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的生态文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民居的生态文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3acc8839e31433238689356

稳定结构)、这是一座江南水乡村建筑.四周远山近林,田园小径,令人怡然它虽然有围墙相隔,但仍然令人觉得内外浑然一体。建筑的门设在右侧的一条小路上,很显然,它的南北向是敞开的。另外灶间内的烟和气味可以自由地向这透空处排出户外,而且附近环境中林草,起到净化作用,则便使环境空气仍新鲜。这种乡村民居住,在我国各地是很多的。又如吉林双辽吴大冈子村的一座顶式住宅这座建筑结构比较简陋,但它与外界环境却是和谐的,屋的正面朝南,中间正屋。有门两边为卧室。由于地处东北。冬天寒冷,所以墙做得比较厚。屋顶用秫秸保温。门窗的均可糊皮纸,透光不透风,所以窗格做得很细小,低不易损坏,房屋两边的绿化是前低后高以利用阳光照射,自然和谐。

四. 传统民居建筑体现的生态思想

1 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天人合一是中国生态文化传统中一个根本性的主题,也是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和道家所主张的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指导思想,同时还是农业文明时代人们所向往的一种至高的生存境界。民居建筑的选址、格局、外观、形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传统民居建设遵循与自然谐调共生的营建思想包括对自然环境中水源、土地的主动保护,对居民周围环境进行绿化等。如窑洞式住宅是黄土高原地区较

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受到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念的影响,它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适应环境,融合生态。如表现在选址上,窑洞常坐落于黄土高原的山脚下、半山腰、冲沟两侧或黄土塬上,不占耕地,节约农田。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的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起到美化生活环境的作用。表现在建筑材料上,厚且难渗水的黄土层,为窑洞建筑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经济适用、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该地区空气温度小,地下水位深,地表土层经常能保持较干燥的状态,土层深厚,土质粘度较高,粘聚力和抗剪强度较强,具有较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适度的可塑性,直壁不易坍塌,适宜开挖窑洞。同时由于土壤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使得建筑冬暖夏凉。窑洞的上方,种植植物以保持水土。从室内观察窑洞,屋顶是弧形的拱状,灶台连着暖炕。阳光易照射进来,风沙难以入内。

2 负阴抱阳的风水观风水以极朴素的自然观和/避凶趋吉的心理需求,反映了人类聚居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它包含较多的迷信成分,但它的基本原则却反映了早期中国人为寻找理想的居住地点,对环境条件的科学认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中国传统民居择址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具体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背山可以遮挡冬天北来的寒流;面南可以迎纳夏日南来的凉风;朝阳可以获得充足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生活、灌溉用水,还有利于水运交通及水产养殖。略有缓坡的平川可免受水患灾害,山上植被丰茂可以保持水土,改善小气候,并

为人们提供燃料和其他多种资源。这种天造地就的优良环境,极适合人们休养生息,无疑会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居住环境。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界万物都是阴阳互补共成、均衡协调的,如传统民居建筑四合院中有庭院和天井,具有自然环境和相对闭合的空间、有利于生态环境小气候的形成,是负阴抱阳、阴阳互补的有力见证,以形聚气,气凝于穴。宅地屋宇为阳即为实,庭院天井为阴即为虚,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防风、祛湿、隔阴、防火、排水等问题,这要归功于庭院天井引入自然,再造自然,使空间优美净雅却又生机盎然。

3 因势利导的节能观我国各地传统民居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地取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建筑节能经验。消耗极少的能源,以最简便的手法、最普通的建筑材料,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与现代住宅相比,具有明显的热舒适性及节能优势,在农房建设中需大力借鉴其中的节能理念和技术。如黄土高原的窑洞充分利用了黄土所特有的保温隔热性能,冬暖夏凉,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黄土易于挖掘,通过挖掉土方来取得空间,耗费资源最少。这种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在今天的民居建筑也很有指导意义。

五.传统民居建筑所体现的文化思想

1.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民居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建筑文化形态,可反映出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相互作用和影响,深刻地反映到民居的布局形式上。传统民居内部庭院以严整的格局、强烈的秩序来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传统的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体现在其空间格局上是具有明确的轴线,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为礼仪性建筑。中轴线布局的北京四合院

2.丰富和谐的艺术思想民居的一些细部特征,如门楼、窗等,也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和涵义。门楼反映整个住宅的兴衰荣辱,因而产生了门第高低之分。窗的大小、式样或窗棂花纹、工艺反映人民的喜好和审美情趣。影壁、烟囱、柱头、柱础、屋脊、房屋的边脚和墙顶、门窗框的线脚,都充满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色彩。如窑洞在装饰上以

门窗、炕墙为重点,以门画、窗花、门帘、炕围等贴花和绣花的形式出现,一般是将花、草、动物和人通过抽象组合形成图案,质朴而生动。门窗皆在窑洞的前部,呈半圆拱形,在上部半圆与下部右侧开窗,左侧为长方形门。拱窗、拱门做工和装饰极富审美情趣,窗棂为镂花空格,图案多样,疏密有致,使光线柔和闪烁,具有光与影的和谐之美,加上精巧别致、富有生活气息的窗花,构成了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殿堂。

参考文献:

[1]金磊.陕北窑洞及其文化神韵[J].中外建筑,2001(6):25 [2]沙润.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渊源[J].人文地理,1997,12(3):29-33.

[3]李敏,权东计.论陕西传统民居文化的内在价值

[EB/OL].(2007-04-12)http://repor.twh5000.com/Html/2007-4-12/200741200076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