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原创]高考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精心原创]高考语文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3f7f2ad52d380eb63946d58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二

1、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论语》不是六经。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2、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C.古人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每月初一)、晦(每月三十)、胐(每月初三)、望(每月十五)、既望(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D.“阙 ”,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因系双阙孤植,“中间阙然为道”,故称“阙”。

3、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B.出,指罢黜官职,与“拜、除、领、迁”等词一样都是跟官职有关的词。 (出,是指调出京城。)

C.“巾车”,最早是古代一种官名;“巾车”也有表示整车出行、郑重其事的意思。后来巾车也指有帷幕的车子,成为一种车种名称。

D.“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

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4、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C.古人常使用一些词语表示谦逊的态度,比如,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D.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5、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行加冠礼时取字,可供平辈之间称呼,以示尊重。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 C.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D.“上表”指上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提出按劾的一种特殊文体。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6、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字和号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古人的名、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B.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7、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B.“季”,古代兄或姐妹之间依照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

C. 五谷指稻、黍(黄米)、稷(谷子)、麦、豆。 五声(五音)指宫、商、角、徵、羽。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味指酸、甜(甘)、苦、辣(辛)、咸。 D.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 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8、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制诰,皇帝的诏令。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C、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称颂,这个称号就是“谥”或“谥号”。 不仅有称颂,褒善贬恶都有。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9、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就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B.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C、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公开的奏议。 封事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10、以下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的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奴隶制时期的五刑包括墨,劓,剕(也作腓),宫,大辟。即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手指,剕刑-砍脚,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 劓刑-割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