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分配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语文试卷(分配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304b8c1b4daa58da1114a13

2014年汉阳一中分配生招录测试

语 文 试 卷

一、按要求完成1—4题(16分,每小题4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冗杂(ròng) 大彻大悟 蓦然(mù) 前瞻后顾 ..B.星宿(sù) 失之毫里 锤炼(niàn) 蓬首垢面 ..C.翌年(yì) 荒谬绝伦 追溯(sù) 自出心裁 ..D.殷红(yīn) 莫不关心 沉缅 (miǎn) 寻幽揽胜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制假窝点曾经在去年七月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B.我厂生产的红石牌高级涂料色泽高雅,历久常新,使用红石牌涂料来装修你的居室,包你蓬荜..生辉。 ..

C.他临危不惧、勇斗歹徒的事迹见报后,立即引起满城风雨,成为热门话题,大家都对此赞不绝....口。

D.1月3日,俄罗斯部分华人华侨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座谈会,大家义愤填膺,严厉声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这座铜像,是由巴金等著名作家倡议,国内外热爱鲁迅的人士集资30万铸成的。

B.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C.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茅草房子,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乡音,那胶东人所特有的幽默爽朗的笑声。

D.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有所改善所致。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印象中,成熟的向日葵,花盘都是低垂的, 。 , , 。 , 。 ①一阵晨风吹过

②可我家的这几株向日葵初出茅庐

③所以有诗人赞叹,愈是成熟,愈是谦虚

④在绿叶一片低沉而嘈杂的合唱中,传出她们清亮而高亢的欢叫 ⑤依然高昂着头,开心而单纯地笑着,就像稚气未脱的乡野小妹子 ⑥尚不懂得伟大的谦虚,也不懂得虚伪的世故

A. ④②①⑤⑥③ B.③②⑥⑤①④ C.②⑥⑤①④③ D.③①⑤②⑥④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5—8题。(24分)

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第 1 页 共 3 页

元昊反河西,延州危。公请自守,乃知延州。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又城胡芦,夺贼地而耕之。贼以骑三万来,公戒诸将:“战而贼走,追勿过河。”已而贼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贼既失计,乃引去。于是诸将皆服公。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贲,皆以上意分赐诸将。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初,公既得熟羌为用,使以守边,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纾西人馈输之劳。其所设施,去而人德之。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五让不许。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其知政事,才一岁而罢,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

方公之病,上赐药存问。既薨,辍朝一日。以其遗表无所请,使就问其家所欲。赠以兵部尚书,所以哀恤之甚厚。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5.下列语句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再适长山朱氏 适:改嫁 B. 五让不许 让:推辞 C. 必以太平责之 责:责备 D. 言者遂以危事中之 中:诬陷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 之南都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乃决策谋取横山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 ..C. 然有事先后 凌万顷之茫然 ..D. 以其遗表无所请 亦足以畅叙幽情 ..

7.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4分)

A.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感伤家世之变,离家求学,严格自励,学有所成。 B. 元昊在河西反叛,范仲淹主动请缨守御延州,他积极备战,发展农耕,颇有远见。 C. 范仲淹自作主张,竭力改革积弊,遭到反对,皇上虽知其忠心,但已不再听信他。 D. 范仲淹病重时,皇帝赐药慰问,死后皇帝停朝一天,还追封他为兵部尚书以示哀恤。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2分)

① 有司悉奏罢公前所施行而复其故。

② 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不重肉。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30分)

自毁英名

秋 风

(1)如果不是周围的住户们嫌噪音影响休息提意见,老板会让我们干到九点就下班?不过老实说,还没挨到那时间,人早就累得不动瓦刀了。一下班,只想倒头就睡,哪顾得上别的。

(2)我却还有一段路要赶。在这座城市里,我已混了将近二十个年头。刚开始,我只是个搬砖筛沙的小工,但现在,我却是个手掂电钻和吊线锤的老技工。我结了婚,有了女儿,虽说租住的房子狭小偏远了一点,但难道说我就永远在这里找不到一块理想的立足之地了?

