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洞镇小城镇规划项目文本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西洞镇小城镇规划项目文本更新完毕开始阅读75159c08f12d2af90242e6f4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行一体化规划,分步实施,推进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享。

完善机制,合力共建。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大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投资力度。二是鼓励社会参与。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讯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所有权、管理权、收益权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农民群众自愿种植、自行管理,在房前屋后院内栽植树木花草,建设绿色庭院。三是深化金融支持。深化农村林权抵押贷款和住宅抵押贷款政策,创新农村融资办法,搭建中心村建设和发展的金融支持平台。加大农民建房贷款额度。

四、推进中心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建议

1、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中心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是要建立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扶持中心村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省、县财政对规划的中心村列入各级年度财政预算。二是要整合部门资源。要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整合部门职能、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安排项目,积极探索集中捆绑使用项目扶持资金的新机制。三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拓展中心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民建房融资渠道,提高贷款额度。人民银

行要通过给予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参与中心村建设。

2、用地保障。一是保障中心村建设用地。在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中心村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允许中心村的耕地保有量适当低于其他非中心村,并将建设用地规划指标适当向中心村集中。对落户中心村的建设项目予以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二是完善土地供应制度。坚持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出让、统一管理,推行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以公开招标、拍卖方式出让供地,每年给予中心村安排一定数量的经营性土地用于出让,保障建设资金需求。三是进一步强化集约节约用地。鼓励农民按中心村规划统一建设公寓式农民新村。中心村范围内旧村改造腾出的土地,如需退宅复垦的,复垦土地指标全部留给中心村,复垦土地指标的收入原则上留在中心村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中心村旧村改造所腾出的土地,可安排建设项目用地,也可作为土地置换的周转用地。

3、规费减免。凡涉及中心村建设的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一是减免中心村建设的施工和建设单位的营业税;二是减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中心村建设项目,免予征收包括人防费、规划选址费、建筑执照费、招投标费、质量监督费、住宅建设配套费、房地产登记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

目。建设期五年内,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净收入、耕地开垦费、排污费、水资源费等返还给中心村,在县主管部门监督下用于基础设施、土地开发整理、环境污染治理等项目建设。

1、科学规划镇区建设。科学规划镇区发展蓝图,重点发展楼院式住宅小区,高标准整体规划,逐年分步实施,一切依据规划办事,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确保每一个项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总体思路是先洪桥街至滨湖路地块,以商业开发和安置房为主;后洪桥街至东风河西路地块,以商住及购物中心为主;再东风河东路至振兴路地块,以行政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为主,按序推进,成熟一块、推进一块。严格按“十个一”功能区规划建设。

2、着力提升城镇品位。雉水河商住区是小城镇“十二五”发展的着力点。对雉水河进行整体开发,并与南侧的东郊花园、北侧的好民居连为一体,将形成东陈占地420亩的集居区、商业区和休闲区,包括通扬运河驳坡景观、贾公路绿化景观、东郊花园、雉水河步行街、雉水文化休闲广场、雉水花苑、“好民居”安置区为一体的集镇宜居宜商的休闲环境,真正使东陈的城镇品位得到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3、加大招商建镇力度。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要充分发挥道口镇、城郊镇的区位优势,大力挖掘古镇“贾大夫射雉”典型的文化底蕴,以此来吸引客商投资、吸引客户入住、吸引农民进镇。为此将组织专题尚书湖、道口物流区、雉水

河商业区、镇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招商活动。

4、强势推进拆迁整理。建设的基础是用地,用地的前提是有指标。无论是工业还是城镇建设,土地指标是必不可少。我镇将加大万顷良田和农保区拆旧复垦力度,强势推进老镇区拆迁改造,为发展提供资源要素。

5、优先投入公共服务。优秀的政府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优质的公共服务必须优先保障投入。我镇将优先建设镇行政中心、镇公共服务中心、镇文化活动中心、镇体育活动中心、镇区中心及公共服务中心地域。主次干道两侧的亮化、绿化等景观工程全面提升镇区形象及品位。

三、关于中心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建设内容 一、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健民强市这一主题,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着力完善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健康卫生相结合,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我市跨越发展和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作出积极贡献。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的总体目标是: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健康水平明显