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word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语文)word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48e295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3

豆丁文档--基础教育资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语文)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豆丁文档--基础教育资源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 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C. 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B。B项“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与原文不同,原文表达的意思是“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而非“它们”(金石画)。此处考查考生的细心程度,B项中是“它们”,许多考生往往忽略这一点不去比照原文而误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C。B项“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而原文的表述是“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选项偷换概念。此处同样需要考生的细心,与原本比对后能发现其含义的不同所在。有些考生可能会一带而过,以为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正是出题者的匠心。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

豆丁文档--基础教育资源

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 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 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C。C项“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有错误,原文中只是提到“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而C项说“唐人碑版的书法”,范围扩大了。此处的错误在于对象范围的理解上,考生有可能只关心语意逻辑忽视词义范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

【注】

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

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豆丁文档--基础教育资源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 翼:保护 .C. 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D.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趣:归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A项比较容易,现在也经常组词“仗剑”。B项如果考生能联系《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即可知晓为“保护”意。C项回上下文语境可知为“攻打、掠取”,D项回到语境应可知应是“赶快”意。实词理解既需要考生做好知识迁移,还需要词不离句,必须回到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做出判断。如B项考生可能会“望文生义”。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 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 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 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C。②是贼人评语,不能直接表现其艺高人胆大,④⑥表现出花云的顽强形象,不屈意志,不是“艺高”。考生应从能够直接表现花云的技艺和胆大的描述入手,尽量不要从间接或边缘处移入,这样容易扰乱视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 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