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概论题目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素质教育概论题目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2b7203433d4b14e84246823

徐州市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公共科目考试《素质教育概论》

(二)独立人格素质的培养形成 树立独立人格观念

在实践中培养锻炼独立人格 共同致力于独立人格素质的培养

第四节 精神审美素质教育

二、精神审美素质中的缺陷 1。精神素质缺陷 2。审美素质缺陷

三、提高精神审美素质方法

充分认识精神审美素质的极端重要性

全面掌握知识,多维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 不断内化精神审美方面的知识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教育所有学生充分学习,深刻领会党中央确立的我国实行三步走的伟大构想,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和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崇高追求。

第四章 本章要点

教育人类学研究者认为,人类社会起始阶段的本真教育在经过漫长的异化教育阶段之后,今天正向复归本性的阶段过渡,素质教育正是在这个过渡阶段出现的必然产物,素质教育是对以往教育的辩证扬弃,既包容着以往教育的合理因素,也具有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本章拟对素质教育内涵、特点、基本职能以及灵魂、重点等作出阐述,旨在为构建素质教育实践模式提供依据。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缘起和本质

一、素质教育的缘起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素质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 素质教育的提出也是教育自身发展或日“自己运动”的必然趋势。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塑造与潜能实现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和结合,即以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科学方法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同时以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对受教育者进行塑造和完善。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特征

一、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或非人为本的。 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每个活生生的个人。

徐州市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公共科目考试《素质教育概论》

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人,是社会的人。

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特征具体体现在: 第一, 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被普遍认同

第二, 人文学科以及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受到应有的重视

第三, 教育教学活动中,人的手段和人的方法的普遍运用。 二、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对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面向全体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

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并不完全等同于仅仅作为伦理要求的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学生又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全面地体现在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上 三、突出主体精神

主体是指从事现实活动的人,即活动的承担者和发动者 素质教育是一种解放教育

素质教育以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为重要标志

素质教育不仅肯定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而且强调广大教师、教育管理者、决策者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都应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四、关注终身发展

赋予素质教育以终身特征,是基于对素质发展的新认识 素质教育的终身性特征,意味着作为终身教育体系基础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让学生乐于善于终身学习。 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并非指各级各类教育的简单叠加,它冲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包含了教育时间的终身性、教育空间的社会性、教育过程的发展性等丰富内涵。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基本职能

一、促进个体自然成长

素质教育促进个体自然成长的职能,包含以下具体内容: 1。适应受教育者的天性 2。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 二、促进个体社会化

促进人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对人的身心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依赖于以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对个体的加工和塑造,使其获得遗传素质中所没有的新的积淀、新的本性,新的特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职能。 三、促进个性发展

从促进人类自身发展,进化的高度认识促进个性发展的意义 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健康发展,教师的作用是很大的

人的潜能开发的过程也渗透着社会化的因素,另外,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第四节 素质教育的灵魂和重点

一、素质教育的灵魂

强调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把它喻为灵魂,核心,关键,是我党三代领导核心一以贯之的思想 德育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由德育全面促进个体素质发展的功能的特殊性决定的 德育具有全面发展个性品德的功能 德育具有促进个性智能发展的功能

徐州市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公共科目考试《素质教育概论》

德育具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的过程中,使人们获得自我肯定,自我完善满足的本体功能。

二、素质教育的重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因为两者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抓住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矛盾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具有提升受教育者生命质量的本体价值,同时具有现实的适应国力竞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利价值

素质教育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需要对创新与创新精神,实践与实践能力有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

第五章 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素质教育目标概述

一、素质教育目标的含义

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 素质教育与以住各种教育模式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作为指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它必须是稳定的,不能摇摆不定。 这种稳定又是相对的,一般说,在一个阶段结束后,应该通过认真的总结来进行必要的调整,层次越低的目标,调整的周期越短。 二、素质教育目标的层次和类别 素质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从整个国家到各个不同地区以至所有学校,再到各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都应有各自的素质教育目标,这些不同级别的目标,体现着从原则到具体的不同层次。 各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各学年、各学期乃至各教学单元,都历前后相承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现着教育要求从低到高,从简单到综合的不同梯度。

素质教育目标就要以超越对素质自身结构的划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领域里建立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1。知识领域:学科知识、意会知识、能力知识,信息知识 2。情感领域:心理、品德、思想

3。动作技能领域:健康和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生活习惯

第二节 素质教育目标设计

一、理论依据

设计素质教育目标首先应当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对于构建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设计素质教育目标应当依据教育理论 1。教育基本原理 2。发展理论

3。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设计素质教育目标还可以借鉴未来学理论

徐州市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公共科目考试《素质教育概论》

二、政策、法律依据

政策、法律是党和国家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设计素质教育目标还应当参照国际组织的有关公约。 三、现实依据

要充分认识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要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确定符合当地社会发展水平、体现自身特色的教育目标。 从受教育者自身的实际出发。

第三节 素质教育内容的确定

一、改革现有教育内容

依据素质教育目标(同样是发展变化的)对原有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至改革,应该是一项不间断的经常性工作。

1。适当精简2。降低难度3。适度综合 二、拓展新的教育内容

现行教育内容中严重短缺的,亟待充实和强化的内容: 1。学会生存的内容2。身心发展的内容

第四节 素质教育课程

一、课程理念

成熟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操作和理念的同一性。 1。全面的大课程观 2。着眼于发展的课程观 3。课程开发的多重主体观 二、课程开发 1。国家课程开发 2。地方课程开发 3。校本课程开发 三、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指对课程编订、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是巩固课程开发成果,发挥课程开发效益的重要保证。

本章要点

教育方法,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者的施教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它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但伴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和思维认识的发展,我们认为在深刻把握素质教育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可以对教育方法进行相对独立的分析,否则有些问题就难说清楚。当然,这种分析并不否定它与学习方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