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二版 - 赵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人文地理学(第二版 - 赵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28d82bbc1c708a1294a445d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 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 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 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 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

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 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

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 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

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1

形式文化区有哪几个层次 1. 中心地区 2. 外围区 3. 边缘区

文化的扩散的特点: 1. 扩展扩散的特点:

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商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文化区扩大而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1. 迁移扩散的特点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文化扩散分类:

1.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a.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得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的传播,或者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它是文化扩散方式扩展扩散的一种类型,以汉语在少数民族的普及为例,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中,汉语普及程度高,在中小城镇上交往的场合也多用汉语,而在当地土著居民家庭,特别是妇女之间,汉语的使用就大为减少。

c.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2. 迁移扩散 文化生态学: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生产、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支学科

文化: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被视为“环境的人为部分”

文化整合:是指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2010) 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 简述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P36)☆2001

① 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② 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决定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③ 适应论: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 ④ 生态论: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

⑤ 环境感知论: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

2

⑥ 文化决定论: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

⑦ 和谐论: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地理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国家和地区间文化景观的差异都是由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他认为决定社会发展的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有哪些 (一) 经验主义方法论 (二) 实证主义方法论 (三) 人本主义方法论

实证方法主义论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教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2011 1. 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2. 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

于特殊事件,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 3. 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方法 2. 空间模型方法 3. 社会学方法 4. 系统分析方法

第四章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 1. 极低的人口密度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 人口分布: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场地

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分布相对集中 4. 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的人口呈现出如下特征: 1. 婴儿存活率低

2. 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 3.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4. 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对变化,平均寿命低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1. 第一个10亿用了100万年的时间 2. 第二个10亿用了100余年

3.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加速增长,尽管人类受了二战的痛苦,但战后,世

界民族解放运动、发达国家出生率的回升和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率上升都使得世界人口加速增长。世界人口的第三个10亿过程用了30年

4. 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势头已经简

化,但是由于世界人口3/5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势不减,世界总人口仍处于高增长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人口增长率下降并不快。 5. 1987年突破了50亿,世界人口的第五个10亿才、过程缩短为12年 6. 从1987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用了13年便突破了60亿大关。尽管人口的增长率下降,

3

由于世界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继续持续增长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生长率)的过渡。 人口转变模式:☆2011 1. 西北欧模式

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它们最早实行并且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即经济增长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果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2. 日本模式

与西北欧模式相比,日本模式的特点是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一二百年的道路。 3.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与前两个模式相比,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存在。 4. 印度模式

直到20世纪第二个十年,印度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位静止阶段,此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文化,生育控制较弱,人口直到90年代仍为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人口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因素。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居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之上的。在日本,紧随人口转变之后的经济发展明显为其人口转变的彻底性提供了保障。对于广大二段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人口与发展

1.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

2. 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3. 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的意义

(一)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论述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相互关系:) 从自然环境来看,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

1.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 2. 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

切物质条件也都来源于自然资源

3. 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会带来重大影响

从人口发展方面来看,人口的发展状况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1. 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存在,便谈不上开发环境; 2. 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从而不利于协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 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两种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