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401f6fa700abb68a982fb0f

2.4 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风险可以防范和控制,但并不能消除,风险管理的意义是将风险控制在银行所能接受的范围内,获取最大的利润。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意味着银行将会承担一定的风险,风险补偿机制也将成为银行承担风险并能维持正常经营的最后保障。常见的方式有: 提取呆账准备金、补充资本金等方式。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呆账准备金提取不足、呆坏账不能得到及时的核销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不畅、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

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究其原因,有些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有些是信贷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有些银行自身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客观因素,以下就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 3.1 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几度大起大落,多次出现扩张—过热—紧缩—滑坡—扩张的经济波动,银根也相应松动和紧缩,银行贷款缺乏稳定的外部环境。当经济过热,银根松动时,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急剧增长,争项目、争投资、争贷款的势头旺盛,致使银行贷款规模过度扩张。贷款规模的扩大虽然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有些贷款项目往往带有盲目性,造成决策失误,使银行贷款大量沉淀、呆滞。而当紧缩银根,管紧贷款时,一方面有些贷款项目因贷款不能及时到位而使工期延长, 从而形成贷款逾期;另一方面,有些贷款项目停建缓建,贷款企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或关停并转,最终都会使企业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甚至有可能造成呆账损失。而实行“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势必影响效益好的企业,使这部分企业资金短缺,生产滑坡,效益下降,从而阻碍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导致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过低,风险性过高。 3.2 受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

企业是银行贷款的主体,因而银行贷款的风险也大多来自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有:

3.2.1 企业缺乏自我积累能力,自由资金比例过低,过度依赖银行贷款。据统计,银行贷款已占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80%、流动资金占用的85%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风险会呈逐步加大的趋势,而社会主

2

引自《中国金融》2010年12月刊。

7

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会使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形成“利益—风险共同体”,因而企业更容易将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使贷款风险大大增加。

3.2.2 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应摊未摊,应提未提,应转未转,虚赢实亏现象十分普遍,大量贷款被企业亏损、挪用、潜亏和资产损失所占用,使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银行贷款面临更大的风险。

3.2.3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市场应变能力,造成产品积压,经营亏损,效益低下,无法偿还贷款本息,从而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使银行被债务架空。 3.3 银行自身的原因

3.3.1 决策行为不规范。贷款的经营过程就是为确定贷款目标,选择最优贷款方案而进行分析,判断的决策过程。针对我国银行贷款管理的现状,决策失误对贷款安全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性的影响。银行对贷款对象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贷款投向,投量,往往只着重依靠贷款“三查”,不注意日常的资料积累和信息收集,对市场状况,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预见不力,把握不准,最终导致贷款决策失误,产生贷款风险;另一种是被动的影响。在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过程中,银行贷款的决策权常常受到地方政府不正当的行政干预,而我国基层专业银行又不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当来自行政干预的政治风险与贷款风险发生矛盾是,基层银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贷款风险替代政治风险,牺牲银行自身利益。

3.3.2 内控措施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 在我国专业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内部管理不适应的问题也明显地暴露出来,集中表现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违章违纪操作现象严重,大案要案曾一度有增无减,以贷谋私,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的不正常现象也时有发生,从而使银行资金受到不应有的损失。通过开展“教育,清理,整顿”活动,各家专业银行完善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漏洞,防止并减少了事故和案件的发生。但是,执纪不严、监督不力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实践证明,银行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形成贷款风险的因素之一。

3.4 其他因素的影响

3.4.1 信息不灵敏。加强贷款管理,确保贷款的安全、流行和效益,需要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经济活动本身是复杂多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将大大增加,银行贷款的风险也将加大。因此,银行贷款

8

管理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相协调,而要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又必须以灵敏的经济信息、准确的市场预测和完善的经济档案为前提。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银行带有浓厚的“机关化”色彩,信贷管理是种供给型,非市场化的行政管理,因而信息在银行信贷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更没有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至银行信息手段落后,信息系统不健全,信息反馈不及时,信息预测不准确,因而导致贷款投向的选择和贷款投量的确定往往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其结果必然是危及贷款的安全使银行遭受经济损失。

