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拓展练3 明清时期(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拓展练3 明清时期(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2d9619b67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2

融汇·贯通·拓展练(三) 明清时期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7·皖南八校联考)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

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 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 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 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

解析:“皆送阁下票旨”说明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取得票拟权,而不是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故A项错误;内阁属于皇帝内侍机构,“备顾问而已”,不具有与宰相相当的权力,故B项错误;“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说明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故C项正确;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表明内阁有了参与决策权,但不是最高决策权,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故D项错误。

答案:C

2.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

A.是皇权执行机构 C.有助于合理决策

B.其阁员位卑权重 D.是中枢决议机构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内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所以其不是皇权的执行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内阁的职能而没有涉及到阁员是否位卑权重,故B项错误;内廷的秘书班子,其有助于决策合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也不是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C

3.清顺治皇帝说:“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这说明( )

A.军机处分割了内阁权力 B.内阁的票拟权被剥夺 C.内阁制约着皇权的滥用 D.内阁权力受到了限制

解析:军机处始设于雍正皇帝时期,故A项错误;据材料“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可知内阁享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可知内阁作为皇帝的内侍机构,为专制皇权服务,故C项错误;据材料“皆朕亲裁”可知内阁权力受到了皇权限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7·开封模拟)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 )

A.因地制宜的管理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专制主义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

解析:根据材料“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说明清朝依据新疆与西藏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管理,故A项正确;“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可知新疆具有一定自治权与独立性,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无关专制主义内容,故C项错误;地缘政治主要是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因而国内对民族区域的管理谈不上是地缘政治,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7·海南卷·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解析:材料反映出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变化,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但不能推断粮食需求减少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不能推断普通农户收益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而经济作物主要是销售到市场上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故D项正确。

答案:D

6.据下面表格推断正确的是( )

中历 西汉元始二年 东汉永和五年 唐天宝元年 宋崇宁年间 明洪武二十六年 A.东汉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安史之乱对南方人口增长影响甚微 C.玉米传入中国养活了众多人口 D.明初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人口增长

解析:根据图表,不能体现东汉时期江南人口来自北方移民,以及这一时期江南的开发情况,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安史之乱北方人口大规模南移,与图表信息相符,故B项错误;明朝初年尚未进行新航路开辟,不存在玉米种植的传入问题,故C项错误;明朝初年,国家刚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休养生息的政策,是人口增殖的重要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7·昆明摸底)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 )

公历 2年 140年 742年 1102—1106年 1393年 江南地区人口总数 2 507 188 6 294 801 10 597 726 14 580 885 35 987 111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B.对外贸易发达 D.商业城市兴起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松江的棉纺织业所需的棉花来源及安徽芜湖的浆染所用原料的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

答案:C

8.“明朝中期以下,以省、府甚至以州、县为单位的同业行会,与日俱增地普遍设立在京师与各地的商业中心。”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 )

A.手工业分工的日益细密 C.地域性商人群体的活跃

B.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兴盛 D.水陆交通业的不断发展

解析:“手工业分工的日益细密”我们无法从材料得到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区域间长途贩运”的情形,我们亦无法通过材料获得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以省、府甚至以州、县为单位的同业行会……普遍设立在京师与各地的商业中心”得出地域性商人群体日趋活跃,广泛分布于各地的政治和经济重心,故C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的水陆交通状况,我们无法通过材料获取相关说明,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7·毕节模拟)明朝洪武五年,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琉球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制 B.利用“商帮”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C.对外贸易有益于市镇经济繁荣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外贸萎缩

解析:根据“入朝”“赐”等信息可知琉球与明朝进行的是朝贡贸易,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帮”,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到市镇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琉球与明代的朝贡贸易,与“闭关锁国”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10.(2017·株洲模拟)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材料说明王阳明的“格物”是( )

A.纠正意之所在 C.心即是理

B.存天理灭人欲 D.格物致知

解析:根据材料“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可知格物即是穷理,是获得天理的途径,又根据材料“格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可知穷理即纠正意念所在,故A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应是明德即格物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心即是理”的内容,故C项错误;格物仅是“格物致知”中的一方面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历史上的赋税制度有“三害”: “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

有田土无等第之害。”他的观点以及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被现代学者总结为“黄宗羲定律”。这一“定律”反映的古代赋税制度的弊端在于( )

A.沿用旧制,鲜有改革 B.赋役沉重,百姓困苦 C.单一赋种,没有差等 D.统一征缴,耗时费力

解析:材料并未涉及沿用旧制,鲜有改革,故A项错误;据材料“有积累莫返之害,有所税非所出之害,有田土无等第之害”可知赋役沉重,百姓困苦,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单一赋种,没有差等,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征缴,耗时费力,故D项错误。

答案:B

12.(2017·江苏卷·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C.情景合一

B.诗画合一 D.知行合一

解析: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不是中国画的特点,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是指诗与画的结合,与材料的内容“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不符,故B项错误;“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表明注重用画面来传情达意,是情与景的结合,故C项正确;知行合一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主张,不是中国画的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江苏卷·21)(25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