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与生态建筑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智能建筑与生态建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4d5f6fa941ea76e58fa042b

中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世博会的感悟

摘要:随着是一届届的世博会的举行,直到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落幕之后中国将迎来“后世博”时代。什么样的建筑是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的建筑,中国城市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出了答案:生态+智能。

关键词:水晶宫 后世博 生态建筑 智能建筑

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运用人类智慧和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建造的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人工环境,而建筑设计就是联系和综合上述各种要素,通过对功能、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要求的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它是涉及工程技术、自然资源、人类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系统工程。建筑巨大的物质消耗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经济合理的要求,使建筑设计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下进行。建筑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方法,在总体布局、功能配置、空间组合和技术选择等方向进行优化设计,以有限的经济条件达到建筑设计要求,或在限定的经济条件下创造出较多使用价值。

下面,我将从世博会展开对中国城市建筑未来方向的思考。

水晶宫

首先,提起世博会,人们必然会想起那座与它同时诞生的著名建筑———水晶宫。这座历史上第一次以钢铁、玻璃为材料的超大型建筑,不仅开创了近代功能主义建筑的先河,也成就了第一届伟大的世博会。水晶宫是,也是工业革命时代的重要象征物。水晶宫的焚毁也宣告了辉煌的以装饰为主的维多利亚风格结束。

水晶宫带来的近代功能主义建筑特点 十九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沙利文根据功能特征把他设计的高层办公楼建筑外形分成三段:底层和二层功能相似为一段,上面各层是办公室为一段,顶部设备层为一段 ,这成了当时高层办公楼的典型。

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必须反映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这同当时学院派主张按传统式样而不考虑功能特点的设计思想完全不同。后来,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等都强调满足功能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

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别表现出来。

例如,作为建筑结构的柱和粱要做得清晰可见,建筑内外都应如此,清楚地表现框架支撑楼板和屋顶的功能。

功能主义者颂扬机器美学。他们认为机器是“有机体”,同其他的几何形体不同,它包含内在功能,反映了时代的美。因此有人把建筑和汽车、飞机相比较,认为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是美的建筑,其几何形体在阳光下能表现出美的造型。他们认定功能主义会自动产生最漂亮的形式。

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

上海世博会

世博会主要是临时建筑,不可再利用的混凝土和砖石等材料一般很少采用。高能耗材料,如钢铁、玻璃等材料,由于具有可再利用、易于预制和装配的特点,将在节能技术处理后,广泛使用在世博会的展馆建筑中。从近几年世博会的规律来看,木材作为无污染、低能耗、易加工、可再利用和可再生的绿色材料,越来 中国作为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所以上海世博会不可能像爱知世博会广泛运用木材,但可力争全面尝试各种低能耗、无污染和再利用的绿色建材。

在自然通风和采光方面,由于展馆建筑空间进深很大,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消耗大量能源,其产生的热量还增加空调负担,带来参观者的不适。上海世博会重点考虑建筑自然通风和采光方面的设计。而汉诺威的经验表明,巧妙合理的通风设计可使建筑在环控(空调)方面节省投资50%。

在保温隔热与节能方面,上海世博会高度注意建筑主体的节能,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能源的散失。具体措施包括隔热玻璃、双层玻璃、中空隔热金属板等比较传统的办法。同时,上海还准备探索一些新颖的办法,如外墙水幕隔热、双层外墙爬藤植物隔热、外部可移动遮阳棚等。

在能源综合利用方面,世博会园区内还计划采用冰蓄冷空调、分区域集中冷站、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技术。例如,公共活动中心项目中,计划在屋面设置约两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独立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

在备受瞩目的中国馆第三展区,聚焦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而城市未来馆“旧金山周”展区有专门介绍廊坊生态智能城市规划的展板。廊坊市规划局总工程师要根明认为,基于对廊坊现实的考量,“在城市功能上打造大北京地区的休闲商务中心,在城市形态上实现‘智慧’和‘生态’并重。”

