大大提高”说法过于夸张,故B项错误;该技术有助于冶金业的发展,有助于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该技术有助于提高金属的质量和产量,有利于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7?辽宁铁岭联考)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势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来去频繁,无数可计。材料现象说明

A.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C.明代制瓷业利润非常高

B.商帮出现于明初期 D.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商帮在明朝以前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利润高,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景德镇聚集了全国各地采购瓷器的商人,可见景德镇制瓷业发达,故D项正确。 【答案】D

10.(2017?郑州)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茘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

9

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A.注重保障农时 C.受到时间限制

B.以季度为周期 D.以农业为基础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曲线图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5月份和8、9、10、11月份庙会天数较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月份属于农忙时期。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答案】A

精准预测题

11.(2018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了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秩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臣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 之礼

A.形成于西周时期 B.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解题思路】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籍田” 之礼其实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等字眼说明不同等级由不同的规定,所以据此判断“籍田” 之礼是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等级而非重农抑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形成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

12.(2018届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第一次大联考)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

10

千耦从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C.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D.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D正确;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B;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C。 【答案】D

13.(2018届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 A.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C.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 D.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解题思路】本题的关键是限定词“核心观点”。由于中国瓷器的输入,改变了东南亚人的生活习惯,由原来用树叶装食物到用瓷器装食物。说明瓷器的传入有利于该地区文明的演进,故选D。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排除AB;中国瓷器在宋代之前就外传,排除C。 【答案】D

14.(2018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四模)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B.加剧全国人地矛盾尖锐程度 C.表明了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D.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根据题干分析选项的能力。北宋政治中心在北方,故A项错误;“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只是加剧了南方人地矛盾,北方则是缓和

11

了,故B项错误;唐代北方户数占54.5%,北宋北方户数减少到40.9%,这体现不出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故C项错误;南方户数由唐代的45.5%,增长到北宋的59.1%,这说明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

15.(2018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从武则天起,唐(周)中央政府经常“就食东都洛阳”,但中央军队仍旧常年部署在长安及其周围;而唐中后期,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这说明

A.洛阳取代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 B.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制约地方门阀势力 C.唐朝时经济重心逐步向东向南迁移 D.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

【解题思路】解答需要题干信息,排除错误选项。据材料“就食东都洛阳……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阳、杭州、扬州、开封、汴河都属于东南地区,当时经济重心逐步向东向南迁移,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C项正确;当时长安仍然是全国政治中心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政府采取措施制约地方门阀势力,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故D项错误。故选C。 【答案】C

16.(四省名校(广西南宁二中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曾设局铸钱。至洪武七年,卒因铜之不给,罢铸钱局而行钞。大明宝钞,以千文准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后因钞价下落,屡次鬻官物,或税收限定必纳宝钞以收钞。然终于不能维持。至宣宗宣德三年,遂停止造钞。其时增设新税,或加重旧税的税额,专收钞而焚之。钞法即平之后,有些新税取消,税额复旧,有的就相沿下去了。钞关即是其中之一。自此租税渐次而普遍收银,银两就成为通用的货币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末叶西式银元开始流入,至19世纪下半叶,国际贸易畅通后,西方银元才大量涌入,并以其面值流通市面。由于西方银元的形式重量、成色较为一致,使用简便,且铸工精细,易于辨识与分合、携带或转移。这些正是银两的缺失。制钱则太琐细,一串千文,劣币、伪币夹杂其中,数目亦不等,结算费时费事,对渐趋频繁的交易已难因应,而纸钞又无全国性公正可靠的发行机构。因此外国银元很快受到国人欢迎,迅速扩散流通。

洋钱的含银量只有9成,中国人却习惯用十足的白(纹)银换取外国贸易银,吃亏难免。由于列强在华势力不断增强,外商来华增多,外国银元也随之大量涌入,在沿海沿江港铺逐渐成为流通货币。外国银元既受欢迎,加上外商也有意哄抬,例如要求中国商人用外国银元付款等,遂使外国银元超过铸银价格,于是就有外商用外国银元收购中国纹银,运出国外贩卖图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