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校本教研制度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新课程的校本教研制度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44b02d402d276a200292ec8

这种规范、形态及结构,才能依据社会规则来约束个人的行为。”此外,制度还指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

⒉校本教研制度

从以上对制度概念的分析,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制度中的“制度”一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制度。所以我们可对校本教研制度作这样的解释: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往往又被简称为“校本教研制度”,是指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保证校本教研有效地进行,形成的、以学校实际问题为课题的研究制度。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决于好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即以制度为中介促进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师的成长。

第二、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并协调着校内关系。这些关系包括: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教辅人员的关系等。

第三、使学校成为教研活动的主阵地。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研究的主题来自学校、来自教学现场,强调为学生成长、教师专业提高及学校发展服务。只要带着研究的眼光,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课题。

㈡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意义

⒈实践价值

第一,有利于推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规划,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38个地区开始。2002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省级实验区进行实验,省级实验区覆盖530余个县(区、市)级单位,参加实验的学生达870万人,2003年秋季,实验将进一步扩大,届时将有更多的教师投身于新课程实验中。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基层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将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成败,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则将从实践层面上推动课改的进程,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程。

第二、有利于形成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人们对教育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期望植加大。同时,人们对教育发展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状况普遍产生不满。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科教方能兴教,振兴基础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重点。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立足于现实,通过发展性研究,寻找一条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教育科研之路,为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发展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第三、有利于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参与着同文本的对话,同时双方发生着思维的碰撞,产生着一些教学研究的源课题----教学实际问题,并通过教师个人或集体研究,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证实。所有这一系列的工作只有在新课程背景下方能更有利于实现,且只有以校为本的教育制度才能保证其实施,并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我提升提供了机遇,使教师在教研工作中发挥其固有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第四、有利于形成丰富多采地办学风格。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学校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当今的新课程为学校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而学校地域、社会条件、办学资源等的差异也导致了办学模式不能整齐划一,应走多元化道路。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立足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研究,是科研兴校的进一步发展和落实,为学校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创造性

⒉理论价值

第一、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以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作为立足点,体现教育理论对于教师主体性发挥的关注,可以丰富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的理论,充实行动研究的内容。

第二、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改变教师工具论的倾向,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教师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着眼于学校特色的创建,对于学校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具有冲击和创新,有助于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第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将突破以往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局限,拓展学科研究领域,丰富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

⒊人文价值

第一、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确立了自下而上的研究制度,特别是教师共同体的参与,有助于教育中民主、平等意识的确立。

第二、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创设了以校为本培训机制,在培训和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逐渐提升,有助于教师主体意识的发挥。

第三、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决定了某些研究问题的不可预知性,研究课题来源于教学实际,这更加为教师教研创造性的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第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建立在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师在此理念指导下,必将促进青少年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健全发展和完善。

㈢校本教研制度构成

⒈人员构成及角色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中的人员一般包括校长、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这些人员在制度中分别担负着不同的任务,起着不同的作用。

校长: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人”。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虽然有些夸张,固然也有其道理。在校本教研制度中,校长

作为教研的第一人存在,一方面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是教研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作为领导又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为教师的科研保驾护航。

教师:教师是直接的研究者,在新课程中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校本教研制度中,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他不仅仅是新课程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开发者。在实际的与学生及文本的对话中,发现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把其升华为课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一课题,并最终运用于教学实践。正是这些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在校本教研制度中才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其他人员:这里包括校长之外的其他管理者、学生、地方教研人员、教育理论工作者(专业人员)、社区人员(包括家长),在这一制度中仅起辅助作用。

⒉组织形式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一般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⑴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即级部教研。这种教研形式是以所带年级相同的教师组成,教师集体共同探讨本年级中的问题,并通过集体研究加以解决。该教研的优点是通过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对本年级的情况有着更加详尽地了解,并能通过集体的智慧以及学科间的交流发现更多的问题,以更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足之处是局限在年级范围内,有点割据而制的味道。

⑵以学科为单位的教研。这种形式由来以久,有利于本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及发展,且利于教师个人在集体中得到发展。不足是与现在所提倡的综合课有点背道而驰。

⑶以学段为单位的教研:小学、初中、高中几个阶段,在新的背景下,这种形式也可谓是一种好的教研形式,但因其参与人数众多,故不宜经常组织。

⑷其他形式的教研:学区共同体教研等,面临重大的课题,一人、一组乃至一校不能承担时,即需要更大的教研共同体来完成。

⒊研究方式

一般来说,应有三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即教师个人反思、教师集体研究(教师共同体)教育专家为理论支持,社区人员的相应支持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⒋教研流程图有关校本教研的具体流程我们不妨总结为以下几种:

流程一、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反思。

在这一流程中,首先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发现相关问题,这一问题促使教师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个人针对该问题搜集相关资料,通过搜集资料和反思解决原有问题,并在新的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引起教师的新的反思,如此反复,以致无穷。

流程二、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资料----不能解决----教研共同体研讨----解决问题----

这一流程是在上一流程进行过程中,当教师发现的问题通过自我反思和搜集资料不能解决时,则通过教师共同体共同研讨,以致解决问题。由此,教师再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引起教师的新的反思,如此反复,以致无穷。如果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则进入流程三。

流程三、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反思----搜集材料----不能解决----教研共同体研讨--不能解决----教育专家研讨----提出共识性方案----教师实施验证----修订方案----解决问题

流程三则是在通过一、二流程都不能解决所发现问题时,把所发现的问题转入教育专家研讨这一程序,教育专家通过共同探讨提出共识性的方案,然后把这一方案交给教师进行实施验证,一直到问题解决。

从以上流程我们不难看出,在校本教研中,只有教师才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其他人员只能起辅助作用,是作为课程具体实施者、开发者的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了问题,而后引发出了研究课题,即而展开了一系列地研究活动。

⒌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

校本教研活动地开展需要相关的制度来保障,包括理论学习制度、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研评价制度等等。

⑴建立理论学习制度。要引导教师学习最新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⑵建立对话交流制度,定期邀请校外教育机构、教科研所、本地或外地的优秀教师与教师就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学校和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研究课题;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和观点进行剖析,使教研不再是简单的备课,成为教研活动的新亮点。

⑶建立课题研究制度,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深入探讨,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教科室要切实加强对本校各种课题的过程管理,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⑷建立教研评价机制。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论述:第一、校内评价:在学校内部建立相应的制度,如教科室的设立及管理职能、课题认定制度、结题形式及积分和奖励制度等。第二、校外评价:优质课、职称评定制度,优质课的评估办法,成果的认定制度。在这些评价制度规范下,我们还可以把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将教研工作情况作为新课程实验评估、年度考核的主要条件之一,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

⑸建立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等,确保校本教研的实施和管理走向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