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期末财政重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河北大学期末财政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3b1404369eae009581becc7

1、市场失灵的含义和表现

指在某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或者即便能够发生作用,也达不到我们所要求的配置状态,这些缺陷是市场自身固有的,无法克服的,因此称为市场失灵。 表现:

①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并不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支出或从中分享好处

②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公共消费或集体特征的物品与劳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包括国防、社会治安、公共设施、公共环境保护等。

③市场垄断 ④不完全市场 ⑤不完全信息 ⑥收入分配不公⑦宏观经济的失衡

或者: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市场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失灵;市场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失灵。 2、公共产品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指具有公共消费或集体特征的物品与劳务。 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3、财政的含义:

财政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并以国家为主体,借助于政府的预算收支,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分配的形式。

4、简述财政的职能:

财政职能是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客观上固有的功能,只要存在财政,这种功能就不会消失。财政职能的分析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基本立足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可以概括为: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5、简述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及其实现方式:

资源配置是指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间进行分配和组合,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 实现方式:

①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③合理运用财政投资、税收、补贴等多种手段调节和引导民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6、简述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

7、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 ①合理界定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②改进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④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

8、简述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含义及其实现方式:

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比例。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在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时,其经常性项目和资本性项目保持收支平衡,不出现大的逆差或顺差。

发展是一个通过生产的不断增长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概念,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 实现方式:

①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制度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②根据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情况,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③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④利用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政策手段,促进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协调和高级化。 ⑤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型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稳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9、 公共财政的含义和特征

- 1 -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特征:公共性、非盈利性、民主性与法治性 10、 财政支出的分类,类型的含义及其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政府配置资源的规模就越大,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从财政职能的角度来说,购买性支出比重大的支出结构表明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较强,转移性支出比重大的支出结构表明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较强。 11、 梯度渐进增长论的观点:

皮考克、威斯曼: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激变时,财政支出会急剧上升;当这种激变时期过后,财政支出水平将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因其理论实质上揭示了财政支出增长的两类原因,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故也称为内外因素论。

内在因素是指公民可以忍受的税收水平的提高。

外在因素是指社会动荡对财政支出造成的压力。包括置换效应、审视效应、集中效应。 12、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①经济性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物价水平,征税能力以及政府的干预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财政支出规模越大;经济管理体制越集权,财政支出规模越大;物价水平越高,名义财政支出规模越大;政府的征税能力越强,财政支出规模越大;政府减少干预且干预手段主要是管制而不是财政收支活动,财政支出规模就会相对缩小。

②政治性因素: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③社会性因素:人口状况,文化背景 13、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②分配政策③价格④税收制度与征管水平 14、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含义和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模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 意义:

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解决财政收支矛盾的必要方法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公共财政运行的必然要求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保护纳税人利益的客观要求

15、 政府采购制度的含义、特点和意义、原则、模式:

含义:政府采购又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的需要而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政府采购制度是对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总称,是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①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②资金用途的非营利性 ③采购活动的政策性④采购制度的规范性 意义:政府采购制度能够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采购制度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 政府采购制度

原则:竞争原则、公开原则、使用商业标准原则和透明原则

模式:集中采购模式、分散采购模式、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模式 16、 那些支出属于购买性支出,那些属于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社会消费性支出、财政投资性支出、政府采购 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式支出 17、 税式支出的含义、实质、分类、特点、手段

- 2 -

含义:是国家为了引导、扶持某些经济活动,刺激投资、消费或者补助某些特殊困难而制定的各种税收优惠措施。 实质:政府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措施。 分类:照顾性税式支出、刺激性税式支出 特点:时效性、广泛性、间接性、弹性

手段: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盈亏相抵、退税、延期纳税、加速折旧 18、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②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③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化对流转税收入影响明显;物价水平的变化对所得税的影响情况有些复杂;物价水平的变化也影响定额征收的税收收入。④税收制度与征管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19、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一句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政策。 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社会福利——特殊群体福利,企业单位提供的职工福利,政府和社会共同开办的社会福利事业,社区服务。保障最高水平。 社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贫困救济。保障社会最低生活水平。 社会优抚和安置——针对军人 23、社会保障支出的性质和特征:

社会保障支出是指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其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 性质:社会保障支出是与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征:①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 ②参与上的强制性③制度上的立法性 ④受益程度上的约束性 24、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于筹集方式: 来源:

