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2015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510ddb6312b3169a551a4b5

【阶段目标:直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

师:老师知道现在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是喜欢流行歌曲的居多,流行音乐快节奏的旋律及通俗的歌词,朗朗上口。老师也有几首好听的流行歌想跟大家分享,今天先跟大家分享其中的一首,大家听看看觉得这首流行歌跟你们平时听的流行歌有什么不一样呢?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来,一起来听看看。(播放音乐视频)

师:这首流行歌跟你们平时听的流行歌有什么不一样呢?歌曲是什么呢? 生:不一样。

生1:洪湖水,浪打浪。

师:很好,刚刚大家所感受的音乐就是洪湖水,浪打浪的流行唱法。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中国的另一部歌剧《洪湖赤卫队》歌唱《洪湖水,浪打浪》。

(二)走进歌剧《洪湖赤卫队》歌唱《洪湖水,浪打浪》

过度语:好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几张照片。(1)、洪湖赤卫队队标、(2)、洪湖赤卫队首演剧照(3)、洪湖赤卫队男女主角剧照)

1、看完照片,那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了解歌剧《洪湖赤卫队》。 (1)、本剧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湖地区的革命斗争史实。 (2)、全剧共分六场:第一场《撤退》第二场《劫枪》第三场《搜湖》第四场《越狱》第五场《找党》第六场《胜利》。

(3)同样的,我们用电影的简单剧情介绍,来加深大家对于《洪湖赤卫队》剧情的了解。

2、看了《洪湖赤卫队》的主要剧情介绍,大家对《洪湖赤卫队》应该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那,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洪湖赤卫队》第三场《搜湖》当中的抒情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3、洪湖水,浪打浪(1)是歌剧第三场中韩英与女赤卫队员秋菊的二重唱。(2)以抒情明快的格调、清新优美的旋律,表达出对家乡和共产党的赞美之情。

我们一起来看几张照片,(1)洪湖水,浪打浪第三场电影的拍摄地点,在洪湖公园,大家看这是洪湖公园的大门。(2)这是韩英与秋菊在演唱这首《洪湖水,浪打浪》的场景,清晨,迎着冉冉升起的红日,脚踏洪湖万顷碧波,韩英与秋菊一起划船到芦苇深处去找战友。情不自禁地唱出“洪湖水,浪打浪??”借以抒发赞美故乡,憧憬未来的情怀。

5、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洪湖水,浪打浪》歌曲赏析

装饰音是音乐感情线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是形成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用来丰富曲调给曲子增加色彩而出现的,使乐曲更加有特色,增加效果,更能凸显湖北的音乐风格特征。

过渡语:完成了活动探究,那老师想问同学们,我们学了几部中国歌剧了,(上节课的白毛女,这节课的洪湖赤卫队)中国歌剧的发展是怎样的呢?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四)中国歌剧的发展

探索阶段:(1919--1944)的新歌剧,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

奠基阶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 深入探索阶段:(1956---)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

我们学习了解了中国歌剧,中国歌剧距离我们比较近,大家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中国歌剧的创作在取材方面采用了很多中国戏曲、民歌的元素。同时又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其实,西方歌剧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传入中国,中国歌剧的孕育和生成是外国歌剧影响和刺激的结果,那到底西洋歌剧的发展魅力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下课回去了解一下西洋歌剧的发展,下节课老师将继续带领大家走进歌剧,走进西洋歌剧的魅力。

好的,今天的歌唱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的配合,下课

《采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认识D.S.反复记号 2、歌曲《采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D.S.反复记号,能够准确运用到歌曲之中。

2、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采菱》,知道这是一首具有浙江民歌风格的歌曲。

3、即兴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从而受到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D.S.反复记号的作用,并准确运用于歌曲之中。 2、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歌曲《采菱》。 3、准确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表演。 2、准确创编新歌词,并试唱。 教材分析:

歌曲《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曲调流畅、婉转,歌曲运用了许多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 以及切分节奏 ,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歌曲是一段体结构,为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引子后第1-4小节)和第二乐句(第5-8小节)都是方整的4小节乐句,对称呼应;第三乐句(第9-14小节)分裂为由间奏隔开的两个乐节,显得更为活跃,生动;第四乐句(第15 -18小节)节奏拉宽,运用了“ ”这样的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了划船时有力的重复的动作节奏;最后乐句扩充为6个小节,旋律较多地出现在高音区,酣畅地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

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

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挂图,或展出实物)。

(菱角)

教师引出歌曲,学生读出歌曲名字 板书歌曲《采菱》 二、寓教于乐

1、.请学生认真地听范唱。(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学生回答对歌曲的感受。

教师揭示歌曲主题:这又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用优美的旋律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看江南水乡的图片,加深了解。

2、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让学生想象歌曲的情景,跟随录音轻声哼唱,感受水乡的美,孩子们的快乐。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曲,我们再来听一遍。 (1)这首歌都唱了些什么?

(2)演唱者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播放音乐,学生回答) 3、教师范唱歌谱。(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学唱曲调。 (1)教师教唱2遍。 (2)生随琴视唱。 (3)师生进行接唱练习。 (4)随琴完整视唱曲谱。 5、学唱歌词

(1)听音乐唱词,初步做到节奏、音准。 师生一起随琴唱词

(2)随琴加前奏演唱歌曲。

过渡语:有进步,同学们在唱歌曲时,你发现歌曲里有你不认识的新朋友了吗? 生:有!D.S。

(3)认识反复记号D.S.

师:这首歌曲只有一段,但有了反复记号D.S.,我们就要再唱一遍。 (4)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演唱顺序。自己写一段旋律用上D.S。 (5)现在我们就完整的把这首歌曲唱一遍。 4、小组合作:女生采菱,男生划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