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的开题报告(第二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杨晨的开题报告(第二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3d86f9bdaef5ef7ba0d3c3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学 院 泉城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汉语07Q2 学 生 杨晨 学 号 20073008123 指导教师 常昭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学院 泉城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 杨 晨 学号 20073008123 论文题目 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国内外现状:

在国内,《诗经》研究有两种偏向,即泛政治化与泛民歌化。在两千多年的《诗经》研究上,虽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学术成果,但同时却也出现了这两种偏向。其中一种偏向,我们将其归纳为“泛政治化的诗经研究”,这一倾向主要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研究,以求阐发《诗经》的意蕴、价值特别是政治伦理价值,对于其他方面的丰富内容,则是几乎被完全忽略不计:另一种偏向,我们归纳为“泛民歌化得诗经研究”,这种倾向是对传统的以“修齐治平”这一思维视角的颠覆,并且这种颠覆活动影响极为深远。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前,一批学者在研究《诗经》中实际上多折中于上诉两种倾向之间。现如今,一些杰出的学者,如夏传才、李炳海、扬之水等,已开始从音韵节律乃至科学的专门视角另辟蹊径,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专题性论著。同时,在当今诗经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诗经学研究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主要变现为:“《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诗经》中是个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难以取舍以及《诗经》研究能否达到客观性等疑惑”。所以,当今关于《诗经》的研究迫切的需要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利用科学知识,引入最新的研究方法,把《诗经》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而在研究《诗经》婚恋诗方面,研究的较为热烈。其中,文章较多,书籍较少。其中在婚恋诗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方面研究的较为深刻。 在国外,《诗经》的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成为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日本学者家井真、增野弘幸对《诗经》中具体意象的“”个案化研究,美国的学者王靖献采用了帕利—劳德理论对《诗经》的套语系统进行归纳总结等,都有新的建树。而在研究《诗经》婚恋诗上,外国的热度不是很大,这方面书籍和著作较少。 2、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爱情诗是文学作品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在《诗经》中已体现的十分明朗和完美。《诗经》中的婚恋诗,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这些抒发爱意和歌颂爱情的婚恋诗仍然显得弥足珍贵。本文将通过对《诗经》婚恋诗的解读,重温古代社会的单纯与美好、真挚与自热的爱情故事,领悟先民们外在的情感态度所包含的精神实质,深掘《诗经》婚恋诗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激发现代人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情趣。 虽然研究《诗经》婚恋诗的文章与著作很多,但本人还是在前辈的研究基础上将从其美学价值、现实意义、以及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对现实生活的启发等方面做阐述,对《诗经》中的婚恋诗做全方位的阐述,希望我的研究能对《诗经》的研究拓展有所贡献。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经》婚恋诗作品文本的研究分析

1

济南大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二)对《诗经》婚恋诗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研究 (三)《诗经》婚恋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当时人类的生活状况和习俗 (四)结合史实,分析其社会影响

1、通过个人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总结《诗经》婚恋对现实生活的社会意义 2、总结诗经《诗经》婚恋诗对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研究目标如下: (一)《诗经》研究热的原因 (二)《诗经》婚恋诗文本作品及其影响 (三)《诗经》婚恋诗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四)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 (五)《诗经》婚恋诗对现实生活的社会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研究方法:本项研究以研究人自主立题、自主论证、论文指导老师加以指导为原则,以《诗经》婚恋诗的文学作品为本位,参考《诗经》研究发展历程、目前研究著作,对文本进行综合分析理出其独有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并探讨其深远影响和社会意义。具体手段包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论和辩证唯物法进行论文的思考和写作、比较文学法、行动法、个体案例分析与文献分析法等

研究手段: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想成开题报告。其次,收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做好相关的记录,形成论题提纲。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四、参考文献

[1]中国诗经学会:《诗经研究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2]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 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夏传才,董治安:《诗经要籍提要》,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4]刘毓庆:《历代诗经著述考 先秦-元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5]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6]王洲明:《诗经》中反映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作者,《文史知识》,1997年第7期。 [7]张丛林:《诗经?氓》的叙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作,《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 [8]杨宏,陈静: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叙事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作者,《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9]张宝林:《诗经》叙事艺术特征阐释作者,《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0]张来芳:试论《诗经》的叙事艺术作者,《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9期。 [11]周均美:《史文随笔》,《巴蜀史志》,2009年第3期。 [12]江林昌:中国最早的闹洞房诗——读《诗经?唐风?绸缪》,《民族艺术》,2009年第1期。 [13]尤炜, 诠释学视角中的早期《诗经》研究史,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4]任珏,《诗经》情诗的女性叙事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5]鲁洪生,《诗经》婚恋诗的文化背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 济南大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五、指导教师评语

3

济南大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签字) 2011年 月 日 六、审核意见

系主任(签字) 2011年 月 日 、 4

济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