“后世博”时代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理念,精彩的诠释了“可持续的”、“低碳的”、“高科技的”建筑发展方向,她不仅是为世界城市建设提供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她所留下的“精神地标”弥足珍贵。

随着是一届届的世博会的举行,直到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落幕之后中国将迎来“后世博”时代。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对建筑产生不小的冲击。新的技术是被需要的,这会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是人类的技术无论多么高明,也比不上自然生态的平衡,随着技术含量的增高,建筑物带来的弊端也有所增加,一切交由智能代办,人的个性和尊严也经受着技术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损害,这也违背了人们研究智能以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所以,技术不是万能的,在“后世博时代”的建筑设计者必须持有反思的能力和对伦理学的关照,才不会成为技术的奴隶。

回顾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建筑的发展,因高造价、学院派的设计样式以及缺乏蓬勃的现代精神和想象力,造成了极大的弊端。直至今天,在这个大城市空前膨胀的时代,耗资巨大的高楼大厦仍不断充斥在人们周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刻不容缓。

什么样的建筑是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的建筑,中国城市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又是什么?这样的展望总是令人惶惑。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出了答案:生态+智能。

在信息社会,人们对于建筑的概念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智能”这一术语已经在建筑领域流行起来,并成为本届世博会的关键词之一。

而与生态有关的术语“低碳”则成为本届世博会另一个关键词。低碳是指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通过节电节气和回收3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既然煤的总量在减少,以天然气、水能、核能为主的绿色能源和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替代能源就应作为未来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环保的生活态度,从节约资源、环保以及减少碳排放等角度来看,提倡低碳生活是个好事情。但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低碳生活是否会降低生活质量,

比如尽量少搭电梯、少开空调、少开车、少看电视,甚至少吃牛肉?? 其实这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并不冲突,因为低碳生活无非是想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

关键是找到一个有效的结合点。采用高科技手段,将生态和智能很好的结合起来。生态+智能这样的模式这才是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

从发展前景上来看,智能建筑有着无限生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

比如整体质量不够高,设计水平较低,对生态和节能重视的还不够等等。所以,智能建筑在处理“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上任重而道远。

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正在我国兴起。智能建筑作为21 世纪建筑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国际性主流趋势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建筑的构成必须具备三大系统:一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主要是对现代化建筑中所有的机电设备和能源实现自动控制。二是通讯自动化系统,主要指电信网络、电视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还有防火自动化和安全保卫系统。

1984 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德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与仿效。近年来,美国新建和改建的办公楼有70 %为智能建筑,总数计上万座。日本从1985 年开始建智能大厦,并制定了从智能设备、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到本世纪末将有65 %的建筑实现智能化。英、法、德等国家也相继在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发展各具特色的智能建筑的潮流。 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始于1990 年,北京的发展大厦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

形,随后建成了北京燕莎中心、上海商城、广州世贸中心等一批具有一定智能功能的大型化公共建筑,最成功的上海博物馆的智能化系统,居国际先进水平。 智能建筑的发展将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如电子、电力、邮电、机械工业等。智能建筑作为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之一,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也相当可观,有较高的回报率和节能效果。据统计,智能建筑比常规建筑节能30%。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

在设计上有三大特点: 一是地下建有沼气净化池;二是屋顶覆土种植或养殖;三是墙体垂直绿化。

生态建筑采用沼气净化池处理粪便和污水,外排水接近或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为就地、分散、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闯出了一条新路。同时, 生态建筑节土、节水、节能, 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统一。 有专家形象地喻之为“制氧加工厂”和“小型污水处理厂”。目前生态建筑的沼气净化池污水处理技术已被国内20 多个省、市推广。海口市创建生态城市时就大量运用了生态建筑的成功技术。重庆推广的生物式公厕也是借鉴该技术研制成功的。金华生态建筑在全国声誉鹊起,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参加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给浙江金华的生态建筑下了这样的评语:它克服了常规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完美结合的范例,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战略意义。一些环境问题专家甚至预言,生态建筑将给人类带来一场建筑“绿色革命”。

