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技术与护理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监测技术与护理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5050a2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3

四、监护电极常见故障

(一)肌电干扰 病人因紧张、寒冷引起的肌肉颤抖可造成肌电干扰,尤其当电极安放在胸壁肌肉较多的部位时易出现。

(二)基线漂移可能 原因为电极固定不良、病人活动或受呼吸的干扰。 (三)严重的交流电干扰 常见原因为电极脱落、导线断裂、导电糊干涸及电毯等机器的干扰等。心电图特点为基线上出现有规律、每秒50~60次的纤细波形。

(四)心电波形振幅低 可能原因为正负电极间距离太近或两个电极之一正好放在心肌梗死部位的体表投影区。

五、注意事项

(一)放置电极前,应清洁局部皮肤,必要时刮去体毛。

(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病人的保暖,定期观察患者粘贴电极片处的皮肤,监护时间超过72h要更换电极位置,以防皮肤过久刺激而发生损伤。

(三)放置监护导联电极时,应避开电除颤及做常规心前导联心电图的位置。 (四)应选择最佳的监护导联放置部位,QRS波的振幅应足以触发心率计数。如有心房的电活动,要选择P波清晰的导联,通常是Ⅱ导联。

(五)监测者密切监测变化,填好监测记录,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六)心电监护仪上设有报警电路,监测时应正确设置上限及下限,当心率超过预设的上限或下限时,及时启动报警系统。

(七)通过连续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并记录心律失常,但不能用于诊断。 (八)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注意避免各种干扰所致的伪差。

(九)对躁动患者,应当固定好电极和导线,避免电极脱位以及导线打折缠绕。

六、围术期常见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心电图特点

(一)窦性心动过速

1.病因 窦性心动过速是术中、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引起的原因很多,如病人精神紧张、疼痛、麻醉不够深、低血容量、低氧血症、C02蓄积、发热、心功能不全、以及麻醉用药的影响等。

2.心电图诊断要点 其诊断要点为:①成人心率大于100次/分;②心律规则;③Ⅱ、Ⅲ及aVF导联P波直立(图6-9)

图6-9 Ⅱ导联,窦性心动过速

(二)窦性心动过缓

1.病因 术前发现病人有心动过缓,应排除心脏有无器质性病变,心功能强劲者,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可有心动过缓,属于生理性。高龄者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要注意病人有无晕厥病史,或心功能衰竭的征象,以防有病窦综合征。

2.心电图诊断要点 其诊断要点为:①心率小于60次/分;②心律规则;③Ⅱ、Ⅲ及aVF导联P波直立(图6-10)。

图6-10 Ⅱ导联,窦性心动过缓 (三)室上性心动过速

1.病因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洋地黄中毒、低血钾、心功能衰竭病人。心室率在140-220次/分。若过快可造成循环衰竭,须及时给予治疗。 2.心电图诊断要点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在临床上有两种类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图6-11) 其诊断标准为:①心电图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快速搏动;②心律规则;③心率多在160~220次/分之间;④心电图上若有P波再现,则P波形态多与窦性心律不同,P-P间期大于0.12秒者为房性心动过速,小于0.12秒者为交界性心动过速,但大部分患者由于P波与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重叠,因此不易分辨;⑤QRS波群形态多正常:⑥发作时或发作后短期内可出现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

图6-11 Ⅱ导联,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