3.4.2 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自金融体制改革以来,银行对贷款“三查”制度进行了完善,但由于贷款管理责,权,利相脱节,约束与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政策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结果造成贷款管理不严不实。在贷前调查中仍存在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的倾向,缺乏对贷款企业的信用评估和分类排队,同时也缺少对贷款项目的科学论证。在贷时审查中,集体审批制度不严,违反贷款操作程序:在贷后检查中,贷款的监测指标体系、评估方法以及对信贷资金运行的监测往往流行于形式,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上述问题的存在从另一个侧面构成了人为的贷款风险,严重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3.4.3 缺乏品牌创新意识。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经济发展龙头的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国外各家商业银行为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纷纷通过各种手段加快品牌知名度及产品创新。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人口众多,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各地用户需求水平参差不齐,而当前国内金融产品种类还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不强。

4. 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的对策

为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建立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的体系。 4.1 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内控机制

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内控机制就是要在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严格信贷管理。一是要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信贷人员要成为既熟悉市场又熟悉政策,既精通个人业务又了解企业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要切实转变经营思想和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内控制约机制; 三是改变信贷审计监督的实施主体, 增加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四是要加强同业之间的沟通,共同防范信贷风险;五是

9

严格程序管理,制定严格的信贷业务基本操作规程,对每一笔贷款都要严格按照评级、授信、授权、贷前调查、评估、审查、决策、贷后管理、风险预警等规定的操作程序办理,不能出现逆程序和隔程序的现象。 4.2 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

首先要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广泛收集有关行业及相关企业的各类资料,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风险。其次要发挥银行同业信息共享功能,及时互通信息, 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而采取的欺骗行为。再次是加强与财政、税务、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监督检查中获得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做好防范工作。最后要加强贷后管理,不但要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还要严格期限管理,加强贷后管理。 4.3 完善银行内部审计制度和岗位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隶属上级的、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制定内部审计规范,充实内部审计力量。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际现代银行业管理模式,实行垂直领导模式,即在总行成立内审委员会,分支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内审委员会负责,各级分支机构稽核人员实行派驻制, 从组织上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

4.4 要保证内审人员的素质和数量,以规范化的制度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树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权威

主要应从建立严厉的处罚及责任追究制度人手,一旦发现问题,即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对整改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紧密跟踪,对那些不悔改者严惩不贷,让那些知错就改者将功补过,做到赏罚分明。

小 结

无论我们所构建的风险管理平台是多么稳固,无论它所拥有的技术多么先进,方法是多么科学,技术的运用、方法的实施以及最终的决策都是由人做出的。在我国现有的信用和法律环境下,银行对于借款人及经营环境的改造能力是很小的,银行很大程度只能去适应,因此,银行更为迫切的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并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健全和完善内部的信贷管理机制,通过有效的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来识别、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保障信贷资金运动的顺畅,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本文分析和讨论了完善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这只是思路,更重要

10

的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国内外银行风险管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积累和总结了许多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掌握和吸取这些方法和理念,对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韵. 浅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0 09

[2] 范元钊. 试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J] 山东商业会计 2006 02 [3] 刘寒秋.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析. [J] 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0 08 [4] 何国勇. 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 [J] 南方论坛 2008 01 [5] 卫季悦.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 03

[6] 孙丽华.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研究. [J] 管理视野 2010 11

[7] 颜亮.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 [J] 集团经济研究 2010 02 [8] 张云峰.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J] 甘肃农业 2006 12 [9] 饶河清.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J] 江西工程学院报 2010 05 [10] 宋彦超.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J] 价值工程 2009 10 [11] 郭战琴, 周宗放. 信贷风险管理的区间数参数模型及其应用. [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1):88-91.

致 谢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鲁志贤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总体的构思直至论文的撰写与修改,无不渗透着导师的心血和智慧,这篇论文的最终完成是与导师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分不开的。鲁老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让我受益匪浅、终生受用;导师虚怀若谷、正直善良的人格和严谨务实的敬业精神,将是激励我未来人生道路上不断奋斗的动力。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我的家人,对我默默的支持和鼓励是无法用言语

来形容的。寒窗二十一载尚未回报家人,甚为愧疚,谨以此文献给他们!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