①政府财政负担,这是社会保障基金中重要、稳定的来源②企业(雇主)缴纳社会保障费,是社会保障基金的又一项重要来源 ③个人负担一部分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险)费是必要的 筹集方式:完全基金制(积累制);现收现付制;部分基金制 25、财政补贴的概念及其特征、原则、主要内容、形式、作用:

概念:财政补贴是一国政府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及方针政策,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对指定的事项由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支出。 特征:很强的政策性、一定的灵活性、明显的时效性 原则: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主要内容: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出口补贴、财政贴息、税式支出 形式:货币补贴、实物补贴 作用:

①纠正不合理的价格结构,有助于价值规律发挥作用②纠正市场缺陷,借以实现国家的社会福利目标 26、财政收入的含义、原则、各种分类标准及类别:

含义:财政收入亦称政府收入或公共收入,是国家通过财政各环节集中起来的各种财政资金的总称。 原则:

①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原则②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的原则③区别对待、合理负担原则 分类标准及类别:

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公债和其他收入

按财政收入的产业来源分类——第一产业收入即农业部门收入、第二产业收入即工业和建筑业部门收入、第三产业收入即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等服务业部门的收入。

按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分类——C\\V\\M与财政收入 27、财政收入的质量的含义及其影响的现实因素:

- 3 -

含义:财政收入的质量是指财政收入的真实性或有效性

现实因素:税收计划因素、经济统计因素、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中的因素 28、税收的概念及其形式特征:

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形式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9、税基的含义及种类:

税基是按照课税标准计量的课税对象的数量。 按照课税标准的不同,分为实物税基和货币税基 也有经济税基和法定税基之分 30、税率的种类及各自的优缺点:

①比例税率:计算简便,利于征管,促进效率的优点;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利于税收负担公平,在税收负担上具有累退性,表现为收入越高,负担越轻,不尽合理。

②定额税率:计算简便,税额不受价格和收入变动影响;在使用上具有局限性。

③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税负重;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税负轻。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税基增长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税率不存在这种问题;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31、税负转嫁及税负归宿的概念:

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将所纳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行为及过程。 税负归宿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它表明转嫁的税负最后是由谁来承担的。 32、税负转嫁的方式及依存条件:

税负转嫁的方式有前转和后转 依存条件:

①纳税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是税负转嫁存在的主观条件。 ②自由价格机制的存在是税负转嫁存在的客观条件。 33、税负转嫁的制约因素:

①商品或要素供求弹性。商品或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表明供给者当价格变化时调整供给量的可能性越大,进而通过调整供给量影响价格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商品或要素供给弹性越小,影响价格的可能性也越小。商品或要素的需求弹性越大,表明需求者当价格变化时调整需求量的可能性越大,进而通过调整需求量制约价格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商品或要素需求弹性越大制约价格的可能性也越大。

②课税范围。课税范围越广,越有利于实现税负转嫁;反之,课税范围越狭窄,越不利于实现税负转嫁。

③反应期间。需求方面,瞌睡后的短期内,消费者承担大部分或全部税负;在课税后的长期内,消费者只承担少部分税负或很难实现税负转嫁。供给方面,时间因素的影响更大。

④税种属性。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有直接联系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容易转嫁。对要素收入课征的所得税,不易转嫁。 ⑤市场结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从长期看,各个生产者形成一股整个行业的提价力量,从而实现税负转嫁。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职能实现部分转嫁。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提高价格转嫁税负。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容易转嫁,但转嫁多少及转嫁方式要视其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小而定。 34、简述税收的原则:

税收原则是政府在税制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所应遵循的理论准则,也是评价税制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税收公平原则,税收的首要原则。税收是否公平会影响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税收制度本身能否正常运转。公平的税制应保证纳税人的实际纳税符合他们应该承担的合理份额。条件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条件不同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

税收效率原则,要求税制的设计应使税收产生的社会总收益大于社会总成本。税收效率意味着税收造成的社会成本应最小。 35、税制模式

含义、类型、主体税种选择的标准、我国选择“双主体”税制模式的原因分析、我国“纯双主体”税制模式的实现机制

含义:税制模式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为实现政府职能,按照公平和效率原则,合理设置税种,选择税源,安排税率而形成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