总之,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具发展前景的智能建筑,体现绿色环保意识的生态建筑,必将主宰我国的建筑市场,为生活日益丰富的人们提供舒适满意、健康自然的安居环境。

建筑基本上就像一个搭建起来的围场,可以替我们遮风避雨,可以让我们有一些基本的活动。生态建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设计一座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很困难的。生态建筑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注重效益,崇尚自然,尊重科学。高效益贯穿在生态建筑的设计、选材、运营直至寿命终结的全过程。生态建筑主要是通过设计,以自然的而非机械空调的方式满足人们的生物舒适感觉,此类建筑从方案伊始便贯穿着生态这一主导思想。

现在比较成熟的生态设计手法有以下几种:

1 建筑方案方面

应着重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在表现建筑个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及与已有建筑的共性,应与整个社会大环境、人文环境、整个城市的定位与发展规划相一致。

要处理好其美学性质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经济合理性要求在工程投资尽可能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的使用功能要求,而建筑师所追求的美学效果有时会造成投资的大幅增加或建筑使用功能的降低,从而降低其价值系数,但一味追求经济效果,则可能使设计方案丧失很多美学性质,无法满足投资者的要求。

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必然趋势。一个好的生态建筑作品,不仅仅是建筑师的创作,其中技术咨询专家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他们在采光、照明、自然通风、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等很多涉及建筑运作过程中能量耗费的问题中,

发展并完善了建筑师的一些朴素的想法,并与建筑师一同将各种设计策略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建设细节中。

2 建筑中的少费多用

节约原材料。 建筑用材包括结构用材、水暖电、通讯设备器材及建筑装修用材等,这里仅就节约结构用材加以阐述。现代材料技术的发展,已大大改进了传统的砖石结构,厚砖胖柱的形成,高效轻质墙体,轻钢结构,薄壳屋盖,拉索结构等,都大大减轻了结构的自重,扩大了使用空间。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大空间膜结构就是节约结构用材的一种典型,它是一种预应力空门整体结构,将结构与建筑围栏部分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材料的承载能力,创造出无柱的灵活大空间,并创造出一种具有自然形态美的外观,既飘逸,又刚劲有力。被称为索膜结构先驱和开拓者的费赖·奥托,推崇“最少”的原始建筑学,认为这种建筑学“能将结构和装饰结合起来”,转换成现代建筑,就是“轻的、节能的、灵活的适应性强的”。 节约能源。 节约能源贯穿于建筑寿命始终。选择耗能少的建材就是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节约建筑运营中能耗的潜力是巨大的,这主要靠利用再生能源来实现。通过建筑设计和构造的一些处理方法,实现高效的自然通风、采光、隔热遮阳以及利用太阳能等以减少设备的配置与能耗,这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节能办法。太阳能建筑是典型的节能建筑,目前多采用被动式.日本的加藤义夫设计的明野村住宅和大岛住宅都是利用坡屋顶蓄热。鉴于光电板的价格相当高,会较大增加建设成本,故较少采用。然而从长远观点来看,其整体节能效果很高,目前发达国家采用较多。从2005年开始,我国某些建筑采用光导管将阳光导入房间照明。

建筑再利用。 建筑再利用是一次有很大潜力的资源再利用的课题,近年来在国际上几成时尚。不少建筑师专注于建筑再利用的设计与研究上,并有不少优秀作品出现。目前,西方国家一改工业革命后大拆大建的做法,很少拆除旧建筑,尽量将其利用。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大拆大建,从环保角度来看,是很不经济、不合时宜的。我国生态学家余谋昌研究员著文中指出:“有学者统计,在现有的工业生产中,只有4%左右的资源得到了利用,其余都被废弃了,其实这是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最根本原因。”人类的浪费是惊人的,节约的潜力巨大,大力倡导生态建筑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结束语

我认为在以后中国的建筑会向一种更加健康、更加无害、更加生态化、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发展,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作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才能设计出合格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建筑的艺术和技术》. 2百度百科 3腾讯世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