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服务型政府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25ef73eb0717fd5370cdc45

《社会科学方法论》

2012级行政管理

学号:2012111101000230 姓名:孙佩

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要:党的十八大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革要求政府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要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总目标,同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合理界定服务型政府的结构要素。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核心理念,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我国参与全球竞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加强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政府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证。本文试图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动因,内涵,存在的问题及路径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对我国现阶段的政府行政改革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字:服务型政府 内涵 职能转变 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政府性质决定的,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核心目标,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领域,任务十分艰巨。

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

从21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政府体制变革,政府职能转变、行政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小政府大社会变等词汇正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也迈出了改革的步伐,力图冲破旧行政体制的樊篱。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任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纵观我国历史,纵根据地到1949年后取得全国政权,在这一过程中,是统治权力向中国共产党转移,并高度集中于战争中形成的新兴的政权体系,同时也是集中统一的行政机制第一次全面深人地渗透到广阔的乡土社会之中,形成动员性的乡村行政治理体系”。此后,随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然而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制约着社会进—步的全面健康的发展,特别是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革命时代的全能型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降低,政府职能在社会领域的缺位、越位等弊端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政府传统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动因与限度

1、动因

1.1 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与整个体制转变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相联系的。改革开放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也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角色定位。改革开放既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其重要的变革内容,又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实现市场经济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又为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经济基础。面对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单一的政府调控经济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一方面,政府垄断一切,宏观、微观一把抓的做法,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市场监管的缺失,致使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严重,例如最近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正是政府职能缺失的表现。这些问题表明,政府职能转变迫在眉睫。

1.2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也成为了重中之重。由历史的惯性、市场与行政体制改革的相对不协调,我国各级政府拥有很大的权力,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因此也在实现科学发展观中承担着主要责任。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程,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里也要统筹安排,要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当地的综合实力水平结合起来;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以为公众服务为对象,把公众最现实、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与当前的工作部署紧密地结合起来;建设服务型的政府,要与转变工作作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结合起来。

1.3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强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自身改革,比如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等,且取得了明显成效。部分地方也推行了大部制改革,但力度明显不够。部分地方工作人员依然存在着贪污腐败、违法执法等现象,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仍处于体制改革攻坚阶段,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还没有根本消除。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维权意识和参政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政府的期望必然越来越高,这也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建设。

1.4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及核心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们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命运。实现人民民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的服务型政府就好比是空中楼阁。只有实现真正意义的人民民主,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成功转变,因为要实现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府管事范围的缩小而把更多的管事权直接交由人民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

的建设也能够成为政府执政理念顺利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成功转变的催化剂。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与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个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过程。

2、限度

2.1 定位的模糊。建设服务型政府,前提是要明确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职能。党的十七大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同时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主要任务在于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其合理性。但时至今日,全能型政府在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定位还极其模糊,一方面认为自身是管理者,统筹市场和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资源要素是通过市场机制完成自动的最优化配置,全能型政府无法掌握全面的市场信息,同时在转型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有没有完全切换到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角色中来。

2.2 权责的混淆。现代市场机制对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行政权力的配置应同其承担的行政责任相对称、相平衡,从而达到权责统一,事权—致。然而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由于改革的力度不够彻底,权责分离、部门职责交叉重叠、运作不畅等问题层出不穷。在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同一部门的权责应有相同的广度。如果责任大权力小,势必力所不及,导致职能束之高阁、难以有效实现;反之,则会造成权力过剩,容易滥用权力,导致权力腐败;其次,同—部门的权责应有内在的同质性。—个机构享有的权利与其承担的责任若在性质上相悖不一,就会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陷入混乱;再次,在同级行政机构之间,要以制度形式使机构权责任明晰化,从而在各级政府之间、不同行政部门之间以及不同岗位之间,实现无缝隙的责任衔接。

2.3 理念的滞后。当前,官民矛盾、警民矛盾、城管与商贩的矛盾经常引发激烈的社会冲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部分地方政府的官本位思想依旧深刻。湖北石首市、河南栾川等地方政府部门就因在解决矛盾过程中采用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在当地诱发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部分政府官员解决矛盾的动机只是为政府自身利益,而不是为民服务。当前,经济基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地方基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转型也要同时与经济发展相互适应,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也逐渐强烈,在面对公共问题时,就更需要政府官员采用服务与协调的管理方式。

三、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1、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对于服务型政府内涵的界定,服务型政府的核心特征就是政府管理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便利人民群众为政府管理的最高原则。相应地,政府对社会管理的理念应该是“人民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具体说来,服务型政府应该包括以下基本内涵:

1.1 为社会提供私人不愿或无法提供的公共服务。那么,什么是公共服务? 不能由市场机制完全解决而必须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的这类产品或服务统称为公共服务。这样,一部分人民需要的产品由市场来提供 另一部分人民需要但市场无法或不愿提供的产品由政府来提供 或在政府的监管下由第三部门提供,不管由谁来供给,在政府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下,

人民群众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这是服务型政府行政的基本内容。

1.2 要以方便人民群众为管理的最高原则。不论是从我国的国体出发,还是从我国的政体出发,人民群众与政府的关系都应该是主从关系。 因此,服务型政府对社会同样要进行管理,但不是怎么方便政府就怎么管理,而是以方便人民群众为管理的最高原则,人民群众是服务的对象。管理的中心政府要围绕人民群众的意愿来开展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时,必须依法行政。这不仅是服务型政府的标志之一,而且也是服务型政府行政的基本方式。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是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依法行政就是在执行人民群众的意愿,相反,不依法行政或不正确依法行政其实就是在对抗或歪曲人民群众的意愿。因此,服务型政府的行政运行方式必须是依法行政。只有依法行政才能确保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府管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府管理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保障,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府管理, 政府才能是人民的政府,服务的政府。

1.3 透明的政府决策。透明的政府决策执行等行政行为才能置于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下,政府才能最终从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出发来制定行政决策。 只有人民群众参与政府管理,才能有效扼制行政腐败,最终才能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人民群众满意政府的行为,才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授权得到了正确的执行,人民才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2006年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听取陕西代表团意见时提出: 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为人民服务。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对创建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各地方相应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实行一站式办公,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完善行政问责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极探索和经验总结,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和任务已经十分明确,那就是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但是目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经济建设型政府的惯性依然存在,管制型政府的观念在一些公务员心中还挥之不去。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最大障碍,政府职能不能真正转变过来,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就不会真正转变过来,还难以摆脱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观。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政府利益”致使政府自身转变职能的动力不足。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政府的政策应该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这是学理上的应然。但在现实中,政府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公共意志的最高体现,公共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公共资源的最大整合和调配者;另一方面,政府在社会结构中心的特殊地位、作用和职能,又使它形成了不同于社会其他团体的特殊利益,我们叫做“政府利益”。政府利益是复杂的客观存在,会导致政府自身转变职能的动力不足。首先,“政府利益”导致公共权力市场化,违背了公共服务的公共利益导向。其次,“政府利益”使政府和特殊利益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导致了政府公共政策的不公平.第三,政府利益往往还表现在为了自己管理的方便,缺乏“顾客至上”观念、“为人民服务意识”,管理方式简单粗暴,体现不出公共服务性。最后,“政府利益”的存在容易使公共行政演变为部门行政,把追求“公共利益”变成追求“部门利益”的工具。

2、“官本位意识”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深层制约因素。在我国仍可以看到“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