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界壕、金长城考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金界壕、金长城考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2f6067a7fd5360cba1adb66

(霍林郭勒市南),皆取直列置堡戍。”此时距大定五年(1165年)已经过去16年,金朝北边防御区域有所改变,“于是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分,临潢路自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作为防线,放弃了由乌兰哈达至南牧场一线由19座边堡组成的防线和其它不在“取直列置”线上的边堡,退守到乌兰哈达经阿勒坦浩特至沙巴日突西那(即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一线边堡防线,为了“取直列置”而又“后增”了一些边堡。这样金朝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东北路战略防御线变成:七家子——乌兰哈达——阿勒坦浩特——沙巴日突西那。《金史·地理志》中边堡数量指的是屯戍的边堡数,因而“接境设边堡七十”变为上述“泰州十九堡,临潢二十四堡”。

《金史·地理志》记载:“泰州九堡、临潢五堡之地斥卤,官可为屋外,自撒里乃以西十九堡,旧戍军舍少,可令大盐泺官木三万余,与直东堡近岭求木,每家官为构室一椽以处之。”王国维在《金界壕考》中认为:撒里乃“然其地望绝无可考。”

大盐泺即今天的额吉淖尔盐湖,向东偏北140千米就是距离其最近的沙巴日突西那边堡,由此边堡向东逆推第十九个边堡附近就应该是撒里乃地,也就是今天霍林郭勒南面附近。这十九堡中,西部有15堡位于乌拉盖尔河下游沼泽地带,“临潢五堡之地斥卤”应指的是这15堡中的5堡,与《金史·地理志》记载相符。 五、大定年间西北路边堡

《金史·移刺按答传》记载:“参知政事完颜守道经略北方,按答摄咸平路屯军都统。入为兵部侍郎,徙西北、西南两路。旧设堡戍,

迫近内城者,于极边安置,仍与泰州、临潢边堡相接。”又据《金史·世宗纪》记载:大定三年(1163年)八月,“诏参知政事完颜守道招抚契丹余党”。完颜守道经略北方,在大定三年(1163年)。移刺按答戍守西北、西南两路则在此之后,“旧设堡戍”。即“旧界”——大定初界壕上由上二股地至水泉沟的九座边堡,界壕内分布着西北路招讨司驻地抚州、昌州、桓州和凉陉、曷里浒夏“捺钵”行宫等“内城”,将这些“迫近内城者”的边堡“于极边安置”在上二股地经达里诺尔至凌家营子一线,“仍与泰州、临潢边堡相接”。《金史·独吉思忠传》记载:“承安三年(1198年)改西北路招讨使。初,大定间修筑西北屯戍,西自坦舌(上二股地),东至胡烈么(达里诺尔东),几六百里。中间堡障,工役促迫,虽有墙隍,无女墙副隄。”王国维在《金界壕考》中考证出胡烈么位置在达里诺尔湖东,可以沿金长城向西六百里推得坦舌位于上二亩地附近。

考察发现移刺按答所置边堡遗址22座,边长220米至360米,是金朝所置边堡中最大的,由于修筑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地带,有些边堡遗址已被风沙掩埋。泰州、临潢路边堡为大定五年(1165年)修筑,移刺按答所置上二股地(坦舌)至达里诺尔(胡烈么)应在其后。临潢路所置达里诺尔(胡烈么)至凌家营子段边堡亦应为“后增”。这是金朝第三条以边堡为防御主体的防线,这条防线使金朝北边成为一条封闭的防线。

金朝因契丹之乱西北部边界由金初界壕退缩至大定初界壕——“旧界”,平定契丹之乱之后,大定五年开始重新经营北边的防御,

采取了以边堡为主题的防御体系。形成了两条开放的防线和一条封闭的防线。

六、大定二十一年边壕

《金史·纥石烈良弼传》:“参知政事宗叙请置沿边壕堑。良弼曰:‘敌国果来伐,此岂可御哉?”’又《金史·李石传》:“北鄙岁警,朝廷欲发民穿深堑以御之。石与丞相纥石烈良弼皆曰:‘不可。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若徒深堑,必当置戍,而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堑已平矣。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此无益。’议遂寝。”案开壕之议,发于宗叙。宗叙以大定十年参政,次年巡边,未岁而卒。是开壕之议,起大定十年后也。至十七年,世宗思宗叙言,诏两路招讨司及乌古石垒部族、临潢、泰州等路分定堡戍,具数以闻。《金史·兵志》及《金史·宗叙传》。二十一年,增筑泰州、临潢府等路边堡及屋宇。《金史·世宗纪》。《金史·地理志》记载:“大定二十一年,世宗以东北路招讨司在泰州境及临潢路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遣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往视其处置。于是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分,临潢路自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评事移刺敏言:‘东北及临潢所置,土瘠樵绝,当令所徙之民,始逐水草以居,分遣丁壮营毕,开壕堑以开边。’案世宗欲取直置堡戍者,盖为防敌人侵轶计,而土瘠樵绝,于戍兵不便,故移刺敏建议令戍兵姑逐水草别开壕堑以备边。盖以壕堑取直线,堡戍仍旧参差,以互相剂。四月,遣吏部郎中奚胡失海经画壕堑,旋为沙雪埋塞,不足为御④。大定二十一年,金朝重新规划了泰州、临潢的边堡防线,

放弃了由乌兰哈达至南牧场一线由19座边堡组成的防线和其它不在“取直列置”线上的边堡,退守到乌兰哈达经阿勒坦浩特至沙巴日突西那(即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一线边堡防线,为了“取直列置”而又“后增”了一些边堡。这样金朝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东北路战略防御线变成:七家子——乌兰哈达——阿勒坦浩特——沙巴日突西那,并沿边堡修筑了边壕。

七、明昌边壕(墙)——金长城

《金史·章宗纪》记载:“明昌五年(1194年)三月,诏集百官议北边开壕事”,“五月罢北边开壕之役”。然未见,此役复兴。《金史·张万公传》:“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上因旱灾,问万公所由致。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后丞相襄师还,卒为开筑,民甚苦之。”案章宗时旱灾,在承安元年(1196年),是明昌、承安间,开壕之役固未罢也。及承安三年(1198年),“丞相襄出兵临潢,因请就用步卒穿壕筑障,起临潢左界北京路以为阻塞,言者多异同,诏问方略。襄曰:‘今兹之费虽百万贯,然功一成,则边防固而戍兵可减半,岁省三百万贯。且宽民转输之力,实为永利。’诏可。襄亲督视之。军民并役,又募饥民以佣,即事五旬而毕。于是西北、西南路亦治塞如所请。”《金史·内族襄传》。案丞相襄所治者,乃临潢路之界壕也。其在西北路者,则《金史·完颜安国传》:“以功迁西北路招讨使。承安二年(1197年),以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