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几种中学生物教学策略的运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浅谈几种中学生物教学策略的运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3f6b09155270722182ef77f

浅谈几种中学生物学教学策略的运用

姓名:李利明 学号:2013115457

[摘 要]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采用主动学习、构建学生自我知识体系和小组活动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学策略;生物学教学

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它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可见,教学策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主动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上、情感上和思想上直接投入所学的概念和技巧,会比被动学习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深刻得多,记忆中保留时间要长得多;主动进行学习的学生是最成功的学生。根据这样的研究成果,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给学生尽量多的自主探索,自己得出概念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最终主动学习。

(一)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策略:“放活”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才能放活他们的学习,学生才能真正不受太多干扰而主动地学习。作为教师,在这一点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尽量减少对学生整齐划一的要求,给学生“一条生路”,不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以诱导或暗示的方式,把学生的思路限制在自己为他们设计好的模式中,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服好务,充分引导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结论,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策略:“延伸”主动性

经验告诉我们,预习不仅有助于弥补课堂内容环节的不足,符合思维认知规律,提高知识理解的针对性和听课效率,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与整体认知。预习还有助于扫除新课中的知识障碍,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它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培养主动预习的习惯,应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入手。在课外,教师留出一些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思考题,突出知识内容的承上启下特点,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够从旧知识中引出新内容,引导敦促学生能用旧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更系统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拟出预习提纲,包括有针对性的思考、新课标要求等内容交给学生,

让学生预习。最后,还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检查,并针对问题进行精讲、细练。通过这种长期不懈的坚持,能够有效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三)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策略:“点燃”主动性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处于怀疑、困惑、探究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学生也只有产生、发现了问题,才会“点燃”内在的求知欲,激发一种冲动,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产生并发现问题,往往比直接解决、获取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并发现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层次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帮助和指导学生。学生是整个过程发生的主角,他们就像科学家一样,自主发现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亲身体会科学工作需要的严谨求实、细致、耐心等多方面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实施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参与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对科学知识的形成和科学的发展历程产生比较深的感触和认识,从而真正认识科学。

二、构建学生自我知识体系的教学策略

对学生而言,所有知识都要经历由陌生到熟悉,再到会独立应用这样一个过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

1、学生在学习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之前先有一些具体的学习经验,学习效果会更好。对某一门具体学科而言,都可能是只有一部分学生真正有兴趣, 其他学生没有什么太多的兴趣,而要让这些没有什么兴趣的学生单纯地听讲和看书可能几乎学不到什么东西。

2、让学生自己重新组织所学知识,就好像这些知识全然是学生自己新发现的一样。学生所能应用的知识大多是经过亲身体会而获得的。让学生和他们所学的知识之间发生某种有意义的相互作用,会使学生真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这些知识才能内化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3、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建立新的知识。当学生已有一定的概念框架,而要认识适应这个框架的新知识时,就会很容易地把正在学习的内容与已知的内容接轨。而当这种联系成功时,接受新知识就容易得多,记得更牢,也就能更有意义地应用于其他场合。从认知心理学的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它既明示了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是学生能够构建出自我的知识体系,又指明了如何构建这个知识体系的方法。

三、小组学习的教学策略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学实验来推动的。而科学实验需要全体实验人员密切协作来完成。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小组学习教学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

小组学习的教学策略是指,以小组为一个协作学习的群体,小组成员要共同策划、实施和完成某一项或几项任务。在小组学习的活动中,由于每个成员和每个小组都必须有分工协作,因而每个成员都必然会受到来自同组内其他成员的压力,同时,每个小组也会受到来自其他小组的压力。这样,每个成员必然会尽最大努力表现自己,就会表现出较强的协作意识和责任感。实施小组学习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使学生科学、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整个任务中的分工与定位,认识到在整个集体中自己的责任,认识到集体协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二)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三)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综观以上的教学策略,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教学策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这些教学策略不仅适用于生物学的教学,对于其他学科也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生物科学》,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2]《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北京市31 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出版社,199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