(3)骑上摩托,就往家赶。街灯虽已亮了,但光线还是有点昏暗。好在路熟,就骑得飞快。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给女儿辅导功课,好早早打发她去睡觉。可是突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画面:刚才路过那个汽车站,站牌下是不是站着一个人?当然是个姑娘——她难道不知已没车了?想着①,我调转车头,往回骑去。大老远就喊道:姑娘,别等了,早没车了,天太晚,快走吧。

第 2 页 共 3 页

(4)骑了没几步,又一想,不行,天这么晚了,把那么年轻漂亮的一个外地姑娘孤零零扔在那儿怎么行。想着②,又返身折回,说:妹子,没车了,你要去哪儿,我送你行不行?但不管我说什么,她就是不动。我们身边好半天也不过一个人,只有一辆辆车飞驰而过。我一看没法,只有走了。

(5)但走了没几步,我的心却又一动:这太危险,不行。因为我突然想起电视里的报道:这里已经发生过好几起抢劫案了。想着③,又折回她面前说:姑娘你就信我一回好不好。我也是顺路的,举手之劳,不费事的。姑娘大概也看出了我的诚意,便小心翼翼地说出了她要去的区域。我一听,嘴里只说:正好顺路。心里却暗暗叫苦:这一拐至少要多跑五六十里路呢……

(6)一路走着聊着,才知道姑娘是进城做保姆来了。我便说起我第一次进城的事。那时我刚初中毕业,来城已半个多月了,却找不到活儿,钱早花完了,三天没饭吃,就饿昏在路边。一个好心的大爷看见了,便给我买馍吃,还领我到工地找活儿。我到现在还记得:大爷的馍真甜真香啊!

(7)说着,我的手机不停响着。我知道是老婆打来的,不想接。到最后实在没办法,便把车停在路边。可不等我开口,老婆早在电话里吼叫起来:你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我等了一下午了,怎么货还没送来?我一听,也有点急了,说:你别急,我马上就到家了。正说着,那姑娘却突然说:货?什么货没送来?说着,提起行李就跑。我忙赶上去说:姑娘,你听我说……姑娘说:你把手放开。正拉扯着,一辆巡警车却停在我们身边了。

(8)我说:警察同志,误会了。我老婆是开小卖铺的,我批发了几箱啤酒,下午送货,不知什么原因没送来。警察说:那你家住在东郊,你往南郊送人也是顺路的了?我一听急了,说:我是怕她不坐我的车,故意说的。警察意味深长地笑笑说:这我早知道了……几乎所有的受害人都是这么被人哄上车的。这时我电话又响了。我说:算了,人我不送了,我走还不成吗?警察说:走?哪能那么容易?

(9)我坐上警车被带到派出所。可能因为我是民工吧,审查得就更仔细些。我不知他们在外面是怎么调查的,反正等我出来,我的房东只说:你还是换个地方住吧,我这房要自己住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老板也找了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我炒鱿鱼了。

(10)老婆哭了,我也流泪了。但我还是安慰她说:没事儿,一切还会好起来的,是吗?

9、小说没有开篇便进入故事情节,那么第一、二两段文字主要有什么作用?(6分) 10、第三至五段中都出现了“想着”一词,请分别概括“想着”的不同内涵。(6分) ①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七段“老婆”打来的电话使情节出现了意外转折,简要赏析这一构思的特色。(4分) 12、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8分)

1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其主题可以有多种解读。请结合“自毁英名”这个标题和有关情节作适当探究,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6分)

四、作文(30分)

某出版社在微博上发起了一起“死活读不下去的图书”调查,结果依次为:《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逝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尤利西斯》,跻身前10名的均为中国或世界名著,读不下去的理由千奇百怪:有人受不了《红楼梦》中大量的诗词,妨碍了理解故事;有人声称外国人名难记,或篇幅太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表明观点并论述支持你观点的理由。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